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流的《文化苦旅》散文一
在厦门分享对钒电池的跨年思考,没忘与邻座专业研究风电的李总的“聊储”。交流很短,他对风的理解透彻,他简单的对钒电的见解,也给我启发。
(一)关于锂电与钒电
他说,最好的储能方式是抽水,锂电储能是过渡性的,液流储能随着风光等新能源量的增加,会被特别需要。
他强调钒电池的资源可控,长时储能,特别安全,特别说到钒电池的“环境友好”,钒可以循环使用,无需特别处理。
他坦言,“成本高”是钒电池面临的最大挑战。他表示,成本高会随着技术、规模、原材料供应等因素持续降低,最终还是能够在市场竞争中找到自身的定位。
他的这些观点,与我一直坚持的观点相近。其强调的“环境友好”,我们重视循环利用,以及强调其带来的金融属性,也是受被人总是说“成本高”引导的作用。
有点儿低调地看待了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后期处理成本超低等的认知。可能这才是钒电池除了储能之外,最好的一个产品特性。
在这点上,以后要多说,还要用数据说。
张华民老师曾在一次演讲中详细地算过一笔账,结果非常好。我一时找不到了,又不能随便说,哪天再揭示真相。
其实,这个数据搞钒电的人,都应会背!搞钒电池的人,该“群殴”成本,把它“干掉”。
(二)关于“过渡性”
这是我一直有这个念头,却不知道用什么词来表达的意思。深觉这种说法符合产业实际和各种技术路线的不同特征。
严川伟老师在回答锂电与钒电对比时,多次指出,一个是动力电池,一个是储能电池,二者很难简单对比。从这个意义上说,“过渡性”也是解释的通的。
从相关的调查看,我们可以从长时性、安全性和环境友好性来概括钒电池的性能优势。这“三性”至少在目前,是否可以概括成在一定应用场景的不可替代性?
根据资深专家解读,新能源配储系数的“6.1%”可定义为每天“新能源配储能电站工作时长为1.46h”,也说明了储能迫切需要延时和长时,钒电池在这点上,恰恰最强。
自然,造成这个“短时”的原因很多,要分析尚需多角度观察和实践验证。
而新能源对储能的需求,也随着新能源发电占比而非装机占比增加,由“重要不紧急”,变得“重要而紧急”。这个比重,用“ 30%”是适当的。
(三)最新消息
3月4日,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五省区新能源单日发电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0.4亿千瓦时,占当天区域内总发电量的25.7%。
这一天,正在加快到来。
在新形势下,新能源的步伐会不可逆转地持续加快,自然钒电池也应快马加鞭,担当起责任和使命。
液流的《文化苦旅》散文二
从厦门、上海、潍坊、盱眙、宿迁、常州的一路下来,有点累并快乐着!
进行产业交流,氢能的、风电的、钠离子电池的,调研多家钒电池企后,深深感爱到了这个产业现状,已超越了我想象的高度。
我在《挡不住的趋势-对钒电池的跨年思考》中,做了多达15项研判,有些研判我也缺乏信心。调研下来发现,我太保守了!钒电池产业,已形成突破之努,我们每个想参与这个产业和已经深深扎根于这个行业的人,需要保持三个行业清醒。
第一个清醒,你要相信你想要的东西已经出现!你还在慢慢研究思考的行业,轻舟已过万重山。格局大者之思考,之认知,之行动,之成果,已经走的很远。
在大者进入、资本推动、政府助力、市场刚需、全球融通的大形势下,钒电池的发展之势很有张力。
想干需要谨慎,更需要勇气。
如今的钒电产业,己经有人在认认真真地真干,产业在前行。
无需怀疑!
第二个清醒,低调潜行者不是实力不雄厚而是深藏不露!不是不行,竞争需要实力,而且是需要综合实力。真干重要,有钱重要,有技术也重要,有对产业的深度理解也重要。如果都有呢?
