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快太阳能光伏资讯
太阳能光伏网

后价格承诺时代中国光伏路向何方?

本周起中欧光伏“价格承诺”协议正式实施,这起中欧贸易史上涉案金额最大的贸易摩擦至此算是画上了一个尚算完满的句点,也意味着影响我国光伏产业前景的最后一只靴子落地。“价格承诺”在彻底封堵低价竞争这条老路的同时,也成为倒逼光伏业加快洗牌进程的推手,未来数年光伏发展的路线图已逐渐明晰。但正如一个硬币都有两面,“价格承诺”实施以后,我国光伏企业也面临着竞争优势削弱、欧洲市场份额下降和定价规则过分僵硬等潜在风险,而出口配额的分配更考验整个行业的智慧的魄力。在低价这个曾经屡试不爽的撒手锏失效后,中国光伏业还应认清形势、抛弃幻想,以决绝的姿态向过往告别,才能在“后价格承诺时代”开启新的征程。

中国光伏业低价竞争道路已被封堵

自2011年11月以来,我国光伏产业先后遭遇了三次重大事件,分别是美国、欧盟的“双反”以及国内的一系列光伏新政。从美国“双反”立案以来,由于外部贸易环境变数激增,严重倚赖欧美市场的企业被迫悬在半空,经营中只能见招拆招、走一步看一步,无从筹划长远布局和打算。如今,美国对华“双反”已是生米做成熟饭,中国光伏新政“终极版”也已面世,如今伴随中欧光伏“价格承诺”的施行,影响中国光伏业的重大不确定性因素已基本消除。虽然这其中有利好、也有利空,但市场从风雨飘摇到回归稳定本身就是行业的最大利好;毕竟只有稳定的市场才具备可预见性,企业发展才能有着力点。

靴子落地、余波未了。要勾画“后价格承诺时代”的中国光伏发展脉络,还需认清此次“价格承诺”谈判对中国光伏业的影响。其实,我国能成为全球第一的光伏制造大国,很大程度是劳动力成本、规模经济和局部技术领先三重因素的叠加。如今国内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而产能过剩的现实宣告了“摊大饼”式规模经济的破产,技术上也并不掌握核心竞争力和压倒性的优势。因此,即便没有“双反”的冲击,中国光伏业前些年的野蛮生长模式也已经难以为继。

先有美国的对华“双反”,现有欧盟祭出的“价格承诺”;对于中国而言,虽然一个是大棒、一个是胡萝卜,但都是要卸除中国光伏产品的价格“撒手锏”,将低价竞争这条路彻底封堵。因此,“后价格承诺时代”的中国光伏,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在丧失价格优势后,拿什么拯救自己?答案只有一个,强体瘦身、摆脱眼下大而不强的“虚胖”。如果说以往的中国光伏业是“规模+廉价”的低端模式,今后的转型路径无疑应是向“优质+高附加值”升级。毕竟在为期两年的价格承诺期间,整个光伏产业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成本还会进一步下降。明面上欧盟给了中国每年7GW的配额上限,但如果完全不具备竞争力,出口配额可能受累于市场份额而形成倒挂。未来两年内,中国光伏业只有在产品性能、质量可靠性、售后服务等方面培育新的优势,才能得以维持在欧盟市场的原有份额。

“价格承诺”成中国光伏业加速洗牌推手

虽然中方最终选择向欧盟做出“价格承诺”,避免了即将到来的高额反倾销税,属于“两害相权取其轻”,但“价格承诺”也间接成为了促进中国光伏产业加快洗牌进程的推手。众所周知,我国光伏产业“小散乱”现象突出,大批中小企业虽然售后服务与产品质量差强人意,但屡屡通过压低价格来抢夺市场份额、将行业龙头拖入价格战的泥淖,以至于在光伏业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怪象,最终在欧美惹火烧身,令整个行业蒙受重大损失。如今划定了价格底线,大企业可以不再被“杂牌军”牵着鼻子趟价格战的混水,拥有自主品牌、研发实力、销售渠道的行业龙头将得以脱颖而出,继续在欧盟市场占据一定的竞争优势。

这样来看,“价格承诺”并不完全是件坏事,中国光伏业有望加速整合,进入实质性的洗牌阶段。

其实,前不久发布的光伏新政“国八条”中,已经明确设置了光伏电池光电转换率、多晶硅综合能耗等行业准入条件,可见除了价格底线外,来自技术方面的门槛也将逐步确立。相信遭受价格倒逼、技术壁垒的两面夹击,国内那些落后及过剩产能终将无处藏身,缺乏竞争优势的企业得以从市场清盘,“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行业生态有望得到彻底扭转。只要政策配合得力,市场自会发挥大浪淘沙的涤荡效应,从一盘散沙到各领风骚,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中国光伏业将得到根本性改观。

