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五四通讯员赵海军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有4个城区,赛罕区是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区,其他3个区的面积加起来,还没有赛罕区大。
最大的城区,怎样做最大的事,是赛罕区一直研究的一个课题。近年来,像许多城市一样,快速发展正在“淹没”原来的农区和牧区,失地的农民能干什么?该区区委书记格尔图说,我们喜欢高楼和宽阔的马路,我们也喜欢大项目和大工业,但农村牧区我们更需要。
赛罕区在工业化、城镇化步入快车道的同时,坚持大力推动农牧业产业化,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确保农民的利益最大化。将全区所有行政村划分为以“城中村”、“城区拓展区域”和“中心镇”为主体的3个建设类型。“城中村”按照由近及远、以点带面的原则,全力进行改造,引导村民进入二、三产业,在全区农民中率先富起来。以城区拓展为主体的中郊区域,依然发展蔬菜种植和奶牛养殖业,而且该区域农民又有多年种菜、养牛的习惯,因此,把这一区域确定为菜、奶业发展的重点区域。以中心镇建设为主体的远郊区域,根据这里水浇地少、山地多特点,有计划地发展菜奶业,兼顾发展奶山羊养殖、药材、小杂粮、经济林种植等生态林草业,走特色种养业的路子。
让蔬菜种植升级成为基地化
城市发展使赛罕区的蔬菜保护地大面积消失,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确保市民吃上放心菜、农民增收,维持全市最大的菜篮子的占补平衡,是赛罕区区委政府首抓的一件事。
去年,赛罕区在种植1万亩蔬菜保护地目标任务的基础上,自加压力,多建了2万亩。今年任务还是1万亩,但他们又多建了1万亩,通过委托企业建设,合作社建设、村委会筹资建设等办法,采取政府补贴、协调贷款、技术培训、统一育苗等措施,区委、区政府每周召开一次例会来推进建设进度。
同时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在基地建设中,制定了高于其他旗县区补贴政策,市、区两级财政每亩补贴4万元,协调贴息贷款3万元;市区两级财政出资,聘请技术人员指导种植;建设了5个育苗基地,免费给农民提供秧苗;制定了当年新建厚墙体温室首次投产种植蔬菜补贴办法;同时出台了优惠政策,吸引有种植经验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户来承包温室,确定示范户,发放了黄板、防虫网、滴灌设备、生物农药等物资。
近年来,赛罕区在蔬菜产业上累计投入资金28亿元,全区蔬菜播种面积达到8.5万亩,设施蔬菜综合占地面积达到4.2万亩,其中厚墙体温室2.5万亩,全区蔬菜总产量达到38.4万吨。目前,赛罕区设施蔬菜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过去一家一户土温室种植正在向基地化迈进。
为了农民销售蔬菜畅通,近年来赛罕区建设了40多个便民市场,今年在建的有10个,农民卖菜不收费,减少中间环节。赛罕区还和一家大型蔬菜批发商食全食美签订长期产供销协议,为农民销售保底。
建设中国乳都最优质奶源基地
记者在羊盖板万头奶牛牧场看到,一排排整齐划一的牛舍极具现代感,赛罕区农牧业局局长云彦军说,这个牧场于2012年7月开工,目前基建部分已大致完工,牧场的设计很好地解决了奶牛排泄物的无害化处理难题,建设有尿液和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池,经过发酵处理,又成为农民种植紫花苜蓿、大棚蔬菜的肥料,是典型的循环经济模式。
牧场奶牛全部引自新西兰,头一批4000头已入园。羊盖板万头奶牛牧场总预算投资2.6亿元,采取股份合作形式,买牛和基建都是由企业投资,羊盖板村以450亩的集体土地入股,换算成800万股权,分给每一户农民。一个投资公司先期投入3000万元入股。云彦军说,让农民以集体土地入股,很好地将农民纳入奶牛养殖的利益链条,而不是排斥农民,这个收益是长久的。
目前,这个牧场吸纳了28个农民工就业,月工资2600元,由于牧场带动,在周边还将形成1万亩的紫花苜蓿种植基地,区里准备成立苜蓿种植合作社,带动农民种植,一头牛一年就需要8吨青贮牧草,80%满足牧场所需。羊盖板村还种植有568个温室,又养牛又种菜。
由于距市区只有半小时车程,还是离呼和浩特市区最近的现代化牧场,赛罕区规划把羊盖板万头牧场建成中国乳都的示范牧场,向外界展示乳都形象的窗口。下一步,看牧场、赏苜蓿、进大棚、亲手采摘将是这一带休闲观光打造的重点。
休闲观光农业点燃农民致富新希望
赛罕区以金河镇3万亩设施农业为基础,在呼和浩特市区东南,沿102省道两侧着力打造占地20平方公里的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基本建成具有显著赛罕特色的农业示范园区。
投资1亿多元,建设的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园是华北地区最先进的都市农业观光园。占地约190亩,由农耕博览、农科奇观、水耕蔬苑、缤纷花苑、南国风情、热带雨林等6个展馆组成,同时建有废水循环利用生态鱼塘、太阳能光伏发电等循环经济设施。
赛罕区在工业项目招商引资中更注重讲究科学与实际,一些项目的引进尽可能与农牧业产业化有关联。
有了钱的赛罕区不忘记反哺农业,为了给周边农民和游客创造便利,区财政花1.4亿元拆除了市区到都市现代农业观光园必经的102省道一座没有过期的收费站。
中环光伏是赛罕区引进的又一家重点企业,生产的单晶硅主要出口欧美,产品供不应求。赛罕区注重将高科技工业与农业相结合,计划在4万亩厚墙体温室上架设太阳能发光板,并网发电。这样,一是解决了发电企业的土地问题,二是促进为温室大棚提供发电,取暖,保证农民利益。达到双赢的效果。中环光伏还在试生产7倍聚光的太阳能光伏板,区里准备在5000亩苜蓿草场里放置这种光伏板。
2012年,赛罕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105元,是2007年7385元的1.9倍。比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1361元多2744元。作为首府农业第一大区,该区在“三农”和改善民生领域创造了多个第一,如在全自治区率先实现村村通公路;建立全国首个旗县区级动物无害化处理厂;率先在全市范围内将社区办公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每个社区每年6万元,达到全市最高水平;建成西部地区规模、服务最完善的市民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