特变电工: 公司多晶硅生产业务均由控股子公司新特能源及下属企业从事
8月18日有投资者向特变电工提问, 公司领导您好,请问公司截至2020年,多晶硅的权益产能是多少?公司的多晶硅也是是不是都在子公司新能能源?上市公司特变电工是否有多晶硅产能?公司回答表示,您好,公司多晶硅生产业务均由控股子公司新特能源及下属企业从事。除新特能源外,特变电工不再拥有多晶硅产能。公司合计持有新特能源65.43%的股份。2020年度,新特能源多晶硅实现销量6.63万吨。
8月18日有投资者向特变电工提问, 公司领导您好,请问公司截至2020年,多晶硅的权益产能是多少?公司的多晶硅也是是不是都在子公司新能能源?上市公司特变电工是否有多晶硅产能?公司回答表示,您好,公司多晶硅生产业务均由控股子公司新特能源及下属企业从事。除新特能源外,特变电工不再拥有多晶硅产能。公司合计持有新特能源65.43%的股份。2020年度,新特能源多晶硅实现销量6.63万吨。
就好像中国股市的跌幅还不够大一样,太阳能公司面临的一个新的潜在障碍已经出现。事实上,在联邦政府可能展开调查以及美国太阳能制造商集团要求征收更多关税的情况下,晶科能源(NYSE: JKS)、昱辉阳光 (NYSE: SOL)、大全新能源公司 (NYSE: DQ)和阿特斯 (Nasdaq: CSIQ)收盘时出现下跌。据彭博社报道,当地时间8月16日,美国太阳能制造商向美国商务部(DOC)提交申请,要求对特定生产商生产的、用产自中国的硅片等...
记者获悉, 宁德时代下属企业快卜新能源启动二代光储充智能站,并在上海市杨浦区正式开业。据悉,快卜二代站除提升服务品质外,其配备的光储充检一体化解决方案,能够存储光伏清洁能源并转化为新能源电动车续航动力,建立电力有效消纳闭环;还能够通过场景内电能的时段管理,柔性分配园区配电。
光伏8月17日,通威股份披露半年报,公司2021年半年度实现营业收入265.62亿元,同比增长41.7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9.66亿元,同比增长193.5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9.95亿元,同比增长212.24%。8月17日,林洋能源与冠县人民政府签订整县推进分布式光伏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冠县人民政府将为林洋能源提供及协调各类屋顶资源;林洋能源将积极参与冠县整县分布式光伏项目,预计...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助推实现"双碳"目标,成都将如何做?8月15日,记者从成都市经信局官网获悉,目前,《成都市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攻坚加快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工作方案(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正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按照《征求意见稿》,到2025年,成都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清洁能源占全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提高到68.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
全国碳市场开市后,随着了解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的企业和个人越来越多,湖北碳市场的关注度也持续升高。截至8月13日,湖北碳市场总开户数达12631户,较全国碳市场启动前新增超千户,均来自个人和投资机构。湖北经济学院低碳经济学院教授、碳排放权交易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孙永平介绍,全国碳市场目前仅纳入了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暂未开放个人和投资机构入市交易。"大家都对碳交易、碳资产管理...
能源结构优化调整不仅是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保证能源安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整能源结构就是要减少对化石能源资源的需求与消费,降低煤电的比重,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特征是我国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鉴于此,近年来我国通过不断优化调整能源结构,采取了一系列绿色发展举措,推动可持续发展转型和整体创新,取得了良好的节能减碳效果,为2060年前...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7月16日上线,迄今已满月。作为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碳排放权交易持续引发市场关注。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8月16日收盘价为51元(人民币,下同)/吨,相对于碳市场上线时48元/吨的开盘价,累计涨幅6.25%。截至8月16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达到701.88万吨,累计成交额3.55亿元。相比首日交易量410.4万吨,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逐渐...
前几年,"碳中和工厂"这个概念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很陌生。相对而言,很多人更加熟悉的是"智能工厂"、"智慧工厂"甚至"无人工厂",节能、降耗、低排放等可持续发展方向的指标则更多是一种"锦上添花"般的存在。然而,真正的"碳中和工厂"不仅离我们并不遥远,一些行业佼佼者更是已经把它变为了现实。近日,施耐德(北京)中低压电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工厂)经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对其2020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核查,...
能源转型取决于若干变量,例如经济、政策、资源秉赋等,而人们在谈论低碳领域的创新时,总是难免认为其主要与政策支持相关,似乎没有大规模的补贴和不计成本的示范项目,环保低碳理念就很难推动。但事实上,从2004年就开始慢慢准备能源转型的德国,经历了史上最高补贴、不遗余力地花钱尝试科技创新后,发现最有效、最能保证创新实施的手段,不是靠补贴和政策,而是靠矢志不渝、自上而下的理念宣贯和潜移默化的行为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