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2025国际储能和电池技术及装备(上海)大会与2025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和装备及应用(上海)大会在上海新国际展览中心拉开帷幕,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科学技术部原副部长刘燕华先生为大会致辞。
以下为原文实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大家好!
首先,我要向大会的成功召开表示祝贺!向长期以来关心储能、氢能技术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2025年9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视频致辞,郑重宣示了中国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即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而且提到力争做得更好。还提出了3个量化指标和3个定性指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构成了“1+3+3”的体系。这标志着我国将系统构建涵盖能源和产业转型、政策工具创新等行动纲领。同时,也预示我们需要付出极其艰巨的努力。
对于电力建设而言,至2035年我国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截至今年的8月底,我国的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为16.9亿千瓦,今后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其中储能将成为重要的一环。
下面,我想对储能谈六个观点供大家参考:
第一个观点:储能是链接新能源建设的关键环节。
新能源发展离不开三大环节:收集、存储和传输。在新能源的利用过程中,收集环节的风能、太阳能等资源具有间歇性和不稳定性。2024年,我国的风电和光电装机总量是14.08亿千瓦/时,发电量分别约为1.83万亿千瓦时,占发电总量的18.2%。尽管总量十分巨大,然而由于储能环节问题,导致了大约1.5%的电量被弃风弃光,损失巨大。储能技术就像一个巨大的“能源水库”,能够实现能源的稳定供应和广泛应用。
第二个观点:当前,储能的主要应用场景是电动车与分布式能源
对于分布式能源来说是关键基础设施的能源安全,比如说军事基地、医院、数据中心等等。储能技术是把低密度能源转换为高密度能源存储备用。在当前的能源结构转型中,储能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最大的储能用户是电动车和分布式能源。电动车的普及不仅改善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对储能电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性能、高容量、高安全性的储能电池是电动车的发展关键。同时,分布式能源的广泛应用也需要储能技术的支持。分布式能源系统中的太阳能、风能等能源在发电过程中存在波动性,储能系统可以有效平滑这种波动,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可靠性。可以说,储能技术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动车和分布式能源的未来发展空间。
第三个观点:储能技术的多元化与关键问题
目前,储能技术正处于多元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阶段。各种储能技术如锂电池、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蓄水储能等纷纷涌现,各有优势和特点。然而,在这众多的技术路线中,成熟度和成本问题是关键。以锂离子电池为例,虽然目前技术相对成熟,但仍然面临着成本较高、资源依赖等问题。液流电池具有容量可扩展性强、循环寿命长的优点,但其能量密度相对较低,系统成本也较高。钠离子电池作为一种新兴的储能技术,具有资源丰富、成本低的优势,但在成熟度和循环寿命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在众多储能技术中,目前还没有一种技术能够完全满足所有应用场景的需求,因此,我们需要在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上持续发力,推动储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个观点:储能与矿产资源的关系
储能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矿产资源的支持。一些重要的矿产资源如锂、钴、镍等在储能电池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我国在这些矿产资源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以锂为例,我国锂资源储量虽然丰富,但分布不均,且开采难度较大。钴资源更是稀缺,我国的钴的矿储量仅占全球的1%左右,大部分依赖进口。镍资源的情况也类似,我国的镍矿储量不足,需要大量从国外进口。这些矿产资源的稀缺可能会对我国储能技术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积极寻找替代资源,降低对稀有矿产资源的依赖,保证储能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个观点:中国储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中国在储能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进步,但在一些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差距。从技术成熟度来看,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在储能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起步较早,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技术体系和产业链。例如,在锂离子电池领域,日本和韩国的一些企业在电池能量密度、循环寿命等关键技术指标上处于领先地位。在储能系统的集成和管理方面,欧美一些国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实现储能系统的高效运行和优化调度。从市场规模和应用范围来看,中国的储能市场虽然增长迅速,但整体规模仍相对较小,应用场景还不够广泛。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们在储能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方面也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快技术创新和市场培育,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第六个观点:电力建设中储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在电力建设过程中,加强储能和储能基础设施建设是至关重要的。随着新能源在电力系统中占比不断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面临着新的挑战。储能技术可以在发电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发挥重要作用。在发电侧,储能系统可以与新能源发电机组相配套,提高新能源的可调度性和稳定性;在电网侧,储能系统可以提供调频、调压、备用等辅助服务,增强电网的灵活性和可靠性;在用户侧,储能系统可以实现削峰填谷,提高用户的用电体验和经济效益。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对储能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一批规模化的储能电站,完善储能系统的接入和调度机制,推动储能技术与电力系统的深度融合,为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可再生能源微电网和局域网的建设将是广泛而巨大潜力的工程。
各位同仁,储能技术作为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支撑,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只要我们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储能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定会为实现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重大贡献!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嘉宾,并预祝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