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财经鸿途出品文|肖洒编|深海
又一家光伏企业,计划去中东建立生产基地。
近日,光伏电池生产企业钧达股份公告称,其与阿曼投资署达成投资意向协议,拟在阿曼投资建设年产10GW的Topcon高效光伏电池产能,总投资7亿美元。项目分两期实施,每期5GW。
钧达股份表示,本次投资意向协议的签署,有助于公司深入贯彻全球化发展战略,加快推动海外产能建设布局进程。实际上,目前已有数家国内光伏产业链企业,已先后公布中东投资意向,例如TCL中环、协鑫科技和天合光能等。
近年来,中东地区各国为了适应全球减排行动,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这成吸引国内光伏巨头的关键原因。海通国际证券认为,借助“一带一路”及中东能源转型的“东风”,中东地区可成为光伏出海消化产能的重要市场。
除此之外,国内光伏行业正上演超级内卷,出海破局成为必选项。据了解,目前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四大环节,基本上跌破现金成本,全产业链集体承压。相关数据显示,光伏产业本轮震荡周期内,整体产能扩大了约3倍,但利润率下降了70%左右。
钧达股份受到的冲击并不小,今年一季度,公司实现净利润1975万元,同比大降94.42%。
但业内人士也指出,海外布局机遇与风险并存,相关企业需要综合考虑地缘政治与贸易壁垒、产品布局与知识产权、海外运营经验人员招聘及管理等因素,才能在中东市场取得成功并实现“破卷”。
钧达股份拟在阿曼建厂
被业内称为“小晶科”的钧达股份,首个海外光伏项目或将落地阿曼。
6月13日盘后,该公司公告称,当日公司与阿曼投资署共同签署《投资意向协议》,公司拟在阿曼投资建设年产10GW高效光伏电池产能,项目分两期实施,每期5GW。
据介绍,阿曼投资署是阿曼苏丹国商业、工业和投资促进部下属的一个政府实体。作为光伏产业链的核心技术环节,该项目的建立将促进阿曼光伏产业链的形成,并吸引更多相关配套企业落户阿曼。
公告显示,上述项目的投资金额约为7亿美元(约合50.78亿元人民币),10GW的产能将分为两期建设,每期5GW。
钧达股份表示,随着光伏产业链成本持续下行,光伏发电成本持续下降,光伏发电在全球范围呈现更强竞争力,海外光伏需求快速增长,海外光伏市场迎来较大发展机遇。
同时,海外主要国家正着手构建本土光伏产业链,受制于光伏电池高技术壁垒及对人才、研发要求较高等因素,海外光伏产能以组件为主,光伏电池产能较为紧缺。这一背景下,公司拟布局海外高效电池产能,持续加强光伏电池海外市场供应能力。
在过去三年内,A股光伏公司数量大增。不少公司跨界而来,钧达股份正是这样的案例。
公开资料显示,于2003年在海南成立的钧达股份,主要产品为汽车仪表板、保险杠等。成立初期,公司生存和发展主要依赖自主品牌海马汽车,营收占比最高曾达到90%以上。2006年,其开启客户多元化,涵盖力帆汽车、东风柳汽、华泰汽车、神龙汽车等。
尽管如此,在上市前一年,即2016年,海马汽车仍为钧达股份第一大客户,营收占比36.57%。但后来随着主要客户海马汽车销量下滑,钧达股份的业绩也受到了冲击。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于上市后的2018年开始,钧达股份经营情况每况愈下,净利润增幅连续四年持续负增长。其中,2021年,公司迎来上市后首亏,归母净利润亏损1.79亿元。
也就是这一年,钧达股份开启了跨界光伏之路,并且直接押宝TOPCon技术路线。当年7月,公司公告拟通过江西省产权交易所以支付现金方式,受让宏富光伏持有的捷泰科技47.35%股权,交易金额13.31亿元;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受让上饶展宏持有的捷泰科技3.65%股权,交易金额1.03亿元。
2022年,钧达股份出资15.19亿元收购了捷泰科技剩余49%股权,捷泰科技因此成为钧达股份全资子公司。
此外,随着公司将汽车饰件业务相关的资产转让给实控人旗下企业,钧达股份全面专注于光伏电池研发及产销。在2023年,公司光伏电池片收入占比达99.86%。
回过头来看,钧达股份踩准了电池技术由p型向n型迭代的风口,转型一年就跻身电池片龙头行列,还吃到了TOPCon市场爆发的红利。
财报显示,2022年、2023年,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15.95亿元、186.57亿元,同比增长304.95%、60.9%;净利润分别为7.17亿元、8.16亿元,同比增长501.35%、13.77%。
不过,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的业绩却出现下滑。据公告,一季度公司营收约37.14亿元,同比减少6.38%;净利润约1975万元,同比减少94.42%;扣非净利润约亏损1.7亿元。
对于业绩下降原因,钧达股份解释称,2024年一季度,光伏产业链价格持续下行,光伏发电经济性进一步增强,全球光伏需求保持高增长。同时,产业链各环节规模持续扩张,供给侧竞争加剧,产业链各环节盈利下行。
众多光伏企业走出去
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出海成为光伏企业的必选项。
“向‘内卷’越卷越深,走出去才能危中寻机。当前,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中国光伏全面出海成为必然。”6月11日,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在某行业大会上如是感慨。
