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中卫,保留着一座始建于明崇祯年间的鼓楼,西面写着“爽挹沙山”四个大字。面对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素沙漠“逼抵城下”的紧紧包围,这四个字表达了古人不仅希望抑制沙害,还希望沙漠造福人类的心愿。而今,古人的心愿正逐渐变为现实,同时,由于新能源产业的迅猛发展,宁夏人也赋予这四个字更加深刻的内涵。
十月下旬,阳光明晃晃地照耀着贺兰山脉。当记者踏上宁夏几个荒漠化、沙化最严重的地区,去寻找“黄龙”的踪迹时,却欣喜地发现,“黄龙”已缚,沙害不再!只见流金叠翠、风光无限,极目远眺,金色的沙漠上泛起一抹抹银色的海浪;近处观瞧,成片的光伏板下面长满了黄色的植物,大面积的植物几乎覆盖着沙丘。
戈壁荒滩、金色沙漠、银色光伏,从来也没有如此亲近;光伏产业和荒漠化治理同步发展,在西北大漠上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不懈探索“光伏治沙”新模式
“宁夏阳光”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宁夏回族自治区年日照时数2800小时左右,是国际公认的太阳能辐射分布一类地区,也是国家确定的新能源综合示范区。温暖的阳光加上政策支撑,让投资者与宁夏光伏产业“一见钟情”。
随着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宁夏的不少光伏电站建造及运营者开始探索光伏发电与荒漠治理相结合的“光伏治沙”模式。
“中卫市境内的腾格里沙漠,现在可是宝贝,全被‘抢’光了。”一提防沙治沙,自治区副主席、中卫市委书记马廷礼表示。
看好腾格里沙漠的不只是宁夏人,宁夏中宁银阳新能源有限公司经理王犇,2009年从江苏来中卫,“这里日照条件充足,用电成本低廉,我们坚定不移投资光伏发电,把原来在江苏的产业全转让了。事实证明,这是很正确的选择。”王犇表示。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调研团一行登高远眺,只见成千上万块太阳能光伏板在阳光下反射着深蓝的光。走到近处,但见光伏板下“麦草方格”里,全部种着经济作物和固沙灌木。昔日的沙害,如今已“为我所用,聚沙生金”。
据记者了解,在治理过程中,用光伏发电作为电源,安装滴灌设施,在光伏板下面种植以小灌木和饲草为主的绿色植物,电站外围则由草方格沙障和固沙造林组成防护林体系,既解决了荒漠化治理的电源难题,也缓解了新能源输送难的瓶颈制约,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沙生金”进一步推动“沙防治”。走进已经并网发电的沙漠光伏电站,记者看到,在已架设的电池板下,长满了沙米和骆驼草等植物,几乎看不到裸露的沙地。承建方宁夏江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洪刚对记者介绍说,光伏电池板对清洁度要求比较高,沙子吹到板上将大大影响发电效率。为此公司聘请了专业园林公司负责绿化和清洗。
“由于光伏板遮挡住了强烈的阳光,清洁用的水滋润了干裂的沙地,所以植被得到了较快的恢复。”王洪刚说。
多年的坚持终于有了收获。据中卫市林业局介绍,近年来,腾格里沙漠倒退了20公里,中卫市也在全国率先实现沙化治理速度大于扩展速度的历史性逆转。对于土生土长在银川的白杰来说,往年在漫天黄沙和大风肆虐下,素有塞上江南美誉的宁夏,只见塞上,没有江南。而今的感受却大不一样:“以前春天三五天刮一场沙,现在最多一个春天顶多刮三五场,沙尘暴都成‘稀客’了。”
精心绘就“能源硅谷”新蓝图
沙漠的风和光带动着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大漠“新能源硅谷”蓝图已经绘就。如今的宁夏正续写着“夸父逐日”的新神话,在苍茫大漠间构筑中国的“太阳城”,为普照全球的阳光赋予特殊的意义。
短短几年时间,这里聚集了国内外众多大型企业和近百亿元投资,光伏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产品到形成产业链条,太阳能发出的电也已输送到了千家万户。
数据显示,宁夏光伏产业快速发展,已有并网光伏电站64座,装机总容量达到164万千瓦。2014年,光伏电站更是如雨后春笋一般:1月,中卫恒基伟业光伏电力有限公司、中节能中卫太阳能发电有限公司、宁夏昊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等14家光伏发电企业,共计540MWp光伏发电项目顺利投运;7月,中海阳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中标中节能中卫二期20MW、三期10MW太阳能光伏电站项目EPC工程总承包;8月,由保利协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30MW光伏电站项目在宁夏中卫成功并网。
