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FTC Solar的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数据显示,营收同比增长75%。
从数据来看,FTC Solar的“增长”并非空穴来风。2025年第一季度65.3%的同比增幅,第二季度2993万美元的营收,较去年同期翻了近一倍。
公司在产品创新上的布局颇具前瞻性:专为2000V系统设计的新型跟踪器,较行业标准提升33%的功率容量,直指光伏电站“降本增效”的核心诉求。其SunPath跟踪器优化平台对复杂地形的适应能力,则精准切中全球光伏项目向非理想场地拓展的趋势。这些技术突破不仅构建了差异化竞争力,更暗合了光伏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的大方向。
然而,“增长”的光环难掩现实的“挑战”。尽管营收攀升,FTC Solar的亏损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善——亏损1.18美元/股、非GAAP毛利率-17.4%。销货成本高企的背后,既有光伏产业链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外部因素,也有中小型企业在规模化生产中议价能力不足的内生短板。更值得警惕的是,订单增速落后于竞争对手的现状,暴露出其在1P跟踪器等主流市场的渗透仍显乏力,而政策层面的不确定性,进一步放大了客户决策的观望情绪。
面对“增长”与“挑战”的博弈,FTC Solar的破局之道,或许藏在“技术突围”与“生态协同”的双轮驱动中。从技术端看,其强调的“可施工性”与“劳动力节省”,直击光伏项目落地中的痛点——在全球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背景下,仅需两名工人即可完成安装的跟踪器,无疑能为EPC企业创造实际价值。而知识产权对技术的保护,更能为其构筑护城河。从生态端看,扩充EPC领域专业销售团队、密切对接大型机构投资者的策略,既有助于加速产品落地,也为缓解中小客户融资难题提供了新思路。若能借政策明朗化的东风,将技术优势转化为订单增长,公司有望实现从“niche player”(细分领域玩家)到主流市场竞争者的跨越。
“niche player”:在光伏、储能等行业中,一些企业可能不与巨头正面竞争,而是聚焦于某类特定技术(如特定类型的电池、逆变器)或服务于某类特定客户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