同时,晶澳科技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武廷栋此前也建议同行走出去。他表示,与其他传统行业类似,光伏企业的供应链要贴近应用市场或客户。
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中国光伏企业正在纷纷寻求海外新的生产基地,以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具体而言,早在去年10月17日,TCL中环公告,公司与Vision Industries签署了联合开发协议,双方将推动在沙特共同建设的晶体晶片项目开工计划,一期目标产能预计20GW。
TCL中环主要产品包括新能源光伏硅片、光伏电池及组件、其他硅材料及高效光伏电站项目开发及运营。若上述项目顺利落地,TCL中环将打造出沙特本土首条光伏产业链。
10月18日,天合光能宣布与ADPorts、江苏海投签署了《关于天合光能阿联酋项目的合作谅解备忘录》,公司有意向在示范园和哈利法经济区内投资建设垂直一体化大基地项目,规划中的产能包括约5万吨高纯硅料、30GW的晶体硅片和5GW的电池组件。
光伏行业制造端主要可分为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四个环节。天合光能该项目的实施,将是中国光伏企业首次在海外建设硅料工厂。
除此之外,今年5月底,晶科能源CEO陈康平接待沙特NEOM CEO一行,探讨了光伏、储能、氢能等领域的项目合作。
6月3日晚间,协鑫集团旗下协鑫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将与穆巴达拉主权基金探索潜在合作机会,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当地建立具有全球及地区重要性的综合硅生态系统。
据悉,这将是协鑫科技的首个海外颗粒硅项目,也是该公司除中国本土基地以外全球最大的多晶硅研发与制造基地。
中东地区日照时间长,光照资源充分,具备良好的光伏发展环境,再加上当地政策支持,无疑成为众多企业理想的投资地。根据Infolink Consulting统计的数据,2023年,中东光伏需求约为20.5GW-23.6GW。
中东之外,美国也是中国光伏企业进一步向海外拓展的方向之一。其中,以天合光能、隆基绿能、晶科能源、阿特斯、晶澳科技为代表的光伏一体化龙头企业,已经纷纷在美设厂。
而东南亚,也是此前中国光伏企业出海浪潮下的重要布局阵地,光伏头部企业如隆基绿能、晶澳科技等均已在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建设电池组件。
光伏出海目的地不止一处,但机遇与风险并存。今年5月,美国宣布,对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晶体硅光伏电池发起双反调查。随后在近期,隆基绿能、天合光能两大龙头的东南亚工厂双双传出停产消息。对此,天合光能称,“在泰国和越南的产能即将进入停产检修状态,这个检修每年的年中都会有。”隆基绿能则表示,“经核实,目前行业环境错综复杂,公司持续对全球光伏市场和政策等关键因素进行洞察和研判。同时,为了实现敏捷智造模式的广泛推广,公司持续推动全球基地工厂的数字化升级和技术改造,因此出现不同区域基地的生产计划调整。”
据业内人士分析,此前美国对中国光伏双反,没办法只能取道东南亚,成本高但可控。但如今,“关税大棒”的压力下,中国光伏厂商的营收、利润或受到影响。
光伏行业遭遇史上最强内卷
内忧外患之下,今年的光伏产业正在历经阵痛期。
“时隔一年再见面,产业变化两重天。”朱共山如此感叹。在他看来,光伏行业正遭遇历史上最强的内卷,供需严重错配,产业步入冰河期。
截至目前,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四大环节基本跌破现金成本,全产业链集体承压。在本轮震荡周期内,光伏整体产能扩大了约3倍,但利润率下降约七成。与此同时,欧美贸易壁垒导致外需收缩、出口下滑,全球光伏供需失衡加剧。
赛拉弗集团董事长李纲也指出了“困境”,一方面企业为了保证开工率,兑现投资人和地方政府的承诺,无底线低价抢单。另一方面,买方买涨杀跌,持续观望,再加上低价中标,“内卷”变得更加严重。
行业寒冬中,一众从业者开始为破局建言献策。朱共山呼吁政府“有形之手”施力,进行以提高技术标准和市场准入门槛为主要手段的结构性调控。
天合光能董事长兼CEO高纪凡表示,各方要下定决心,破除行业无序竞争的乱象。同时,他建议鼓励技术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也表示,技术创新是光伏产业的核心驱动,但是过去这些年由于对知识产权保护有所缺失,大家都是“拿来主义”,导致整个技术扩散太快。
尽管大佬们已经“坐不住了”,为行业密集发声。然而,展望未来,这轮供需调整或将还持续一段时间。
InfoLink Consulting光伏分析师杜加恩表示,当前,光伏产业链四个环节基本处于亏损阶段。由于行业的非理性发展,2024年光伏产业链的价格反弹迹象不明显,很难出现反转。
果真如此的话,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所有企业的盈利都在缩减,这个时候就是在拼“血条”了,剩者为王。
原文标题:一季度净利缩水超九成,钧达股份拟出海寻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