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2025国际储能和电池技术及装备(上海)大会与2025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和装备及应用(上海)大会在上海新国际展览中心拉开帷幕,国家能源集团原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华电集团外部董事冯树臣老做了主题演讲。
以下为原文实录
尊敬的刘燕华部长,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
非常荣幸受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邀请,参加第十一届国际储能和电池技术及装备(上海)大会。金秋十月,上海汇聚了全球储能领域的智慧与力量,在此,我谨代表个人,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长期深耕储能产业的各位同仁致以崇高敬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能源安全和绿色低碳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能源保障基础不断夯实,要统筹好新能源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坚持规划先行、加强顶层设计、搞好统筹兼顾,注意处理好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全局与局部、政府与市场、能源开发与节约利用等关系,推动新能源的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能源电力行业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和要求,加速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能源转型发展进入了深水区,走上了绿色低碳转型的快车道。截至到今年8月底,全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总容量突破16.9亿千瓦,达到“十三五”末3倍以上,贡献了“十四五”以来80%的新增电力装机,风光发电量占比以年均提高2.2个百分点的速度稳步攀上新台阶。截止2024年底,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突破7000万千瓦,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到了7376万千瓦,储能1.68亿千瓦时,约为“十三五”末的20倍,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130%。
当前,新型电力系统面临电力保供和系统稳定两大安全挑战:一方面新能源发电受气候变化和气候条件影响大,具有随机性、波动性和间歇性特点,对于电力实时平衡和可靠供应保障带来了巨大挑战。另一方面,电力系统逐步呈现出高比例新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的“双高”特征,抗扰动能力和调节能力显著下降,电力系统的韧性和安全水平亟待提升。
安全高效储能在源网荷侧都将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在电源侧,储能与新能源相结合,可以平抑风光发电的功率波动,提升新能源并网的友好型和多能互补协调运行的可靠性,促进海上风电等集中式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外送和分布式新能源的就地消纳。在电网侧,配置储能可以发挥电网所需求的调峰、调频、调压、黑启动等功能,提升电网的韧性和安全稳定水平。在负荷侧,随着光伏的增加,午间时段负荷出现低谷,变成负荷低谷区,并且逐步向深谷型曲线变化,储能有助于这一时刻的削峰填谷,新型储能也将成为提升电能质量、系统灵活调节的重要方式。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到2027年,新型储能基本实现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技术创新水平和装备制造能力稳居全球前列,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标准体系基本成熟健全,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多元储能体系初步建成,形成统筹全局、多元互补、高效运营的整体格局,为能源绿色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以上,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要清醒认识到,新型储能技术的发展趋势正从单纯的技术性竞争转向“经济性-场景适配-政策协同”三维度的综合竞争。在电力市场化改革加速的背景下,新型储能技术必须同时具备精准的价格信号响应能力、跨市场的收益叠加性、可模块化扩展的容量,同时市场对储能电站安全性有着更高的要求。未来,中短时、长时电能存储等多时间尺度、多应用场景的需求仍然并行存在,并将大力发展。新型储能本体技术仍将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高安全、高可靠、高能效、长寿命、经济可行”是新型储能产品和技术的重要攻关方向。
各位领导、同仁们:守牢能源安全底线,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必须要加大力度调结构、转方式,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走好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下面,结合个人工作经历,聚焦新型电力系统发展需求,更好发挥储能的支撑保障作用,谈几点建议。
一是拓展应用场景。充分发挥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物理储能等各种储能的优势,取长补短,因地制宜布局储能资源。电源侧推动“沙戈荒”新能源基地规划,建设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促进新能源电站与配建新型储能联合运行。推进煤电机组与电化学储能、飞轮储能、热储能等新型储能项目联合运行,优化运行方式,提升调节能力。电网侧推动在负荷密集接入、大规模新能源汇集、大容量直流馈入等关键电网节点,开展独立储能电站建设。加快推进构网型储能在高比例新能源电网、弱电网及孤岛电网的示范应用,推广配电网新型储能应用,提升新型储能对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支撑能力。积极创新绿电直连、虚拟电厂、智能微电网、源网荷储一体化、车网互动等应用模式,进一步发挥系统调节作用。
二是加强规划引领。加强新型储能顶层设计与统筹布局,制定面向新型储能转向发展规划,明确各阶段建设目标,出台推动新型储能市场化发展的实施方案,构建与新能源装机动态匹配、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及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紧密衔接的储能容量规划路径。针对储能利用率偏低的问题,发展好新能源+储能、聚合储能、光储充联合调用等模式,提升储能与电网的协调互动能力,完善储能市场机制,通过实施尖峰电价,适度拉大峰谷价差,合理扩大现货市场的现价区间,提高辅助服务补偿水平等,以扩大储能的盈利空间,健全电量+容量电价的形成机制。
三是加强关键技术创新。开展新型储能共性关键技术攻关、装备研制和示范验证,促进新型储能技术多元化发展,探索多技术混合式新型储能、长时储能等应用,并积极储备一批前沿新型储能技术。加强电化学储能热稳定性、系统集成、梯次利用、纳米材料等技术研发,探索钠离子电池、固态锂离子电池等技术路线,提升储能的安全性、经济性、循环寿命转换效率等关键技术指标。
四要加快形成健康可持续的市场环境。建立产能预警机制,结合产业链需求动态科学调控产能,避免盲目扩张,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要制定价格规范,建立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严禁低价倾销,对恶性竞争企业进行惩戒,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竞争,而非“卷价格”。要持续拓展国内外市场,助力企业参与海外项目,同时完善国内储能、充电桩等配套设施,扩大国内需求,打破“越生产越亏损”循环,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构建行业良好生态。
五是健全标准体系。储能产业规模化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标准体系供给。目前,我国在储能领域标准供给还明显不足,储能的安全、效率、入网性能等方面的标准建设明显滞后。国际标准更是短板弱项,在国际标准组织中的参与力、领导力、话语权还不够,与我国在全球储能的技术水平、产业规模等方面的领先地位还是不匹配的。要进一步加快健全新型储能体系标准体系的建设,重点推进安全、检测、质量、环保、回收利用等标准的研制。
各位领导、企业家、同仁们:储能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需要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各方共同努力,一道探索,让我们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加强交流、凝聚共识、推进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为行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