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首届中国光伏农业发展论坛在即墨举行,即墨市市长郑德雁在会上提出“以PPP模式打造光伏农业产业综合体”的即墨发展模式,该模式由政府、资本、农业龙头企业共同构建核心支持体系,围绕光伏农业把某一区域建设成为一二三产融合,生产、生活、生态和谐的典范,进而逐步推动农业发展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
据了解,早在2011年,即墨市政府就关注到昌盛日电在设施大棚上架设太阳能发电系统综合利用的尝试,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鼓励昌盛日电将光伏农业科技大棚这一综合利用模式进行的更深入。在园区建成后,即墨市政府与昌盛日电采用公私合作(PPP)模式,成立合资公司共同运营大沽河流域光伏农业示范园区,总规划150MW。
目前,已建成光伏农业大棚电站40MW,年底前将再并网60兆瓦,年发电量达到1.2亿度,光伏农业产值、光伏发电收入分别达到3亿元和1.44亿元,未来三年将推广发展到30000亩的光伏农业产业基地。
作为产业综合体即墨模式的主要参与企业,昌盛日电成为发展关键。2009年成立的昌盛日电一开始并不做农业光伏,而是一家光伏设备制造商。2011年国内光伏产业受欧债危机和经济下滑影响遭遇寒冬,昌盛日电将目光转向农业,尝试利用设施大棚架设太阳能发电系统,推出光伏农业科技大棚。这一模式以光伏综合应用为出发点,通过棚顶发电、棚下种植,实现光伏发电与现代农业的结合。
创新发展模式:农业创客
据了解,青岛市正在打造“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结合政策趋势,今年6月昌盛日电联合青岛城投集团,以即墨光伏农业产业基地为依托,共同投资建设了国内首个农业创客孵化器——青岛农业创客空间,在国内首创了“农业创客”概念。
昌盛日电李坚之董事长在接受PV-Tech采访时详细阐述了对“农业创客”的想法,他表示,以光伏农业综合体为载体,通过向全社会开放光伏农业园区资源和配套,吸引“创客”来到光伏农业综合体平台上进行创业。昌盛日电之所以有能力组建创客空间,一方面是由于昌盛已在全国建设了近3万亩的光伏农业园区和光伏农业综合体,在软硬件条件上已经具备了创业孵化的基础;另一方面,光伏农业种植品种丰富多样,产业链健全完整,资金支持充足到位,完全有能力对接创新创业工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与此同时,昌盛十二大平台为创客创业提供助推力。为了提高农业创客的吸引力和创业的成功率,昌盛日电整合各种资源,为创客搭建了知识产权平台、创新资源共享平台、科技融资服务平台、智力人才支撑平台和孵化器综合服务等平台。通过这12个专业化平台,为入园的创客提供技术咨询、专利服务、融资支持等一站式服务,解决创业者面临的资金、人才等难题。
另外,创客大学提供高素质劳动者。为了更好地提高光伏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优化农村劳动力结构,加强创客教育培训,由即墨市政府和昌盛日电合作,在农业创客空间内成立农业创客大学。创客大学是光伏农业实用人才和职业农民的教育培养平台,主要职能包括农业创客培训、农业主导产业带头人培训、现代家庭农场主教育培训等,为光伏农业及农业创客培养和储备人才力量。
据悉,目前青岛农业创客空间已正式投入运营,计划三年扶持出5~8家农业龙头企业,孵化20家以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同时培养30~50个家庭农场主,扶植150~200个种植大户,加快即墨品牌农业和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三年内孵化出农业上市公司,形成年产值超百亿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未来,农业创客空间还将走出去,跟各地政府搭建的孵化器进行对接,优势互补,共同完成创新创业工作。
成立专项产业基金,百亿资金支持光伏农业
为了推动光伏农业的发展,昌盛日电联合青岛城投集团、国家开发银行和光大银行共同出资设立了全国第一个针对光伏农业的大规模专项基金——“百亿光伏农业产业基金”。这支基金是青岛市“海上丝绸之路产业基金”的一部分,基金总规模为100亿元,将专项投资于昌盛日电在全国各地的光伏农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