作为精明的投资者,全球最大的单晶硅生产制造商———西安隆基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钟宝申非常看好太阳能产业,他向记者表示,“现在中国清洁能源占总体能源比例极为偏低,跟发达国家水平相距甚远,太阳能利用最广的国家德国准备在2030年将太阳能发电提高到占总体能源的70%。”其全资子公司———宁夏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陈建英对于自身的发展同样满怀信心,他说,“光伏发电降低度电成本的关键要素是提高光伏电池转化效率,多晶硅转化效率为17.5%~18%,直拉单晶为19%~19.2%,未来单晶硅发展前途无限。”
在银川,光伏产业的发展同样“步履匆匆”。近年来,银川开发区大力培育壮大光伏产业,先后引进了银川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银星能源、银和新能源公司等。2012年,银川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单晶硅棒产能已达到3600吨(0.81GW),目前,正在实施建设单晶硅棒生产项目的二期、三期,预计到2014年底,该公司单晶硅棒生产能力将达到15,000吨(3.36GW),银川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单晶硅棒生产基地。
一举多赢融合发展凸显新思路
新能源、新发展,带给了宁夏人新的生活。
“皇后芹菜、美粉2号番茄、六叶茄、小玲西瓜、NO.1甜瓜……”在光伏大棚里,绿意盎然。每种果蔬的挂牌上详细地记录着该作物的品种特性和生长周期,绿沙园有机果蔬流通专业合作社社长黄晓霞向记者一一道来,在13.2亩的面积里目前种植的品种都是试验品种上,经过一段时间的细心观察,光伏大棚更适合种植经济效益高、光照要求不高的作物。她表示,光伏大棚的种植不仅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还能带动当地的就业发展。
当记者邀请她与她的农作物合影时,她欣然接受,毫不扭捏地摆起了“pose”。“昔日风吹黄沙飞,今朝菜绿果满树,真没想到,沙丘变成了‘果蔬园’。”黄晓霞兴奋地说,“光伏沙漠大棚有不少独特优势,比如沙漠的沙质和空气都非常洁净,光照长,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这样环境生长的果蔬口感好、品质高,绿色有机无污染。”
记者了解到,这只是中卫市沙漠光伏产业园的一个功能定位。据王洪刚介绍说,在腾格里沙漠南缘靠近中卫北部大约6.5万亩沙丘地带,正在规划建设以光伏发电、新能源装备制造、光伏大棚和农业科技综合利用、生态种植(养殖)、旅游观光为主的沙漠光伏产业园。其中,在迎闫公路以西4公里、南到银阳大道、北到宁蒙边界约3.66万亩的光伏发电产业区,新增装机容量860MWp的光伏发电项目;在银阳大道以北、迎闫路以西约3400亩的装备制造及旅游观光产业区,依托中卫银阳新能源有限公司,开发建设光伏电站产业链和光伏组件生产项目;在迎闫公路以东2.5万亩沙漠地,规划为光伏发电产业区和光伏大棚及农业科技综合利用区,新增装机容量620MWp。
88米观光塔,是该园区的一座观光旅游的综合项目。记者看到,这座投资7000多万元的观光塔塔身基本建成并封顶,该塔建成后,将成为中卫市一个标志性建筑,同时也有一塔观三省、看三景之说,即观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和甘肃省,看大漠、光伏园和黄河。对此,中卫市商务和经济合作局副局长张振红说,支持鼓励企业发展沙漠太阳能光伏电站旅游观光业,“向上”收集转化了金色的阳光,“向下”收获了绿色效益。这种发展思路,“勾画”出了一条现代工业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的路线,一举多赢。
移民村的光伏幸福生活
幸福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诠释。对于中宁县红梧村的村民来说,他们的幸福与光伏密切相关。
车到福银高速,记者隔窗远眺,一排排整齐的、屋顶装有光伏发电的房屋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车下高速不远,就看见一幅巨大的广告牌上赫然写着“中宁县红梧生态移民区100MW屋顶光伏并网发电项目”。记者感觉很是新奇,从武威到民勤,从民勤到金昌,再到中宁,一路上见得最多的就是大型光伏地面电站,屋顶光伏却鲜见,记者决定一探究竟。
正是中午时分,太阳暖洋洋的,村子里静悄悄的。不远处,几个村民在宅院门口的小路上晾晒着玉米。得知记者的来意,村民武大姐很是健谈,“屋顶装上太阳能发电板,有专业的公司保证质量,不但让我们住的房子冬暖夏凉,而且一年还能让我们有500元的收入,何乐而不为呢?”
