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在2022年中国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峰会暨中国投资基金群星峰会上,通威股份董事会秘书严轲表示,2018年底行业迎来了首个光伏平价上网的项目,光伏行业也随之进入快速发展期,时至今日光伏累计装机量较十年前增加1000倍以上,度电成本相较于十年前下降90%以上。
目前我国光伏发电成本已降到了0.3元/度以内,预计“十四五”期间将降到0.25元/度以内,低于绝大部分煤电,如果进一步考虑生态环境的成本,光伏发电的优势将更加明显,仅需西部国土面积的1%-2%发展可再生能源,就可以支撑“双碳”目标下我国未来一次能源消费的大部分生产和供应。
截至目前,通威股份已经形成23万吨的高纯晶硅产能,63GW的高效太阳能电池产能,14GW的高效组件产能以及超过3GW的渔光一体电站。据通威股份规划,预计2024-2026年高纯晶硅、太阳能电池累计产能规模分别达到80-100万吨以及130-150GW。
以下为严轲演讲实录,略经记者编辑: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投资机构:大家下午好,我是通威股份董事会秘书严轲,很荣幸受邀作为上市公司的代表之一于钛媒体十周年之际,借着“与光同行,共赴零碳新未来”这个主题,与大家一起探讨和交流光伏行业的发展情况。
光伏行业如今的蓬勃发展与全球解决气候问题密不可分,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过度依赖于煤炭、石油为主的化石能源,燃烧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导致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变化,据世界气象组织《2022年全球气候状况》显示,2022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850年-1900年之间的平均气温高出约1.15度,如果继续放任不管,全球变暖将给地球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并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
因此,国际社会高度重视气候问题,在1992年5月,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应对全球变暖给人类经济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在1997年《京都议定书》发布,使温室气体减排成为发达国家的法律义务;到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178个缔约方一致同意通过《巴黎协定》,提出2摄氏度以内的控温目标,确定以国家自主贡献为主体的全球气候治理模式。
根据统计,目前国际上已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立法、法律提案、政策文件等不同形式提出或承诺碳中和的目标,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出口国与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在解决全球气候问题上负有比较重大的责任。2020年,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庄严承诺,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至此我国的“双碳”事业正式打开了序幕。
从全球能源结构来看,2020年全球能源供应总量中化石能源合计占比超80%,如果要在2050年实现零排放,2050年可再生能源将供应60%以上的能源使用量、近90%的发电量。由此可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全球实现碳中和的必要途径,能源转型也给新能源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光伏发展史已超百年
另一方面,能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石,只有能源安全得到保障才能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障国家长治久安。中国能源结构具有富煤贫油少气的特点,截至2021年年末,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占比67%,石油占比6.6%,天然气占比6.1%,清洁能源占比20.3%,但我国石油和天然气高度依赖进口,不仅没有定价权,且我国进口油气80%以上要经过马六甲海峡,一旦此处发生战争,我国的石油、天然气供给将面临极大的挑战。
从资源禀赋来看,截至2021年我国的煤炭和石油、天然气储量分别为2078.85亿吨,36.89亿吨、63392.67亿立方米,并不足以支撑我国的百年大计。所以不管是从国家的能源安全、长期可持续发展,还是争夺新能源定价权来看,我国都需要大力地发展新能源,尽可能实现能源的自给自足。在此背景,以光伏、风电为主的可再生清洁能源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事实上,人类追光的历史已经超过百年,早在1839年法国科学家贝克雷尔就发现了“光生伏特效应”,直至1953年美国制造出首个转换效率为4%的晶体硅电池后,太阳能电池开始走向工业化。
光伏发电进入中国始于1997年,中国光伏工程的实施,由于中国西部乡村依然有大量的无电人口,这些偏远的地区无法采用延伸电网供电,中国第一代光伏企业便以此为契机,在西部建立起上千套独立的发电系统,此后中国光伏企业界产业爆发和借人力成本东风集体出海,迎来了第一次全球光伏的扩张。
2005年-2007年,两年时间我们就有11家中国光伏企业在美国上市,中国也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光伏制造国,年产量达到1088兆瓦。产业的扩张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虽然有大量的产品出口欧美,但彼时中国光伏面临原料、技术、市场的尴尬局面,因此,国内光伏行业经历了2008年欧美推动上游价格、2012年双法风波、2018年531退补实践三轮残酷的行业洗牌,促使中国光伏企业不断地推动产业链降本增效。终于在2018年底迎来了首个光伏平价上网的项目,光伏行业迎来了快速的发展期。时至今日光伏累计装机量较十年前增加了1000倍以上,度电成本相较于十年前下降了90%以上。
光伏发电具有能源来源稳定等优势
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在去年超过了风电,跃居可再生能源的首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首先,光伏发电能源来源稳定。众所周知太阳能分布广泛,有光照的地区就能采用光伏发电,供应相对稳定;并且太阳能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相比之下,风能、水能、核能发电的地理因素较多。
