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光伏迅猛发展的一年,新政策、新成就层出不穷,新挑战、新困境也随之出现。回顾这一年,光伏行业既有欢笑亦有泪水,下面不妨跟小编一起回顾过去一年光伏圈都经历了哪些事儿。
1.我国多晶硅产业迅猛发展
2017年,我国多晶硅产业呈现出“终端需求爆发、多晶硅四创新高,企业效益明显好转”的特点。2017年,全球光伏装机量有望达到90GW,同比增长25%以上,其中仅中国装机量将超过50GW,同比增长43%以上。终端需求爆发带动我国多晶硅产能、产量、进口量和消费量四创新高。预计截止2017年底,我国多晶硅产能为30万吨/年,同比增长42.8%;产量为24万吨,同比增长23%;进口量为15万吨,同比增长6.4%;表观消费量为39万吨,同比增长16%。
2.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在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
2018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26日在京召开,国家能源局局长努尔*白克力透露,2017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约6.56亿千瓦,新增装机规模占全球增量40%左右,风电和光伏发电建设成本分别下降20%和60%。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和核电在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非化石能源发展的引领者。
3.我国分布式光伏爆发,同比增加约400%
2017年我国光伏发电装机量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超越。据统计数据显示,仅今年1-9月国内新增装机总量约42GW,增长了60%,其中分布式装机15GW,同比增长了300%以上;预计2017年全年将会超过20GW,同比增加约400%。
4.最大可再生能源发电公司在我国诞生
2017年11月28日,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国家能源集团”)在北京正式成立,被称为央企最大规模的重组终于尘埃落定。重组后公司的资产规模超过1.8万亿元,拥有33万名员工。是世界最大的煤炭生产、火力发电生产、可再生能源发电生产和最大煤制油、煤化工公司。国家能源集团的成立标志着世界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公司的诞生。
5.弃光现象有所好转
11月14日,国家能源局发布2017年前三季度弃光情况。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弃光局面有所好转,可再生能源电力整体消纳水平逐步提高。弃光电量同比增加14亿千瓦时,弃光率同比下降4个百分点。
6.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文件下发
1901号文件下发,规定电网企业负责交易电量的计量和电费收缴,建立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平台。直接交易模式下,分布式发电项目自行选择符合交易条件的电力用户,并以电网企业作为输电服务方签订三方供用电合同,约定交易期限、交易电量、结算方式、结算电价、所执行的“过网费”标准以及违约责任等。
7.光伏发电监测评价机制建立
12月下旬,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建立市场环境监测评价机制引导光伏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通知》,公布了光伏发电市场环境监测评价方法及标准(试行),《通知》提出,国家能源局按省级行政区域开展光伏发电市场环境监测评价工作。对于存在多个光伏发电标杆上网电价资源区的省级行政区域,按资源区分别进行评价。评价体系采取综合评价与约束性指标判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分级。
8.PERC电池转换效率频频刷新纪录
9月,隆基乐叶收到国家太阳能光伏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CPVT)测试报告,隆基乐叶单晶PERC单面电池转换效率最高水平已达到22.43%。随后,晶科能源宣布,经中科院检测实验室验证,其研发的P型单晶PERC电池转换效率高达22.78%,创造新的世界纪录。
此后,隆基乐叶再发测试报告显示:其单晶PERC电池转换效率最高水平已达到23.26%。晶科不敢其后,也再发报告称其P型单晶PERC多栅电池效率达到23.45%,再次打破P型单晶电池效率的世界纪录。
9.一带一路”峰会召开,民营光伏巨头借势出海
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京举行,随着“一带一路”影响的不断扩大,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其中能源领域的合作更是备受关注。光伏新能源的地位越发的重要,我国更是采取积极措施大力发展光伏产业。
10.领跑者基地落地
