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阳光于2022年9月14日收到证监会下发的《立案告知书》,据悉,该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证监会决定立案调查。
受此影响,江苏阳光的股价在15日开盘即一字跌停,报3.11元/股。
资料显示,江苏阳光所属行业为纺织制造业,主要经营毛纺行业同时有子公司涉及热电行业。主要从事呢绒面料、电力和蒸汽的生产和销售。
除了信息披露问题,江苏阳光跨界光伏产业同样受到监管层的关注。
今年上半年,江苏阳光宣布拟跨界光伏,于3月在内蒙古注册成立一家全资新能源子公司。4月,江苏阳光再度宣布与包头市人民政府、包头市九原区人民政府签订了《投资合作协议》,拟在包头市九原工业园区建设10万吨多晶硅、10GW单晶拉棒(包括切片)、10GW电池片及组件项目,同时建设10GW光伏电站项目,总投资(不含电站)约200亿元。
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大笔投资跨界光伏产业,引起了监管层的关注。4月22日,江苏阳光收到上交所下发的《问询函》,问询函指出,公司称两次对外投资均较大,且无明确筹资计划,也无技术、人才、经验等储备。公司两次对外投资均涉及新行业新业务,且公司无开展相关业务的基础。要求公司明确相关事项是否继续推进,并充分提示相关风险。
在回复中,江苏阳光也大方承认相关项目尚无实质性进展。
近年来,受国家对于发展清洁能源的大力支持以及经济大环境改变的影响,资本对于光伏市场格外青睐。在这种大环境下,2022是跨界光伏的爆发年。诸如宁德时代、腾讯、美的、格力等行业龙头企业均宣布以各种投资形式跨界光伏。
同时,诸如主营玩具的沐邦高科宣布成立子公司运营10GW TOPCON光伏电池生产基地项目;主营乳制品的皇氏集团拟斥资100亿投建“年产20GW TOPCon超高效太阳能电池和2GW组件”项目
部分跨界光伏企业经营状况
开池放水难免鱼龙混杂,光伏市场这片“新大陆”对于运营健康的企业而言是“淘金”,而对于存在诸多问题的企业来说就是“逃难”。
而这些“逃难”企业中很多都多年入不敷出债台高筑。据悉,宣布进军光伏的蓝光发展于去年7月份出现公开市场债券违约事件。而截至今年6月30日,蓝光发展累计到期未能偿还的债务本息合计金额高达387.75亿元,且预计2022年半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负。
绿康生化作为一家专注于兽药领域的上市公司,在宣布要收购一家亏损的光伏企业后,它的股价迎来五连板涨停。在五连涨后绿康生化又宣布暂停收购,据了解其原本打算收购的江西纬科的资产总额约为1.77亿元,负债总额约为1.63亿元,净资产约为1366万元。据计算江西纬科的资产负债率高达92%。
某些上市公司跨界,不仅涉嫌蹭热点,也涉嫌操纵市场。如果监管部门放任这种资本欺诈行为不管,那么损害的不仅仅是那些真心实意的跨界厂商,更会损害整个光伏市场的声誉。大浪淘沙下,光伏市场中只有真正有实力的企业才能存活。
光伏市场永远都是角斗场,而不是资本难民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