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快太阳能光伏资讯
太阳能光伏网

通威刘汉元: 实干兴业精神 书写光伏传奇

改革开放40余年,无数曾经的明星企业折戟沉沙,而通威基业长青,引领行业40年;光伏产业兴起十余年,既有无限风光,亦有乱云飞渡。成千上万个企业家就像水面上的万千朵浪花,此消彼长,刘汉元的名字是光伏时代大潮中最高的浪花之一,而且在今天更加闪亮。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水产品生产大国,同时也是光伏制造业世界第一大国。而通威,在这两个领域都是全球龙头企业。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带领这艘巨轮走过了40年,干一行、行一行,书写了多个传奇。本着实干兴业精神,刘汉元一直将自身命运与国家、与社会发展的脉搏紧紧相连,帮助无数人端牢了粮食和能源这两大“饭碗”,更在光伏产业不断引领超越,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征程书写着浓墨重彩的一笔。

把握两次时代机遇

“养鱼能手”成为光伏龙头

从渔业巨头到光伏龙头,通威的新能源产业探索之路,为现代中国企业提供了一个典型的创新发展样本。

有企业家朋友曾和刘汉元感慨:“大部分企业尝试跨界的,都是一跨进坑。事实证明你是跨得最成功的,没有之一。”

确实,在看似不相关的两个领域,刘汉元均书写了传奇:通威创业之初资金仅有500元,做到个人财富1250亿元,本身就是一个传奇故事;一个凭饲料发家的企业涉足光伏,将多晶硅与电池片产量做到连续多年全球第一,盈利能力也位居世界前列,更是一个传奇。

“通威的发展主要把握了两大时代机遇,一是技术进步促进企业发展,二是不同的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社会需求。”刘汉元如此解释通威的两次重大业务布局。

农业是刘汉元的老本行。在上个世纪80年代,“菜篮子”是百姓最需要解决的问题。80年代初,刘汉元从四川省水产学校毕业,分配到眉山县水电局两河口水库渔场当技术员,送技术下乡,解决“三农”问题、发展问题。

爱钻研技术的刘汉元从做渠道金属网箱式流水养鱼技术开始,以亩产十多吨的成绩打破了四川省历史上单位面积产鱼量的最高纪录。

农业部水产政策研究会特约研究员、四川省渔业经济研究会理事长杨全成曾撰文回忆:“当时,我主持四川省的水产行政工作,亲自参加了这次鉴定会,亲眼看到了这一激动人心的场面。刘汉元的发明创造为发展我国水产养殖业创出了一条新路。”

通威国际中心

杨全成说出了所有与刘汉元共事的人对他的印象:有胆识有才华,为人正直,事业心强,敢想肯钻,富于创新。他是一位集发明和创业于一体的“双料”企业家,他所领导的企业也正是沿着以科研促经营的方向前进的。

将目光离开鱼塘,放眼全球,化石能源消耗已经无法满足人类文明对发展需求的爆炸式增长,能源变革是刻不容缓的历史课题。

在北大经管学院就读DBA工商管理博士期间,刘汉元选择了《各种新能源比较研究与我国能源战略选择》作为研究课题,这一研究的背景是:当煤炭、石油资源走向枯竭之后,社会经济该如何可持续发展?

经过研究,刘汉元认为,太阳能光伏发电将是人类能源中获取路径最短、效率最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我们对其进行的有限利用就可以提供人类需求的无限能量。

刘汉元爱好无线电,长期关注电子技术、芯片技术发展。芯片与光伏有一个共同的核心原材料――硅。“光伏板的主要材料是硅,来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沙子,就把沙子变成工业硅、变成高纯晶硅,光伏通过电线连成一个智慧电网,就可以供应足够的清洁能源。”从自身爱好与能源转型未来需求的角度,刘汉元敏锐地察觉,多晶硅的生产既有高技术含量,未来又有巨大的社会需求和市场空间。

在1964年,刘汉元的家乡四川就建立起我国第一家半导体材料科研生产联合体――峨眉半导体材料厂,乐山也因而被称作我国的“多晶硅黄埔军校”。2000年前,刘汉元到峨眉半导体器件厂参观过数次,对硅材料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掌握。

