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放缓最终会在新冠疫情影响显现之前,影响所有光伏制造商提出的指导值和预测值。
新冠危机不仅只是影响中国制造厂的短期突发事件,而是影响全球商业方方面面的事件。2020年,光伏负增长的影响深远,不仅涉及价值链供应,还包括了光伏技术路线图的快速变化。
本文探讨了2020年光伏行业的技术采购周期,此前,行业公布了多个计划于2021年之后在中国境内建设的p型单晶PERC电池/组件扩产项目,这些项目均已搁置,最终会被取消。
我们的内部市场研究团队发布了2020年4月版《光伏制造与技术季报》。此后数日,又对文中的主题和数据进行了讨论。
2020年4月版报告保留了制造供应链的2020年愿景。而现实中,可能到目前为止,行业还未实现预期供应量的三分之一。
评估新冠疫情导致的供应损失规模
归根结底,制造端上游的一切都取决于终端市场的整体需求。因此,无论目前如何难以量化,这都是一个必须关注的问题。
首先要明确指出的是,现在是不可能做出预测的。
过去十年,至少自太阳能行业年规模超过10GW以来,对于(在全球每个国家/地区都有销售团队的)市场领导者或远程市场分析师来说,预测几个月之后的情形是非常困难的。他们往往需要依靠5-10人团队对50-100个重要国家的预测数据进行自下而上的计算。
每个日历年的1月或2月提出的预期值最多只有20%的正确率,而且正确率几乎总偏低。太阳能行业一直受到政策和贸易相关波动的影响,长期以来供过于求。可以说,在过去,做预测顶多也就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然而,无论是从公司指导值层面,还是对整个行业而言,在2020年做预测绝对是不可能的。几乎所有此前用来预测需求的方法论都已失效。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其中几种方法,笔者将解释这些方法不适用于当下的原因。
按照国家自下而上预测2020年需求是不可能的。在屋顶和地面电站领域,任何研究机构都无法弄清楚新冠疫情对多个终端市场产生的不同形式的影响,拥有全球销售和营销团队的一流组件供应商也同样如此。
同样,即使只关注那些控制着多晶-组件价值链供应的10-20家公司,预测上游产能也是不可能的。在这些公司中,很多都不了解在其业务范围之外发生了什么事情,其中还包括了主要的生产商,而不仅仅是市场份额较小的公司。
最后,笔者过去曾使用过一种粗略计算的参考方法——通过研究组件供应商市场的领导者(过去几年是晶科能源),预测全球六个主要地区的组件出货量,然后结合这些供应量和晶科能源的预期市场份额计算全年整体供应水平。
现在,使用这种方法预测2020年需求也行不通了。
因此,我们需要一种预测2020年需求的不同方法,当然我们也知道,无论做出什么预测都是错误的,因为现在的情况太不确定了。
有些国家的新冠疫情封锁措施对太阳能项目的影响较小,关注这些国家仍然有一定的合理性。此外,在我们今天所处的太阳能世界中,中国完全控制了所有c-Si价值链领域的生产(c-Si占整个行业的95%),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中国仍然是最大的终端市场。
因此,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在2020年余下的时间里会发生什么事情将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中国的产量(从多晶硅到组件,包括由中国所有的东南亚工厂),二是中国“允许“在国内开发的项目量(通过省级层面授权新增的项目),这同样至关重要。
就像太阳能行业的其他年份一样,中国各省对制造业的保护力度或定义了全球其他地区需要应对的指标(尤其是组件定价水平和利润率)。
2020年中国与非中国自上而下的预测结果
新冠疫情来袭之前,2020年本会成为太阳能行业的又一个丰收之年。
许多此前的新兴市场正在蓬勃发展。在实施激励政策之后,欧洲再次迈入上升曲线,美国公用事业项目的建设排到数年之外,大型太阳能项目的规模也达到了闻所未闻的水平。
光伏行业极有可能会出现强劲增长,新增项目近150GW,年内预期从120-130GW上调为最终的150GW。
这150GW可以粗略分为中国的40GW和全球其他地区的110GW。虽然存在+/-15%的差异,但总体来说,这是业内共识。
在看涨情绪下,供给侧规模更倾向于达到170GW,这自然会让定价和成本在年底前继续从10-20%的水平向下浮动。
构成2020年中国之外110GW需求的大多数国家都是100%的供应市场,也就是说,这些国家没有制造业,或充其量只生产极少的组件(如印度)。
如果2020年,这些没有光伏制造业的国家的需求崩溃,那么,大部分电站安装活动可以简单的推到2021年,在很多情况下,这就是会发生的事情。
然而,对于那些近年来努力在海外市场上实现了很高占有率的中国组件企业来说,面对印度、澳大利亚、欧洲和美国等重要终端市场,他们无法承受这种暂停。