在武大姐的盛情邀请下,记者走进了她的家:两间正屋宽敞明亮,电视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对面两间,其中一间单辟出来一个厨房,另外一间做客房。
问及移民村生活与以前比有什么变化,武大姐欣喜地说,“方便哩,卫生所、超市就在门口,家家通上了自来水,村委会不远处就有公共汽车站,保证了我们的出行;几分钟的路就能到学校,以后我小女儿上学就不用犯愁哩……”
红梧村村长告诉记者,红梧山生态移民区实施的10兆瓦屋顶光伏发电项目,是宁夏百事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充分利用农村贫困户的屋顶资源,以租赁移民屋顶的形式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站,以每年500元租金和600斤粮食与1604户村民签订租赁协议。
“‘屋顶光伏扶贫工程’不占移民一寸土地,在移民住房屋顶安装太阳能发电板43,308平方米,相当于节约了65亩土地,实现了资源集约利用、企业提升效益、群众增收致富聚合发展。”村长给记者算了一笔明白账。
记者了解到,红梧山生态移民区实施的“屋顶光伏扶贫工程”,是中宁县为实现移民群众“搬得来、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依托丰富的光照光热资源,抢抓国家产业结构调整重大历史机遇,率先在此探索实施的一条壮大产业、增加移民稳定收入融合发展的道路。
从“授人以鱼”转向“授人以渔”的新尝试已经初步见效。而今,在红梧村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本是移民贫困户,今日变成‘电老板’”“拥有光伏发电站,从此阳光可‘变现’”。
谈话间,记者问起了前不久很流行的采访话题“你幸福吗”?望着记者,武大姐摸着小女儿粉红的脸蛋儿,笑意充盈着洒满阳光的脸……
相关链接
隆基公司完成单晶硅棒高产能工艺研发
本报讯为了进一步降低单晶硅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银川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简称银川隆基)投资3864.33万元,自主开展了“单晶硅棒高产能工艺技术”研发。该项目日前通过了宁夏回族自治区企业研究开发项目鉴定,属于新技术、新工艺研究开发。
据了解,该研发内容已全部完成,工艺技术组合匹配后,可实现:副室可容纳长度由改进前的1500mm上升到改进后的2300mm,断线取出最大长度由1500mm上升到2300mm,单晶硅棒整根最大长度由2880mm上升到3680mm;单炉初始投料量由改进前≤170kg上升到改进后≥200kg,且单晶产品品质保持不变;借助现有的二次加料技术,进行RCZ新工艺开发,使单炉总投料量≥300kg,单炉拉制2根或多根单晶硅棒。该工艺技术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
据悉,银川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是西安隆基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成立于2009年11月,位于银川(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司注册资金2.0亿元,是银川市重点发展项目。公司主要产品8英寸单晶硅,是太阳能晶体硅电池的主要材料。
延伸阅读
沙漠水城:中卫市新定位
沙漠雄浑壮美,绵延无际;黄河水无限灵动,拥有浸润万生的胸怀。二者本是不可相融的自然景观。而在宁夏中卫市,这两种风采各异的自然景观融合在一起,向世人展示着黄河大漠和谐共存的神奇。
中卫市在建设黄河金岸时,着眼于自身独特的资源禀赋,提出了“沙漠水城、花儿杞乡、休闲中卫”的城市新定位。其中,沙漠水城的提法格外引人注目。
与沙抗争,是中卫这个沙漠城市永不过时的话题,中卫在历史上就是中国风沙灾害最为严峻的地区之一。据《中卫县志》记载,1949年流动沙丘前哨曾逼近中卫县城西门外2公里处。为改善生存条件和生态环境,中卫人数十年如一日开始对沙漠进行治理。即便如此,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沙漠侵蚀仍然是中卫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阻碍。
扼住沙害,就要狠抓生态建设。为此,中卫市实施生态治沙模式,坚持“绿进”和“人退”结合的路子:一边在沙漠边缘营造防护林带,阻止沙漠前移;一边退出一切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生产方式,实施退耕还林还湿地、封山育林等工程。
中卫在环境改善上可谓做“活”了水,做“足”了绿。不仅开发了一系列黄河湿地资源,还巧妙利用腾格里沙漠丰富的自然渗水,打造出一条蜿蜒在城区的5000米景观水道。与此同时,10年来,全市新增绿地面积2.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5.9%,城市绿地率达到36.6%。
中卫市市长徐力群表示:“秉承‘环境就是资源、生态就是资本’的理念,中卫坚持以绿为美、以水为源、以净为荣,将黄河融入城市,让城市拥抱黄河,以增强城市记忆,提升城市品位。”
与沙为伴,想发展就要变劣势为优势,中卫市培育出沙、“风”“光”产业,走出一条“靠沙吃沙”的独特发展道路。
坚持优先发展旅游就是佐证。沙坡头蜚声海内外的治沙成果,形成了“世界垄断性沙漠旅游资源”。去年,以沙坡头景区为核心带动中卫实现年接待游客近3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8亿元。到2015年旅游总人数达到40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到12%左右。
中卫还启动建设了国际沙漠旅游示范区、年营业额100亿元的金银岛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国际级应用技术型高校—中阿科技大学等。目前已有两个百亿元企业落地。
沙漠旅游吸引了世界目光。今年年初,港中旅集团公司正式以控股形式进驻沙坡头。该公司集团董事长张学武表示,将致力于把沙坡头景区打造成世界知名和我国顶级的旅游胜地,将中卫打造成西部独具特色的休闲旅游度假城市和国家级、国际化的沙漠旅游城市。
沙漠的风和光也带动着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大漠“新能源硅谷”蓝图已经绘就。国电、中电投、宁夏隆基等一批企业“逐日随风”来到中卫,腾格里沙漠中建设的宁夏沙漠光伏产业园,腾格里沙漠南缘千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拔地而起。预计到2015年,中卫市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将达250万千瓦,各类新型硅材料产量达到5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