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快太阳能光伏资讯
太阳能光伏网

德国电力反私有化启示

廖宇,文艺理科男,目前德国柏林电网公司调度中心从事新能源调度管理工作,曾任职于国家电力公司苏州供电局、西门子公司智能电网部全球项目管理中心。

2013年9月底,德国大选之后最令人震惊的消息是:汉堡超过50%的市民自愿投票赞成政府回购电网和供热网,对于不到180万人口的这个直辖市来讲,这意味着全体市民要付出约30亿欧元,用于重新把电网国有化。

十几年前,两德统一后的德国在20世纪90年代末风卷残云般地对民航、电信、铁路、电力、供水等垄断性企业进行了强制性的私有化,无力也无心承担巨额亏损和持续投入的纳税者当时对此强烈拥护,认为彻底的私有化并推向市场竞争可以解决这些国有化企业的一切老大难问题。

廖宇

可不过短短13年,也许还是同样的人们,又着急地在汉堡和柏林推行政府回购计划,不禁令人唏嘘不已。仅就柏林电网而言,本世纪初柏林政府以约10亿马克的价格把柏林市的配电网卖给了瑞典能源公司Vattenfall,而如今如果要购回,将要付出至少约30亿欧元,还不包括后期必须要进行的电网建设投入。即使扣除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因素,这笔买卖也是非常的不划算,而浪费的,自然还是纳税人的金钱。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用一句话就可以解释:对于电力能源这种特殊的行业来讲,是否稳定健康地发展、是否提供便宜周到的服务,与其生产资料的属性几乎无关。无论在哪个国家,在电力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的体制都必须结合短期和长期的目标与自己国家的国情进行通盘考虑、动态调整。一味强调是国有还是私有、是计划还是市场、是集中还是拆分,说轻点是舍本逐末,弄不好就是南辕北辙,一错再错。

以近些年一直在致力于推行能源转型的德国为例,按理说十多年来也算步步为营效果显著:2012年全年德国风能、光伏加上生物质能的发电量已经超过总发电量的25%,而今年夏天,德国全境安装的近3300万千瓦(33GW)的风机和3200万千瓦(32GW)的光伏电站最高出力加起来已达3000万千瓦(30GW),已经接近全德国电网负荷的一半。可以说在能源转型的改革框架下,可再生能源在德国得到了绝无仅有的大发展。但德国人并没有简单地将此归功于当年进行的电力行业私有化改革,恰恰相反,随着可再生能源发展不断衍生出的问题和教训,德国人一直在反思:电力体制改革反反复复,到底该如何衡量对错?

而对中国来讲,也许最该从国外借鉴的,不是那种贴满了各种标签的成功经验,而更应该是从失败的教训中去总结出适合自己特色的道路。

从降低电费到二氧化碳减排

德国举国上下目前最关注也是对电力改革进程最不满的就是:明明当初实行私有化开放市场竞争改革的时候,宣称的是减少纳税支出、保持低价电费,可是10年来德国电费已经从当年的14欧分(约1元2角人民币)翻倍到了现在的近30欧分(约2元5角人民币),几乎已经是全欧洲电费最贵的国家。

这听上去似乎匪夷所思:明明对电力行业实行厂网分开,输配分离,就是为了引入市场竞争,给消费者更多选择,促进产品价格下降和服务提升,可为什么电费不降反升,而且是大幅上涨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电力行业是一个需要巨量投资的行业,智能电网建设、新能源发展、发电厂环保减排,这都是需要大量花钱并且统一协调的超大项目。如果在市场体系中出现了过多的竞争单元并缺乏完美的政策进行管理,必然会抬高各个竞争单元的利润预期总和,而随着时间的推演,最终只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因此,德国人目前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可惜木已成舟,在降低电费无法再吸引民众的眼球后,政客们只能不断抛出二氧化碳减排等等绿色概念,以此来为各种新政策调整背书。不过民众的眼睛到底是雪亮的,他们终于意识到: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不是为了发展新能源而“风光无限”,我们的目的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便宜安全地使用电力。

从反垄断到竞争式监管

德国的电力改革从一开始就拿出了一副彻底反垄断的姿态:先是把电厂和电网剥离,然后又把输电网从能源集团从脱离出来,成为公共事业单位。同时建立独立的电力交易市场,在配电侧提供多元化的电价体系,让消费者可以充分地选择电力供应商。

