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双反”的最终结果还有待观察,对国内企业的真实影响却已经显现出来。当国内光伏企业都将目光聚焦在欧洲市场之时,部分企业已经开始拓宽南亚、日本、中东、非洲、南美等新兴市场,部分企业开始将重心转移到中国国内;当游行抗议、申诉、谈判已经无法发挥效用之时,国内光伏行业哀声一片,再行鼓吹整个行业千亿的市场容量已无法给企业带来任何实际效用。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任浩宁认为,政府、舆论最近对光伏行业特别“上心”,多种言论充斥各大网站、报纸,光伏行业已经由原来的“朝阳产业”沦为如今的“鸡肋”,态度大转变、政策大变更、落实不给力已经伤透了众多光伏从业者的“心”。鼓吹、批判只会加剧行业的困境,请给光伏行业喘息之机,客观公正的看待行业发展才是正确之道。
作为新兴产业,光伏行业的前期发展确实出现多重问题,扩张过快、上马过快使得光伏项目如雨后春笋遍地兴起。全国范围内稍有实力的省市都将光伏行业作为重点产业列入规划,最终导致产能过剩、结构失衡、企业盈利能力低下等问题出现。此过程中,我们可以责怪光伏企业盲目扩容、唯利是图的本性导致整个行业大跃进,但同时我们又不能忽视国家有关部门、地方政府所起到的“推波助澜”的功效。若没有国家有关部门大力宣扬太阳能的美好前景,若没有地方政府提供资金、补贴、土地、政策等各方面的帮助,若没有地方政府力推光伏项目上马,小小光伏企业又如何能掀起大风大浪?
企业所犯之错可以通过市场加以解决,兼并重组、淘汰出局是经营效益低下的企业最终归宿。若国家有关部门在规划方面不及时、不翔实、不切实,若地方政府以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为目的盲目上马光伏项目,而在企业面临危难之时却将其推给市场,若银行系统受制于地方政府、对光伏企业信贷政策前后不一致,这又该通过何种渠道加以解决呢?而解决的时限又是多久呢?待光伏行业回到十年前,亦或是下任管理者走马上任之时呢?
与其说光伏企业如今伤痕累累是咎由自取,还不如说政府部门是光伏产业最大的“推手”,将错误都推向企业而不检讨政府行为的做法有失客观公正。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已经无法改变,如何尽快解决相关问题才是我们应当重点探讨的重点,尽快将“挑错”转移到“解决方案”上或能真正拯救光伏企业。
毋庸置疑,光伏产业若想长期健康的发展,完善产业链布局、开拓国内市场是当务之急。今后国内市场应当占据70%,仅有3成左右的产品用于出口才能有效消化光伏企业过剩产能、积压产品。而能够达成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就是兴建大规模的光伏基地,以光伏基地为主、分布式为辅,以优化产能为先、以新增产能为后,光伏产业的结构才能得到有效梳理。
而在此过程中涉及到并网、补贴两大难题:电网企业对并网工作不积极、政府部门对补贴资金不慷慨,使得光伏项目的盈利能力非常低下,重建设、轻利用的现象屡见不鲜。而电网公司又是国资企业,民企难与之平等协商,政府部门能否出面协调电网企业和光伏企业,能否将补贴资金及时落实将最终决定光伏基地的建设和利用效率,进而从根本上影响整个光伏产业的发展。
“政策市”在资本市场、实体领域普遍存在,政府部门若真正想解决光伏产业的顽疾,政策执行力将起到决定性作用。如今业内人士、舆论媒体应将关注焦点从企业身上转移到政府,多多呼吁政府尽快采取实质性措施帮助光伏企业脱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