其次,光伏发电转换机制简单,可以直接将光能转换为电能,而风电、核能和水力发电都需要经过机械能转换,这中间过程,会产生能量损失。也正因为转换原理简单,光伏发电的结构也相对简单,并且不需要燃料和输变电线路的建设,安装完成即可开始工作,具备建设周期短,收效快,性能可靠,维护方便等特点,也能灵活地应用于不同的场景。
最后,不同于其他的发电方式,光伏发电完全清洁无污染,不排分温室气体和废气,不需要冷却水,并且发电设备在工作过程中也不会产生废料,而对所在地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前期市场所造成的土地资源和人员消纳问题,也随着渔光互补、农光互补、光伏建筑一体化等多种终端应用场景的快速推广以及储能技术和电网改造的全面推进得到了有效的解决。我们充分相信光伏发电拼接其高转换效率,简单可靠、经济和环保等优势在全球碳中和的进程中将获得高速的发展,成为未来全球主要的清洁能源形式。
行业正处于P型转向N型的时代,降本增效一直是主旋律
技术创新、降本提效一直是光伏行业发展的主旋律,在过去几年光伏行业已完成了单晶替代多晶,目前正处于P型转向N型的时代,光伏主产业各环节近年来成本也快速下降,2016-2021年多晶硅行业平均综合电耗降幅比例达到了21.25%,行业平均硅耗也在氢化水平的提升和副产物回收利用率的增强下快速下降。
在技术上,改良西门子法仍然是市场上的主流选择,截至2021年,棒状硅市场占有率为95.9%左右,颗粒硅市占率仅4.1%左右;在硅片方面,金刚线切割技术已全面替代砂浆切割技术,大尺寸和薄片化发展趋势明显。
2020年大储存硅片趋势提升,同时主流硅片厚度在150微米。在电池方面,PERC电池已完成了对铝电池的全面替代,转化效率稳步提升,随着PERC电池逐步达到量产效率天花板,N型电池也在加速推进,目前头部企业和部分新晋企业均已规划或投产规模化的N型电池线。组件方面封装技术和材料随着电池技术的变化不断优化,双面组件渗透率快速提升,截至2021年已达到约37.4%,同时得益于硅片大尺寸的应用,电池转换效率提升以及组件封装损失减少等,组件功率大幅提升,目前功率已经达到了700W以上,大幅摊薄终端系统的成本。
随着技术进步规模化发展,供应链竞争以及开发商经验增长,也促使光伏发电度电成本快速下降,并成为全球最经济的发电方式。目前我国光伏发电成本已降到了0.3元/度以内,预计“十四五”期间将降到0.25元/度以内,低于绝大部分煤电,如果进一步考虑生态环境的成本,光伏发电的优势将更加明显,仅需西部国土面积的1%-2%发展可再生能源,就可以支撑“双碳”目标下我国未来一次能源消费的大部分生产和供应。
全球来看,光伏发电成本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也低于当地传统化石能源发电成本,根据CPIA统计,2021年全球光伏发电最低中标电价为1.04美分/电,折合人民币约0.067元/度,较2021年最低中标电价下降了21.2%。
光伏装机需求持续增长
在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下,光伏装机需求持续增长,政策层面以国家双碳目标为纲领,国务院各部委、省、市近年来均出台了较多支持光伏行业发展政策,其中,国务院2021年10月出台《2030年碳达峰行动方案》,指出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国家发改委、能源局也在今年6月发布了《“十四五”可能再生能源规划》,提到“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发电增量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量中的占比将超过50%,发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实现翻倍。我国“十四五”期间每年光伏+风电要维持在100GW以上的装机规模,“十五五”期间每年要实现125-130GW的装机规模才能达到目标。
事实上,去年风电+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就有98GW,已经满足了“十四五”期间的能源装机要求,根据CPIA预测,乐观情况下2022--2025年仅光伏年新增装机量就可以达到90-110GW,远高于发展预期。
光伏装机需求长期来看仍然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的机构的预测,2050年全球光伏装机将超过14000GW,截至去年底,全球装机累计规模仅仅为942GW左右,意味着未来28年终端需求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还能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行业发展前景应该说是十分可观的。
我国光伏行业通过10年-15年时间的追赶,凭借着在晶硅技术及成本控制方面的优势,目前在全球也是一骑绝尘,产业链4个环节,2021年的前十名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了85%。在产能方面光伏行业主产业链各环节70%-90%以上的产能也集中在中国,而我国2021年的装机需求仅占到全球的1/3左右,相当于全球其他2/3的装机需求都需要靠我国的光伏产品来满足。今年尽管受到供应链价格波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但我国光伏制造端仍然规模保持了迅速扩大的趋势,预计2022年结束后中国光伏产品在全球的占比将进一步提升。
作为光伏行业里面的一分子,通威股份也是作出一定的贡献,通威股份是发端于水产饲料,成长于农牧,跨界于新能源,是一家以农业和新能源双主业发展的大型民营上市公司,也是全球市值第二大的光伏企业。
通威自2006年就开始积极布局上游的多晶硅环节,并且在2013年通过收购合肥赛维正式进入到电池及组件领域。同年,通威农业与光伏有效协同,首创出水上发电,水下养殖的渔光一体电站模式,有效解决光伏土地建设问题,并开始推动传统水产养殖的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型。2016年我们先后通过两次重大资产重组并进入通威集团的多晶硅和太阳能电池组件业务,确立双主业发展模式,借助上市公司的平台苦练内功,光伏板块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截至目前,通威股份已经形成23万吨的高纯晶硅产能,63GW的高效太阳能电池产能,14GW的高效组件产能以及超过3GW的渔光一体电站。在高纯晶硅环节,通威股份不仅打破海外长期技术封锁,还实现技术质量和成本的全面追赶,2021年公司多晶硅出货量全球第一,太阳能电池出货量也已经连续五年全球第一,并且成为行业首家电池出货量超过100GW的企业,可以说通威已经成为全球光伏行业的重要参与者与推动者。
基于对光伏行业未来发展的信心和公司自身竞争力的判断,通威股份也紧随行业增长趋势规划了2024-2026年高纯晶硅、太阳能电池累计产能规模分别达到80-100万吨以及130-150GW,同时顺势而为,加大对下游组件环节的投资布局,近期新增规划分别在江苏、盐城、南通合计50GW的高效组件产能,致力于借助产业链综合运营优势,持续为全球客户提供更先进、更优质、更低碳的光伏产品,为人类能源革命、我国双碳事业的发展积极贡献通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