与英美那种几乎是彻底的自由化市场出发点不同,尤其是2010年提出能源转型计划之后,德国并没有回避电力行业的自然垄断属性,走的是一条强监管与弱市场相结合的铁腕路线:德国只有四家按照地域平行划分的高压输电网公司:50Hertz、Tennet、Amprion、TransnetBW,都是2010年后依法从四大传统能源集团Vattenfall、E.ON、RWE和EnBW中剥离出来的。它们的运营都要受到联邦经济合作部和联邦网监局(相当于电监会和发改委的合体)的监管,而且每天的发电、负荷和调度数据都要公开放到互联网上,以供查询。

同时,虽然实际上在各自区域内依然是事实上的垄断,但德国引入了内网竞争的概念:几家电网公司,每年按照经济效益排名,第一名得到奖金,第二名不赢不输,第三第四名各自一半出钱奖励第一名。

从这个角度出发,应该说德国人还是抓住了电力改革的关键:反垄断最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而强有力且专业化的监管才是引导良性竞争的关键。

从输配分开到输配融合

输配分开几乎是每次讨论电力改革时都会被人屡次提及的词语,但殊不知这个概念在德国日渐成为一个过时概念,现在人们从实际的运营经验中更多希望的是:输配融合。

因为从系统安全的角度出发,一个电网只有一个频率,大部分的系统稳定任务都落在输电网调度中心上。而随着调度自动化和智能电站的发展,输电网调度中心也需要能够直接管理更多新能源的发电设备与系统保护设备,使得传统的按照电压等级来切割输配电网的观念得到转换,把配电侧更多的推向需求侧及灵活用电管理,从而达到优化电网资源、提高系统利用效率的目的。

所以在新能源发展的大背景下,对输配网的运营关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输配分离必然意味着垂直计债,风电管理,调度合作,利益切割。可以说,在电力企业还没有批量使用SAP管理其装置设备,没有使用DMS协调风光调度,没有完整的天气预测及停电公报系统之前,输配分离就像人为地分开汽油柴油加油站一样,不是不可行,而是没意义,甚至会造成很多隐患。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困扰全世界各国电网安全的共同因素都是:专业调度人才的缺乏。尤其是在极不稳定的新能源大量并入电网之后,整个电网的安全往往都是依靠中央调度中心的少数专家极力地协调各方来完成。在这个发展阶段强行推动输配分离,很容易增加由于人员经验不足造成的停电危险性和系统不稳定性。

德国的能源转型计划最值得人深思的就是,潮流优化、短路电流计算、无功平衡及调峰容量备用等这些概念是那些新能源投资商们不感兴趣甚至闻所未闻的,他们只管埋头上马项目大喊必须并网,却从来不理会电网的安全和技术上的必要条件。

中国人通常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面对电力体制改革这一世纪难题,又摆着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不同的案例模型,选择道路需要的何止是自信。仅以德国为例,经历了此般私有化与国有化的反复纠结,人们已经很难理清何谓改革,它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历史总是在上演这样的轮回:当年你认为对的东西,过了几年会被证明是错的,但是如果再过几年,你会发现其实还是对的。德国人怀着梦想认为私有化会促进市场活力,激励电力公司提供更好的服务,可事实却是不断上涨的电价;如今又想着让国家重新持有电力企业,以提供更便宜更绿色的电力——谁又敢说几年后这不会被证明又是一场白日梦?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一段中国历史上的经典对话。北宋著名的改革家王安石曾质问另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司马光:“我的各项改革措施明明都效果很好,会让百姓受益,你为什么要反对?你一定是为了维护大地主阶级的利益。”

司马光答道:我身为《资治通鉴》的作者,通晓古今,怎么会不知道你的改革措施款款都好。只是你还不懂我们文化的根本:你越是想兴利除弊大力改革,就越是有人会利用你政策的漏洞谋求私利,最后遭殃的还是百姓。

司马光点出了改革的重点: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不是为了证明哪个方案正确,而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最新相关

戈壁滩上,给绿电建起"临时宿舍"

甘肃玉门,祁连山下,戈壁滩上,深蓝色的光伏面板铺展绵延。两人多高的面板旁,一个红色身影穿梭其间、不时停驻。他是田玉鑫,中国石油玉门油田新能源电站运维工程师,正手拿热成像仪,给几块重点面...

HJT/叠层一周最新动态4.20-5.2

1、异质结新篇 76"领"世先 | 高效异质结760W+俱乐部第十一次圆桌会议圆满落幕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4月18日,中国光伏太阳能高效异质结760W+俱乐部第十一次圆桌会议在四川省成都市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