“价格承诺”对中国是一柄双刃剑

虽然多数中国光伏企业都为与欧盟达到“价格承诺”而如释重负,但并不等于就此万事大吉。且不提欧盟对华光伏产品的反补贴调查还在进行,“价格承诺”对于中国也是一柄双刃剑。毕竟这种变相提价会直接导致中国光伏在欧竞争优势的削弱,在欧洲的市场份额面临萎缩;而在定价规则方面,还要警惕欧盟玩小花样。这些潜在风险,还需中国企业未雨绸缪、及早做好应对。

虽然中欧在“价格承诺”中划定的中国光伏产品在欧售价底线,与此前征收临时反倾销税后的售价相差不大,但那些对价格敏感的客户很可能会流失,而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地同类产品的价格优势则有望凸显,蚕食中国企业的市场份额。当前,哪些国家将是中国潜在的替代国,这些替代国的已有产能是多少,新增产能建设周期是多少,已经成为中国光伏人密切关注的话题。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达成的价格承诺方案中的价格和配额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按照承诺内容,价格将参照彭博社上一季度的平均价格,当基准价格浮动超过5%时,将会重新调整最低价格。而配额也是参照上一年度的消费数量,如果相差超过10%,也将重新调整。尽管如此,价格承诺协议的定价规则是否具备足够弹性,仍是中国光伏业的一大隐忧。未来两年内光伏产品的成本和价格还存在下行可能;但因为价格和配额重整仍需中欧双方共同商定,如果欧盟有意拖延或从中作梗,我国光伏企业就可能因为被迫继续执行此前的承诺价格而最终败走欧盟市场。

出口配额“631”分配方案宜缓行

“价格承诺”落地施行,欧盟给予中国的7GW年度出口配额具体分配和如何发放,迅速成为业内焦点。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日前表示,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正在组织研究制定相关实施办法和方案,并将遵循“由商会协调、以企业为主体自主协商确定”以及“谁应诉、谁受益”的原则。而据媒体报道,机电商会已经初步敲定《对欧盟出口光伏电池产品价格承诺实施办法》,被业内称为“631”方案,即将60%的配额按照企业对欧盟出口份额占比进行分配;30%配额作为鼓励和重点支持分配给参加行业抗辩企业;剩余10%配额优先用于扶持出口规模较小企业以及支持自有品牌、科技含量高、财务状况良好的光伏电池出口。

“631”方案看似公允,但合理性仍值得商榷。因为60%参照过去的出口业绩,那些过往长期低价向欧洲出货的企业无疑得利最多,这种分配机制有变相默认、庇护了一些企业打价格战的“成果”,也有违中国做出“价格承诺”的初衷。至于“谁应诉、谁得益”,道理是没错,但可操作性是个问题。这次国内共有94家企业获得了出口份额,而其中36家参与了抗辩,问题是这30%的份额是平均分配,还是要按照各家抗辩的表现论功行赏,无论哪一种方式实施起来都相当棘手。

此外,配额的调节机制必不可少。如果某些企业的配额用不完,应该主动交还机电商会或者商务部,由后者再协调分给其他企业。而如果有的企业配额不够用,也应该得到相关支持和调剂,以便帮助企业对欧出口光伏产品。要防止出现企业之间私下买卖配额的情况,配额不能成为个别企业敛财的一种手段。

总之,出口配额的分配步伐宁可走得慢一些,方案想的周全一些,不可操之过急、埋下隐患,企业在对欧出口方面还需拧成一股绳,才能最大限度维护中国在欧市场份额不失。否则,一旦中国对欧出口自乱阵脚,得来不易的“价格承诺”成果可能随之付诸东流。

最新相关

艾能聚子公司已恢复生产

5月6日,艾能聚(834770)发布关于子公司复产的提示性公告。公告称,浙江艾能聚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嘉兴艾特石英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艾特石英"、"子公司")于2025年4月4日临时停产,...

10.8MW顺利并网,年收益近千万元!

10.8MW顺利并网,年收益近千万元!

近日,徐州罗特艾德回转支承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REB")与天合蓝天合作建设的10.8MW原装光伏系统项目全容量并网成功!项目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预计年均发电量可达1,100万度,年收益超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