在这种背景下,2006年,刘汉元布局光伏。以上游为切口,通威先投资四川永祥多晶硅公司,后又收购合肥赛维电池片业务,最终成为光伏两大主要环节的龙头。其中,合肥赛维收购重组成为中国人民银行、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经典案例,是全球光伏行业最大且至今最成功的重组案。

永祥新能源花园式工厂

坚持“业精于勤而专”

做专做精再做强做大

靠养鱼出圈,凭饲料发家,到瞄准新能源、进军光伏,跨度不可谓不大。但刘汉元向记者强调了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除非非常必须,否则一般不跨界多元;二是,跨界多元要慎之又慎。要讲条件,资金投入能力、管理团队和技术能不能够跟进?长远的市场空间值不值得长期坚持?”在他看来,这次跨界经营,不是赶潮流赚快钱,而是立足长远,为通威开辟出一个新天地。

尝试从未涉足过的光伏,集团内外没有质疑声音是假的。但刘汉元收到更多的是信任与支持。“我们当初开始建网箱养鱼的时候,做了很多事情经得起检验,赢得了用户和合作伙伴的信任。你取信于别人,别人就相信你,相信这个人做事情靠谱。一个人的信用和一个企业的信用起着很大的作用。”

常言道“业精于勤”,但对刘汉元来说,是“业精于勤而专”。作为跨界成功的标杆人物,刘汉元却强调发展的专业化,而不是多元化。他认为只有聚势聚焦、做专做精,才能做强做大。做专、做精、做强,然后适当再做大,是一个持久生存的逻辑前提。

通威也确实是这么做的。“我们进入这个行业早了20年。”刘汉元回忆,多晶硅既是整个光伏产业链中技术含量最高的环节,也是整个光伏新能源的核心原料。刚入局多晶硅时,设备与产品可靠性都不够成熟。多晶硅的提纯难度比大家想象的高得多。他用食盐打了个比方:99%纯度的盐,只需要1000块钱一吨,99.9%纯度的盐就需要1万块钱一吨,99.99%的时候可能需要10万块钱一吨,而“5个9”即99.999%的时候可能就要一百万元一吨。而太阳能级的高纯晶硅当时至少要纯度达到“7个9”才能稳定发电运行。

对此,刘汉元唯有带领团队埋头攻关。用日积月累的奋斗,换来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用滴水穿石的决心和毅力,换来聚沙成塔的创新突破。

通威在2007年就开始在多晶硅生产工艺和装置上优化、验证,到2014年,先后进行四次技改,其综合能耗由最初的每公斤180-200度电,大幅降到2015年的每公斤60度电左右。

在硅料环节,通威旗下永祥股份已打造出全球单体规模大、综合能耗低、技术集成优、品质领先的高纯晶硅生产线,实现高纯晶硅“中国智造”,目前年产能已达23万吨,产能规模全球第一,近半年全球的市占率超过25%,如果用永祥制造的高纯晶硅生产全世界的集成电路,永祥一个月的产量可以满足全世界一年的需求。

在电池片环节,通威太阳能产能从2013年的1.2GW提高到目前的63GW,2022年第二季度,通威太阳能光伏电池全球累计出货量突破100GW,成为行业首家完成100GW电池出货量的电池制造商。

坐在行业龙头的宝座上,刘汉元并未放缓脚步。通威发布了未来4年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24年到2026年,公司高纯晶硅的产能将达到80万―100万吨,电池产能为130GW―150GW。这意味着,通威光伏制造的产能还将大幅增长。

首页上一页1 2下一页尾页1/2/2

最新相关

HJT/叠层一周最新动态4.20-5.2

1、异质结新篇 76"领"世先 | 高效异质结760W+俱乐部第十一次圆桌会议圆满落幕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4月18日,中国光伏太阳能高效异质结760W+俱乐部第十一次圆桌会议在四川省成都市圆...

云南: 支持"高速+光伏"!

光伏头条(微信号: PV-2005)获悉,4月29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推动高速公路融合发展若干政策措施(试行)》的通知。文件提出,支持"高速+光伏"。支持高速公路经营单位牵头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