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对华光伏产品反倾销初裁在即,中欧政府间仍在就光伏和通信设备案展开新一轮紧张磋商。日前欧盟14国在意向性投票中高举反旗,对于志在必得的欧盟委员会不啻沉重一击,中欧光伏博弈的力量对比开始向有利于中国的方向转变。然而在其咄咄逼人的气势暂时受挫后,欧盟对华大搞“双反”的真实意图却开始逐渐浮出水面。有消息称,欧盟提出停止“双反”调查的交换条件,就是要求中国对欧盟方面全面开放银行业。虽然消息还有待证实,但开放银行业来换光伏是否靠谱?中国是该接招还是该拒绝呢?
欧委会图穷匕见对华亮底牌
在围绕初裁的博弈渐近尾声之际,尽管中方阻止欧盟对华光伏征税的努力很可能落空,但成功争取到超过一半的成员国对欧盟委员会说不,的确令欧委会始料未及、深为震恐。正是“图穷匕首见”,按捺不住的欧委会开始对中国亮出底牌。
由于欧盟始终拒绝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虽然中国入世已十多年,但中欧之间的贸易地位并不对等。正如笔者此前曾指出的,不论是光伏产品还是通信设备,在当前欧美占据贸易领域绝对话语权、掌控游戏规则的现实环境下,无论是否存在倾销等违规情形,都可以被他们随时拿来作为对华博弈棋局中的棋子,类似于绑匪手中的“人质”,藉此向中国索取他们想要的东西。
正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在此次欧盟对华光伏“双反”的立案调查过程中,其蓄意挑起贸易摩擦的意图已经显露无遗。正如中国光伏企业律师代表樊振华所述,对于欧盟的调查,尽管备感冤屈,但中国150多家光伏企业还是给予了充分的配合,以期欧委会能够得出公正的结论。多家抽样企业为此聘请了专业律师和审计师,同时申请了“市场经济地位待遇”,今年一季度还先后接受了欧委会调查官员的实地核查。但到今年4月底,欧委会还是拒绝了所有中国企业的市场经济地位申请,而理由是认定中国企业没有一整套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会计体系,这对于大多已在国内外成功上市的企业来说显然是睁眼说瞎话。
从光伏到通信设备,欧盟对华是刀刀见血;而下刀越狠、停手的要价必然也越高。虽然外界对于欧盟对华发难背后的意图有多番猜测,但从消息来看,欧盟是直指银行业这一中国市场体制的核心,要求中国在重大核心利益上做出让步。
开放银行业换光伏?欧盟打错算盘
虽然欧盟口口声声表示和谈的大门继续敞开,还说“球在中国一边”,但其实对于中国来说,只是允与不允而已,根本没得商量。那么,中国以开放银行业来换取欧盟对华光伏业“刀下留情”,是否可行呢?
必须看到,金融是一国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安全关系着国家经济安全。金融可以强国,也可以亡国,所以金融安全号称“第二国防”。作为中国经济界的共识,在对外开放方面,什么产业都可以先开放,但金融、银行业还需循序渐进,尤其是在中国进行经济调整的当口。另一方面,光伏业对欧出口同样涉及中国超过200亿美元的贸易货值以及大小上百家光伏企业,牵涉40万人的就业问题。对于中国而言,可谓“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一个都不能掉以轻心。
金融安全受损的反面例证,远有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近有2008-2009年肆虐美国的华尔街金融危机,代价不可谓不惨重。有鉴于此,不少新兴市场国家都经历了银行业对外开放之后又再度收紧审批的过程,而中国在这方面显然更为审慎,或许因此遭到欧美资本忌恨,从而在中欧光伏谈判桌上成为对方的筹码。
必须看到,当今的中国,传统行业发展受阻,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尚需时日,而人口红利又面临消失的风险,而以欧美为首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从整体大环境来看,中国经济想要进一步崛起,面临的内外阻扰和压力是越来越多。欧盟此时试图以开放银行业作为突破口染指中国的核心利益,这种意图无疑需要警惕。
其实,光伏业也好,银行业也罢,如何达到互利共赢才是中欧双方协调的根本目的。未来只要中国愈加国际化、融入全球市场体系的趋势不改,中国各大行业全面对外开放也将是大势所趋。但欧盟应该明白中国的底线,包括金融安全在内的核心权益不容触碰,更不能拿来与外国做交易。如果欧盟能够回到就事论事的立场,而不是搞“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伎俩,风物长宜放眼量,能够着眼中欧光伏产业和其他领域经济合作的良好前景,双方协商才可能取得比较理想的结果。
中国光伏业应“咬定青山不放松”
尽管备受欧美“双反”围剿的打压,内外交困的中国光伏业并未就此一蹶不振。所谓危机,正是危中有机;正是这一两年来,从中国光伏的剧变中,我们看到了重新复苏的苗头。
首先,产业链结构变了。光伏产业上游为硅料、硅片;中游为电池片、太阳能板等电池组件;下游为光伏电站等应用系统环节。两三年前,中国光伏企业还基本集中在中游,随后扩张到上游,而从目前来看,为了壮大图存,已经有一些企业演变成了全产业链的模式。
其次,行业结构和市场需求结构变了。现在,不仅是一批中小企业开始退出市场,甚至部分巨头也陷入债务危机。无论是市场力量导致的企业破产,还是来自政府的政策导向,光伏行业的集中度正在快速提升,“核聚变”效应正在显现。而从中国光伏产品的市场来看,最初主要集中在欧洲、美国等发达地区,现在新兴市场国家已经成为重要的需求增长点,而中国国内市场也正在持续回暖中。
此外,尽量外界压力一再逼迫中国企业给光伏产品提价,但事实却是,尽管面临产能过剩等诸多问题,国内电池组件企业的生产成本仍在不断下降。截至2012年底,部分中国企业的生产成本已经降至0.6美元/瓦以下。
这些深刻的嬗变都将为经历劫后余生的中国光伏业定下新的基调,并在此基础上构筑新的发展面貌。但还要看到,中国光伏业在全球光伏产业链条中的弱势地位还没有变,仍然处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不利境地;另一方面,企业对于财政补贴和行业政策的高度依赖没有变,光伏市场本质上仍然是一个政策市。其实,这不单是中国光伏业的短板,即便是欧美诸国,目前也没有任何一家光伏企业敢于宣称无需任何补贴而能轻松盈利。因此,欧美对华搞反补贴调查,其实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霸道思维。
就目前来看,面对欧盟的制裁阴影,中国光伏业还需“咬定青山不放松”,客观分析自身的优劣态势,不可自乱阵脚。企业还应携手加快技术进步和市场开拓,在全球的产业分工中,力争取得领先地位;而面对来自国际上的种种猜疑也好、责难也罢,只要坚信“身正不怕影子斜”,就不必躲闪退缩、自可坦荡面对。相信只要秉承开放、包容、合作、创新的理念,不固步自封、不妄自菲薄,联合全球愿与中方真诚合作的贸易伙伴,致力于共同促进全球光伏产业的进步,欧美对于中国光伏的种种抹黑和攻讦终将无功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