2017年11月,国家能源局公布2017年光伏发电领跑基地名单。其中包括山西大同二期、山西寿阳、陕西渭南、河北海兴等10个应用领跑基地和江西上饶、山西长治、陕西铜川3个技术领跑基地。能源局要求各基地应于2018年12月31日前全部容量建成并网,技术领跑基地应于2019年6月30日前全部容量建成并网。
11.光伏电价下调
根据当前光伏产业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情况,降低2018年1月1日之后投运的光伏电站标杆上网电价,Ⅰ类、Ⅱ类、Ⅲ类资源区标杆上网电价分别调整为每千瓦时0.55元、0.65元、0.75元(含税)。自2019年起,纳入财政补贴年度规模管理的光伏发电项目全部按投运时间执行对应的标杆电价。
2018年1月1日以后投运的、采用“自发自用、余量上网”模式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全电量度电补贴标准降低0.05元,即补贴标准调整为每千瓦时0.37元(含税)。采用“全额上网”模式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按所在资源区光伏电站价格执行。
12.美国201与印度双反
2017年4月,美国太阳能公司Suniva提请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要求运用“201条款”,对非美国制造的所有太阳能光伏产品实施贸易救济,设立最低进口价格。随后一个月,ITC发布公告,称应国内光伏企业Suniva申请,对全球光伏电池及组件发起保障措施调查(“201”调查)。
2017年7月,印度商工部反倾销局发布公告,称应其国内产业申请,决定对自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和马来西亚进口的光伏电池及组件发起反倾销调查。
13.欧盟对华光伏双反日落复审终裁:延长实施18个月
3月3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称,对原产于或托运自中国的晶体硅光伏组件及关键零部件作出双反日落复审终裁,裁定若取消双反措施,涉案产品的倾销及补贴对欧盟产业的损害会继续或再度发生,因此决定继续维持对涉案产品的双反措施,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对华涉案产品双反措施将延长实施18个月。
14.补贴缺口继续扩大
目前我国包括分布式光伏电价补贴在内的可再生能源补贴金额已捉襟见肘。据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测算,截至2016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补贴资金缺口约500亿元。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补贴资金缺口超600亿元,还在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15.逆变器抽查产品不合格率达22%
2017年光伏并网逆变器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公布,本次共抽查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广东等5个省、直辖市27家企业生产的27批次光伏并网逆变器产品。结果显示,抽查发现有6批次产品不符合标准的规定,产品不合格率达22%,相对于2016年高了10个百分点。
16.光伏产能有过剩风险
针对当下光伏行业发展较快、投资规模较大的实际,王勃华坦言存在产能过剩的可能性,非常值得警惕。“已有二三家企业规划产能20GW,凡重点企业规划都是10GW以上,几家加起来就是七八十GW了。”他表示,现在已有90GW规划要上,这个产能能否消化有待调研。
17.多地现光伏贷骗局
据中国之声报道,一些骗子打着“光伏扶贫”的名号,声称可以给百姓免费安装光伏项目,实则为骗取光伏贷款。某些骗子公司,一般采用劣质材料经行安装,安装结束以后,拿到供电局购电合同后,带户主去与银行签署贷款协议,一般银行是首付30%,贷款70%。贷款协议签署后,骗子公司从银行拿到合同金额的70%的贷款。对此,已有山西、山东、浙江多省发文提醒警惕光伏贷骗局。
18.绿能宝母公司深陷退市风波
深陷兑付危机的绿能宝,其母公司SPI正在“垂死挣扎”。7月中旬,SPI在纳斯达克发布公告称,已于6月30日收到了纳斯达克交易所的退市裁定,退市裁定原因是SPI未能按时向交易所披露其2016年年报。尽管在12月中下旬,绿能宝提交了2016年年报,但因其兑付问题仍深陷退市风波,这对于绿能宝平台的投资者显然不是一个好消息。
19.辽宁拟取消2018年“先建先得”纳入指标政策
近日,由于在建工程规模过大,剩余年度建设指标远远满足不了项目投产需求,辽宁发改委发布关于当前光伏项目建设投资风险监测预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拟自2018年起取消试行近两年的“先建先得”纳入指标政策,将全省年度光伏建设指标全部用于贫困县脱贫攻坚。通知还强调,省电力公司应暂停受理拟占用年度建设指标的项目电网接入申请,待相关政策调整后再恢复受理。
20.多晶硅供应意外短缺,太阳能制造商利润被压缩
由于意外的关键原材料短缺,全球太阳能制造商正遭受更高的成本和更小的利润空间的打击。过去四个月,中国环境监管机构关闭了多家工厂后,多晶硅作为光伏电池主要组件的价格猛涨了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