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的三个分水岭
2012年,是中国光伏行业发展的第一个分水岭。
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新能源产业萌芽。90年代,马丁*格林教授极大提升了光伏发电效率,尚德、赛维等中国光伏企业也自此起步,主要出口欧美,国内市场只占6%。2011年,中国政府推出标杆电价补贴政策、设立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国内装机量崛起,并在2017年达到53GW历史峰值、累计装机量130GW,双双位居世界第一。
2018年,是中国光伏行业发展的第二个分水岭。
“513光伏新政”的补贴退坡给光伏热浇了一盆冷水,行业出现两个变化:1、产业集中度提高、重视降本增效、PERC成为主流;2、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量和占比达到历史新高。同时,新增项目从西北向中东部负荷中心转移,农光互补、采煤沉陷区水上光伏等新场景取代早期沙戈荒大型地面光伏项目,成为新增装机主力。
2022年,是中国光伏行业发展的第三个分水岭。
上半年,河北行唐光伏毁麦事件掀起了轩然大波,多省严控农光互补;水利部叫停占用河道、湖泊、水库的项目,严控湖泊周边、水库库汊的项目。与此同时,发改委批复“内蒙古、宁夏35GW沙戈荒风光大基地”、科技部发布14-5重大专项2022年度项目“近海漂浮式光伏发电关键技术及核心部件”、山东省发布11.25GW海上桩基固定式光伏建设计划。同时,根据国家能源局,上半年我国光伏组件出口78.6GW,占国内产能的85.0%,同比增长74.3%,量价齐升。
光伏产业发展底层逻辑
从国外到国内再到国外、从西部到中东部再到西部,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看似飘忽不定,实有确定的底层逻辑。
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2022年3月发布的《“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中,有三项措施:1、推进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优先就地利用,在负荷中心和周边发展分散式风电和分布式光伏;2、有序推进风光集中式电站开发,推进沙漠、戈壁、荒漠等重点大型基地风光项目建设,以及黄河上游、新疆、冀北的多能互补清洁能源基地建设;3、在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大力推广屋顶光伏,推动光伏建筑一体化发展。
一道认为,这个底层逻辑就是:生态环境是底线,度电成本是目标。
对沙戈荒新能源热的冷思考
沙戈荒风光电大基地,是涉及到生态治理、产业发展、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多个方面的系统工程。如何充分借助有利条件,将顶层设计与局部示范、细节创新相结合,高效稳妥实施、避免九龙治水?一道研究院正在配合央企设计院进行“腾格里光伏治沙新技术实证基地规划”,并积极参与筹建“沙漠生态科技国际组织(联盟)”。我们从产业规划和建设运维两个维度抛出一些话题,供业界共同思考:
●2018年,阿联酋迪拜水电局DEWA80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由于规划未考虑组件清洁,导致污秽损失远超预算、投资收益率达不到预期,后期升级改造花费巨大。我国首批沙戈荒大基地中光伏规模达到25GW,如何避免重蹈覆辙?
●近期国内光伏项目出现多起光伏组件被大风吹落、批量收购的光伏组件隐裂比例超标,严重影响资产安全和发电量收益。西伯利亚风口处的沙戈荒大基地光伏项目,如何应对大风侵袭?
●在已实施的沙漠光伏项目中,打桩、组件安装等施工成本远超预算。组织如此大规模的野外施工,怎样才能提高安装速度和质量,减少返工和料损,控制总体造价?
●特高压、本地电网和调峰火电建设速度如跟不上光伏并网规模的增长速度,必然导致消纳受阻、拉闸限电,直接影响投资收益率;配置储能的政策要求,进一步增加了投资或运维成本,拉低投资收益。通过引进配套产业可以实现部分本地消纳、缓解电网压力,但要做到引得进、留得住、做得好,该如何布局?
●“光伏发电、沙漠治理、生态修复、现代农业”的光伏治沙四大元素,该如何从体系架构、功能划分、模式设计、业态互补等方面实现产融结合、平衡发展、有序推进,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国家政策引导、央企国企领投,是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特色;而创新驱动、降本增效,是企业立足的基础、项目成功的关键。第一期的故事就到这里,一道研究院将在后续的内容中,深刻剖析光伏治沙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