因此,如果较之前的150GW预测水平,终端市场出现大幅下跌,那么中国会是其中的大输家,特别是中国的制造领域。对于中国以外的大部分企业来说,这些日子以来,它们涉足的都是太阳能下游领域,可以承受一年左右的建造活动停顿。当2021年来临时,它们会更乐于接受那时的组件价格以及太阳能在能源领域更强的竞争力。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2020年需求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基于快速预测办法,2020年下半年,中国项目量会出现激增,从而令中国的全年装机量达到约50GW。这一要求仅仅是为了保持多家中国生产商的生命力,往往只要中国愿意,中国就可以得到它想要的。
而其他国家则很容易从之前的110GW下跌50%,降至约55GW。
这样的话,2020年的需求量就变为105GW,中国在其中占比近一半。
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就会导致一些明显的后果。整条c-Si价值链的定价会崩溃,至2021年也无法恢复。许多中国组件制造商将停业。需要指出的是,过去几年,中国的多晶硅、硅锭、硅片和电池生产都经历过震荡。
今年另一个明显的业务变化会是降本:或者说,就是人们在电话会议上反复听到的那句话——现金保值。这不足为奇。在光伏行业,我们以前就有过这样的经历。
2012年的回忆
光伏行业上一次大衰退出现在2012年上半年,更确切地说,是在2012年3/4月。此前数年,中国电池/组件出现了大规模扩张。
当时,光伏行业主要是以p型多晶标准电池(Al-BSF)生产为主。在此之前,业内并没有引入c-Si新技术的强大动力(除了SunPower和三洋的细分产品外)。
"现金为王“已在业内流行了数年,各制造厂间竞相削减成本。在这些办法快要穷尽之际,隆基公司打造了单晶硅片的新格局,迎来了p型单晶PERC成为主流技术的时代。
与其他多种相近技术不同的是(最明显的是半导体),2012年之前的行业低迷期并未带来技术采购周期。
可以说,2012年的光伏行业并没有为技术变革“做好准备"。当时,这是一个准入门槛低、由多种硅片主导的行业。
鲜有企业拥有实质意义上的研发部门。许多企业默认由欧洲设备供应商或研究机构指导制造过程中的工艺流程变更。
但今天的情况并非如此。研发部门现在更多是由业内领先的(中国)企业所拥有。在工艺变革的狂热氛围中,我们迈入了2020年,这让组件用户对下一步发展感到相当迷茫。
今年会不会是光伏行业n型的关键之年?
有趣的是,随着2020年的到来,业内领军企业诸如晶科能源、阿特斯、天合光能等才刚刚开始优先考虑n型。当然,背景是中国企业大张旗鼓的宣布了各种各样的多GW级n型计划(尤其是异质结)。其中很多计划都较为模糊,不外乎是不会取得什么进展的省级谅解备忘录。
一直以来,掀起n型转型热潮的都是晶科能源、阿特斯和晶澳太阳能这样的企业,最终,其他企业被迫纷纷上马或被甩在后面。
因此,2020年的行业衰退会与2012年大相径庭,因为眼下可能会、而且非常可能会发生技术变革。实际上,这会成为首个由行业下行推动的技术采购周期,n型最终会走向多GW规模。
现在来看看n型产能。这至关重要,因为产能公告不过是镜花水月而已。
下图显示的是2013年-2019年的n型产能以及2020年产能预期。在这里,笔者将更先进的n型架构(异质结和背接触)和其他类型的n型产品产能进行了划分。在"其他"类分组中, n型工艺流程与p型电池类似,学术界通常用“其他“类指n-PERT、TOPCon等产品。
预计2020年产能会出现回升,主要贡献力量来自晶科能源的新n型生产线。
需要指出的是,HJT & IBC图示存在一些误导性。因为在很大程度上,松下生产线停产被HJT新支持者(最明显的是俄罗斯的Hevel)的增长所弥补。
实际上,如果把SunPower和松下从等式中剔除,2013-2020年的发展情况会更为直观。如上文所述,在光伏制造领域,松下面临的问题大部分是历史遗留问题。SunPower是否剥离其IBC制造业务仍悬而未决,而进入2021年,IBC成为过气技术也并非没有可能。
所以,去掉SunPower和松下的产能数据一定是有好处的,这可以更清楚地呈现n型的“新”增长轨迹。下图反映了这些趋势。
对2020年的预测主要基于2019年年底实施的计划,此外还有2020年一季度间已知的量产新项目。当然,还有中国企业公布的10个GW级别的HJT工厂。然而,如上所述,在一定程度上,我们需要对实际情况进行核查。
许多宣布签署谅解备忘录的公司都只是抱有期望而已。大多数公司除了象征性姿态外,从未在研发方面进行过投资。对于这些公司来说,仅仅让一条生产线运转起来就已经创造了奇迹,更不用说使用一种在生产过程中仍存在许多待解决问题的技术来建设一个多GW级工厂了。
因此,从生产角度看,可能直至2021年,由中国排名前十的组件供应商推动的、技术采购周期的真正影响才会显现。在这些领先企业中,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向500MW-1GW的n型新产能迈进,这或是继p型单晶PERC之后,n型成为下一个真正发展方向的最合适的指标。
了解n型发展现状
对于希望与n型推动者结盟的设备和材料供应商来说,过去几年的工作非常困难,除了各种错误的开始,还有各类空头支票。未来12个月,了解与哪些企业进行n型业务合作至关重要。这不仅事关供应商收入来源,也是这些企业在生产线量产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所在。
最新一期《光伏制造与技术季报》包含了这些重要企业详情,请点击此处链接获取如何订阅本报告的详细信息。
PV-Tech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