我们过去常说,颠覆者不请而来,有备而来。要么不来,来了一定是要吃满汉全席,办场盛宴。
第三个清醒,你遇到的问题,和你正在为难解决的问题,有人可能正提出颠覆性解决方案。以及你倾心积攒、打造起来的优势,必须保持十足的创新力,做的十分的更优化。
我也一直再想,前面有山,我为什么要爬。除非把爬山当情怀。
如果只想爬过山才能到达目的地,旁边有高速和地铁,何必围着山转圈圈。我会选择最快的路。
我甚至在想,过往的和新来的,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产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种变化正在构建成为新生态。
如果真的发生了,我想这是产业之幸,企业之幸。因为,这是足够大的不得了的产业,无需去抱怨和抢,有更多优势的伙伴共赴荣耀,才能带来产业盛世和财富盛宴。
液流的《文化苦旅》散文三
感谢各家企业对我的信任,对我说了本应保守的秘密,包括技术突破和战略战术和打法;让我看了十分保密的关键点,而且是全产业链的看,看到了最细微的每一项,以及细微后的合成工艺、方法和效果……
让我得以动态把握产业之动态,努力感知产业之未来,做点对产业发展有益的事儿。
1.技术乃钒电灵魂,颠覆性和革命性技术,则可能构成颠覆性的竞争力。
能够开放出来,这是一种开放心态,更是一种信心、勇气和信任。
信心于己,信任于我。
信心是自信自己的竞争力;信任于我,则是对产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听各家企业对技术的投入、
国际化的战略布局、
咬着牙承受工程化过程的投资
和进与退的生死考验,
……
我最直接的想法是,这是一个需要智慧、金钱、人才和运营能力的产业。这个产业看似简单地把“箱子”“罐子”“管子”“板子”叠加沉一起,实质上不是,真的不是。
所谓,结构都一样,但结构化的结果不一样。比如一辆车……
2.情怀需要技术承载,胆量背后的支撑,大妈大叔做不了电堆。
不明就里,只凭物理手段拼凑、忽略对各项东西的耦合,只求用螺丝拧紧,可能貌合神离,会以某种不可预知的方式结体。
电堆看似是“一堆”!
这一堆是把板子毡子管子用棍子等串在一起,但绝对不是“大叔大妈级”可以干的好的。如果是这样子,那就太不公平!
3.面对万亿级储能市场,要想分享盛宴,那就敬畏技术吧。
要爬上钒电这座山,没有捷径,技术是打通堵点的唯一路径。
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办法和手段,获得技术,且让各种材料、各个部分“团结协作、步调一致、实现效能最大化”,才是根本路径。
那就敬畏技术吧。技术来源于优秀的人才,也是优秀人才协作的结晶体。一个人可以领军,很难打仗,精英的价值,一定源于“团伙”的成体系作战。
还是该敬畏技术,技术不是专利、不是报道、更不是公众号:造得出、安得上、能运行、达产达效才是硬核的力量。
液流的《文化苦旅》散文四
千树万树“梨花开”。
在日益浓醇的钒电池氛围下,钒电池企业慢慢地起步,突然快速增加。我们对调研的这几家企业,也曾深感陌生。
千树万树梨花开,有人“蹭花开”?!
他们蹭热度、争春光吗?
从我了解的情况看,
蹭热度,不是。
争春光,没有。
万物复苏季,当春乃发生,无需争。
有时,
我们会太专注“自家田”,忽略了别人在忙种地。很珍惜自己发现的新赛道,忘记了别人也可以来。
至于为什么来?我在调研中发现,每一家企业都有其自身优势。有的深耕多年,只是他对曾经的曾经没多说,对曾经与钒电千丝万缕的关系,没多讲。
结合所见所闻和专家点评,说明他们“令人惊讶”的发展速度,有着深厚的基础!同时,对钒电企来说,有更多的人加入是好事儿。只要真抓实干,有能力干,且能干好。
一个产业,要想持续不断、生生不息,向前冲迈向更高级,需要不断解决老问题,面对新问题。
一些老问题,可能对于我来说,很难,对于你而言,可能不难,对于他来说,换个路线,问题没了,还优了!
有些事情,就是神奇。
或者,有人加入进来,一起解决问题。解决了就是产业成长,就应奔走相告。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产业内外都受益。
因此,当一个新兴产业正在兴旺起来的时候,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积极参与解决新老问题,是一件翻来翻看、两面都看、四方视角地想,都是好事啊。
他们进入,证明了你正确。
如果你错了,有人接盘,为你打伞遮风挡雨,不也挺帅!何况,参与的人数越多,产业的发展水平就越高。
产业进步,需要从思想到物质的进化。
好电堆需要好结构、好材料、耦合好、整体效果好。
你是毡,他是板,我作膜,液在流槽游。下管进,上管出,大家共此时。
面对产业结构性转型,各自发挥功能,找好位置,各自努力,都是好朋友。
钒电江湖越来越大,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发生的结构性优化,这种优化以资本加厚、技术提高和产业化推进为最突出特征。
新生力量的崛起,带来产业要素和实力的正向提升。
“到目前为止,是的”。
从产业的角度来看,人们现在看到的人多,以及与陌生者争项目、抢资源的“异常”,并非坏事,彼此尊重和接纳对方,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不必担心人太多?
“当一个产业投入的资本达到定值,产业就好了”。大家一起做蛋糕,然后一起分享美好回忆。
浪越大,鱼越贵。
谁主动,谁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