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巴黎协定》的正式生效,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成为大势所趋,光伏作为普适性清洁能源得到快速应用,2017全球装机将迈进100吉瓦大关。研究机构GTM报告指出,2017年全球8个国家光伏装机量超过1吉瓦,而到2018年底将会增加到13个。根据分析,2019年底光伏度电成本有望达到0.4元/度。
3、分布式光伏、光伏扶贫、“领跑者”项目是拉动产业发展的三驾马车
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1-9月国内地面/分布式电站分别新增27吉瓦/15吉瓦,同比增长20%/300%,分布式装机增长迅猛。2017年11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试点的通知》,明确分布式发电就近利用清洁能源资源,实现市场化交易。分布式没有指标瓶颈,“隔墙售电”突破限制,电网代收电费不用再担心违约问题。而且,市场已经衍生出了多种分布式“光伏+”模式,屋顶光伏、农光一体、渔光一体等,据中信电新测算,以上总计潜在装机量约7200吉瓦,业内认为,分布式的爆发2017年仅是起点。光伏扶贫方面,截至2017年9月,已有13个省将指标全部纳入光伏扶贫,根据分析,2017年三季度末以来已经看到单晶硅片、电池、组件全产业链出现需求急剧下滑,价格下调仍未见市场回暖;而多晶系列全线开足产能,以合理价格和高性价比满足了旺盛的市场需求,电池端也纷纷转向多晶产线。
1、单多晶产品技术特点分析
一直以来单晶转换效率优于多晶,但成本控制存在难题,市占率维持在20%以下。近两年由于金刚线切割的推广和中国“领跑者”计划的助攻,单晶市占率有上升趋势。多晶转换效率不如单晶,但是效率差距不大,而且多晶效率提升越来越接近单晶,关键是成本低性价比高。单晶与多晶的差异在硅片端,硅片端差异在长晶端,就是多晶铸锭和单晶拉晶棒工艺在单位产能与电耗的巨大差异。根据公开资料,单晶目前每根四米连续拉晶5根的最先进单晶炉月产能约3吨/月,拉晶电耗约24度/公斤;多晶铸锭G7炉的产能约为9吨/月,铸锭电耗约7度/公斤。在切片端,单晶企业于2016年率先完成金刚线切割替代砂浆切割大幅降本,弥补了在长晶端的成本劣势。多晶企业也在三年时间的努力后,于2017年下半年开始导入金刚线切割,降低成本0.5-0.8元/片,单多晶在切片环节回到同一起跑线。但金刚线切多晶硅片面临表面处理问题,目前已经成熟量产的黑硅技术不但成功解决绒面反射,而且提升0.3%-0.6%的转换效率,效率提升的增益超过黑硅制绒端的投入。据测算,湿法黑硅技术成本上升约0.02元/瓦左右,有0.05元/瓦的增益,性价比提升明显。
2、多晶前沿技术产业化迅速与单晶性价比标准差为硅片0.4元/片,组件0.06元/瓦
观察光伏制造技术发展可以看出,金刚线切割、PERC、半片等技术均首先在单晶应用,在单晶试验普及完成之后转向多晶,占据市场8成份额的多晶是光伏技术产业化的主力军。以金刚线切割为例,岱勒新材介绍,以往单晶全部使用金刚线切割也没有多大的需求量,今年体量更大的多晶金刚线推广速度远超预期,对金刚线的需求是巨量放大,金刚线供不应求。随着多晶铸锭晶体硬质点的减少,金刚线强度的增加,单多晶切割将共同迈向细线化:2017年单晶主流线径65μm,多晶70μm;2018年单晶60μm,多晶65μm,到2020年,单多晶均可以用50μm的金刚线。一直以来单多晶效率差维持在1.5%,但近一年来多晶进步更快,金刚线+黑硅+PERC将多晶电池量产效率提升至20.5%,与单晶PERC电池量产效率差缩小至0.7%-0.8%。据测算,单多晶效率差缩小后,组件端的性价比差距已经从前些年的0.1元/瓦降到0.06元/瓦,就可以覆盖光伏发电系统BOS成本差异,传导到硅片端,其性价比标准差由以前的0.6元/片降为0.4元/片,也就是单晶硅片价格只能比多晶硅片高0.4元/片的价格,才能保持单晶组件与多晶组件在光伏发电端具备相同的度电投资成本。
3、多晶上下游合作紧密结成命运共同体将率先进入平价上网
光伏各个产业链环节坚持专业化,坚持科技引领,技术驱动。我们认为,单晶企业上下游之间、相同环节的单晶同行之间更多处于单纯竞争关系,通过竞争抢占市场,产业链之间协同不够,同行之间合作欠缺。而各大多晶企业作为市场主力,全产业链各环节的龙头企业已经结成命运共同体,通过一系列合纵连横,在技术协作推广、装备和产业配套、市场开发等方面共同推动新技术应用,如共同推动金刚线切割,共享黑硅技术,上游降本让利给下游等,组件价格始终维持在合理价位,产能充足,满足“领跑者”项目等市场需求。我们预测,多晶产品将率先成为2019年之后光伏发电进入用电侧平价上网的主流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