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日前宣布,将对产自美国、韩国的多晶硅实行双反终裁,涉及金额近26亿美元。其中,自美国进口多晶硅的反倾销税幅度为53.3%至57%,自韩国进口的反倾销税幅度为2.4%至48.7%。在反补贴方面,美国Hemlock等三家企业被征收2.1%的反补贴税。
据悉,这项终裁涉及金额近26亿美元。其中,自美国进口多晶硅的反倾销税幅度为53.3%至57%,自韩国进口的反倾销税幅度为2.4%至48.7%。在反补贴方面,美国Hemlock等三家企业被征收2.1%的反补贴税。
伴随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国内多晶硅行业也取得规模化发展,但旋即遭遇美国、韩国、欧盟等国家低价倾销冲击,2012年下半年以来,美国、韩国出口到我国的多晶硅现货不断降价,低于行业正常成本。而在2013年前11个月,海外多晶硅累计向我国出口达到7.2万吨,其中美、韩两国多晶硅的单价始终低于20美元的行业正常成本价。
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则向南方日报记者表示,“双反”是把“双刃剑”,如果税率定得过高,一方面损害国内多晶硅下游行业企业生存,另一方面可能引发一系列贸易战。“在我看来,这个税率是比较合适的。”
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多晶硅总需求量为16.1万吨,其中进口7.9万吨。林伯强介绍,双反终裁出台,将继续为国内多晶硅产业释放巨大空间。他预计,未来可能仍有资金不断投向多晶硅产业。
“不过,这也要看国内多晶硅企业的产业条件、技术能否填得上这个空间。”林伯强说。实际上,光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只有降低成本才能走向大规模应用,是业界和学界的共识。记者获悉,在我国,包括保利协鑫、大全新能源、特变电工(600089,股吧)三巨头在内的产业龙头,成本控制能力得到强化,有了竞争话语权。
据悉,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入我国的海外多晶硅占比高达近76%,其中自美国进口多晶硅中,按加工贸易方式占比高达90.6%,自韩国和德国的加工贸易方式占比也达60%以上,而且还有继续增长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