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名为“中国创新发展”的论坛上,主办方艾丰经济发展研究院发布了一个“中国企业创新力指数体系”。这一体系立足“前瞻力、统合力、支撑力、实现力”四个维度,在对海尔集团、阿里巴巴、吉利集团等九家样板企业,以及能源、制造、轻工等行业企业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构建起全新的创新力指数研究模型。
九家样板企业中,有3家来自能源领域,他们是新奥集团、山东方圆有色金属集团、宏华集团。
今年以来,能源领域的改革呼声渐起,混合所有制改革成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各路专家纷纷论争的社会热点。然而,在与一些能源企业,尤其是民营能源企业的沟通过程中,发现他们最关注的创新不仅仅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甚至对这场改革中到底能够给他们带来多少机会,并不是那么欢欣鼓舞。他们最关心的还是能否给民营企业一个开放、包容的环境,一个适宜创新发展的土壤和机制。
一家以技术领先著称的民营油气设备制造商,其创始人是一位标准的“技术控”,对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情有独钟,甚至不遗余力。这家企业开发制造的很多设备都领先世界水平,他们引以为傲,但也时常纠结和无奈。
由于没有清晰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一项新面市的技术或产品,往往很快就会被模仿,被超越。投入大量资金、人力去研发的“吃螃蟹者”则会成为抄袭者的铺路石。而开发的过程也是异常艰辛,企业需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了一次次的试错和失败,扛得住来自投资方的质疑和压力。
这家民营企业的负责人感叹道:“在中国,像我们和华为这样以技术带动发展的企业能存活下来,甚至能发展壮大,纯属不易,真的称得上是一个奇迹。因为中国没有为企业提供一个创新的机制和土壤。”
这一点,华为公司创始人兼总裁任正非也持相同意见:“中国没有创新土壤,我们没有清晰的产权保护制度,没有一个宽容的精神,所以中国在“创新”问题上是有障碍的。”
任正非以Facebook为例,认为它能出现并没什么了不起的。但假如在中国出现的话,它有可能被拷贝抄袭多遍,不要说原创人会被抛弃,连最先的抄袭者也会家破人亡,被抛弃。而在美国有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惩罚力度很大,动辄几十亿美金。有了如此严格的保护制度,人们才会知道不能随便侵犯他人的权利。如果认识到这一点,几十年、上百年后中国的科技才能有希望。
所以,很多企业家都在呼唤中国能有扶持创新的土壤和机制。因为,有了土壤,才能在这片土壤上生长出生机勃勃的创新生态,才能出现挑战已有格局、打破垄断、颠覆式的创新,才能真正让市场变得更有竞争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