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在国际市场双反调查时,繁荣了几年的光伏产业陷入了僵局,产业的内部隐患一下子爆发了出来,大量的光伏企业面临着破产清盘的局面,2012年的光伏产业几乎可以用哀鸿遍野来形容。在国家一系列救市措施发布下,2013年光伏市场开始慢慢的回温,根据各个企业发布的季度财报可以看出,企业的损失在不断在缩小,甚至不少企业已经开始转亏为盈。
就在大家都纷纷预测未来光伏产业形势一片大好,繁荣景象将会再现的时候。中国光伏玻璃产品反倾销税来了,双反制裁也来了,一盆盆来自遥远欧洲的冷水一下子就让刚刚回温的光伏产业忍不住打了几个喷嚏,也打乱了国内一些光伏企业的阵脚。
欧盟泼冷水各种反倾销税接踵而来
11月27日,欧委会公布对华光伏玻璃产品反倾销调查初步裁决,决定对原产于中国的光伏玻璃产品征收临时反倾销税,起征时间为12月6日,实施期限为6个月。之后由欧盟成员国决定,是否将征收期限延长两年。
光伏玻璃产品在光伏组件成本中占比仅3%,被征收42.1%的税,最终对组件价格影响大约是0.01-0.02欧元,影响有限。但是自从中国企业对欧盟进行最低价格承诺,中国光伏组件在欧盟市场中几乎丧失了价格优势,这次再对辅料玻璃反倾销,这对中国光伏产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而欧委会做出这次反倾销税征收裁决的时间距离中欧光伏贸易争端达成价格承诺友好协议仅4个月,这也让国内的企业意识到中国光伏产品在欧盟市场面临的不可测风险太大了,将会大大的降低国内光伏产品的出口欧洲的量。
就在中国光伏产业还未从光伏玻璃反倾销税中喘过气来,欧盟又有了新的举动。12月2日,欧盟委员会发表声明,决定从12月6日起对未参与“价格承诺”的出口欧盟的中国太阳能板生产商征收为期两年的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欧盟的平均反倾销惩罚性关税税率将高达47.6%。欧盟双反制裁正式执行,就将意味着价格承诺94家企业之外的光伏制造企业将基本挥别欧洲市场,根据相关的调查,中国将会有三成的企业陷入这次的双反泥潭。相关的行业分析也显示,目前即便是中国企业承诺的最低价格在欧盟市场已不存在价格优势,更多的是依靠品牌效应。若被征收惩罚性关税,那意味着相关企业将彻底失去欧盟市场。
倾销税来袭中国光伏产业百毒不侵?
据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王贵清在2013年光伏领袖峰会上透露的数据,中国和欧盟就光伏产品争端达成价格协议后,中国对欧洲出口占总出口量的比重已从70%下降到不足30%,对美国出口占总出口量比重从之前的20%下降到10%左右,日本成为中国光伏产品第二大出口国,占比超过20%。
2013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欧洲的比重跟之前相比下降了将近一半,欧盟的反倾销制裁对中国整体的出口量影响不会是致命的,只是会造成国内短期内库存的上升。但是相对于那些中小企业来说似乎打击不小,特别是部分出口比重高的企业将遭受致命打击,下半年光伏企业或现破产潮。,欧盟委员会对我国光伏行业征收惩罚性关税将会加速国内光伏产业洗牌和产能收缩,预计将会有大量的企业退出欧洲市场,寻求新的市场。
但是也有人认为中国中小企业退出欧洲市场不见得是一件坏消息。中国光伏行业之所以会陷入困境,很大一部分是因产业盲目扩张和无序竞争造成的。要走出困境,必须依靠行业的兼并重组和整合升级。而欧盟的“双反”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这一进程。
欧盟的醉翁之意
为什么欧盟频频向中国光伏产品发难,这跟欧盟的经济发展有关。欧盟经济已经是进入到了疲软状态,其复苏步伐必然比中国、美国、日本慢许多,千疮百孔的实体经济并不能有效支撑欧元区的企稳回暖,稍有不慎还有可能使整体经营环境大幅恶化,此时投资便成了拉动经济的最好手段。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任浩宁认为,欧盟“双反”事件已经过去一段时间,负面影响早已波及整个光伏产业,在中国光伏巨头全面收缩海外市场、扩张本土市场之际,惩罚性关税的落实对经济方面的影响并非最大,来自中欧能源领域的摩擦着实给中国政府和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即便是能源领域的深化合作还在继续,未来中国巨头仍可能遭遇不公正待遇,而此次光伏“双反”或仅是欧盟吸引中国直接投资的工具。
欧盟征反倾销税的目的或又在于保护本土的光伏产业?从光伏产业来看,欧盟光伏产品并不具备太大的技术优势,成本管控方面与中国企业相比有一定差距,价格竞争环节中国产品几乎完胜。就在中国国内市场和欧盟市场全面收缩的情况下,若要尽可能的保存当地光伏企业,非正常的干预便成了欧盟的首要选择,而“双反”则是欧盟打压中国光伏业的最佳武器,中欧贸易摩擦常年存在,实施征收惩罚性关税对欧盟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中国光伏产业如何破局
在经过2012年双反之后,中国在欧洲的出口量已经在下降,这说明国内的企业也意识到欧洲市场不确定性风险过大,也正在转移阵地。中国光伏产业需要加紧扩展内地市场,同时积极开发其他国际市场,这样才能把影响降到最低。欧盟这次事件给中国光伏企业敲响了警钟,低技术、低附加值产品生产没有前途,未来国内光伏企业应该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技术含量,这样才能避免低价竞争,也能免受双反困扰。
政府要对光伏企业的补贴机制进行改革,要有退出机制,逐步降低补贴比例,政府补贴占据主导地位,盲目发展造成产能过剩,是光伏产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与补贴生产者相比,补贴研发与终端利用环节更为有效,这是未来补贴政策调整的重要方向。国内光伏行业近两年在发展中频繁遭遇“寒流”,业内多家企业出现经营困难的问题。出现这种局面,与近年发生的光伏贸易争端关系密切。而这些争端的产生,无不与国内光伏产品补贴政策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