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整治光伏行业“内卷式”竞争的声音再次掀起热潮。防内卷,首先就是避免非理性投资扩产,同时防止单一技术路线陷中国光伏于险地、丧失未来发展空间。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布的2024-2025中国光伏行业发展路线图数据,2024年TOPCon电池市场份额为71%,占据绝对主流位置,而BC占比仅为5%。不过2024年SNEC展会上,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曾放言2029年BC市占率达到50%。那么BC需要新建450GW产能,这是否值得呢?去实现市占率50%。
2025年两会给出了清晰回答:政府工作报告在提到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时说,加快建立健全基础制度规则,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市场准入退出、要素配置等方面制约经济循环的卡点堵点,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
同时市场也已给出回答:BC若扩产至占比50%,要投资1800亿,不光会将行业拉入内卷新泥潭;而且要冒着8年以上的投资周期、投产难回本;碰上钙钛矿下一代技术,终将让扩产投资的1800亿打水漂。
BC 4年再投450GW?只会加剧内卷深陷泥潭
根据CPIA最新预测,2029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保守预测在800GW以上,对应电池环节有效产能约1000GW,因此BC要想成为主流,就要占比50%,意味着需要500GW产能。截至2024年底,BC的有效产能仅为50GW左右,其中包含隆基30GW、爱旭18GW、Maxeon、协鑫、普乐等共计2GW产能,距离500GW的目标还差450GW。
根据InfoLink最新预测,2029年仅TOPCon电池产能已超过1000GW。若BC再新增450GW产能,将会远远超过行业实际需求。再看2024年,光伏主链环节全面亏损,在此背景下,BC技术的大规模扩产会进一步加剧产能过剩问题,造成现有主流先进产能的非理性浪费,更将误导不明就里的企业继续投入大量资金新建此类非主流产能,进一步加剧新一轮投资扩产,使全行业再次陷入“内卷式”竞争的泥潭。
面对严峻现状,光伏行业需要从单纯扩大产能的模式中解脱出来,转向高质量发展。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多次组织“反内卷”座谈会,呼吁企业合理控制扩张速度,避免恶性竞争,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工信部也明确提出,引导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项目,避免低水平重复扩张。
1800亿,谁投?无人!
在光伏行业如此艰难的时刻,再扩建450GW谈何容易?
目前BC投资成本约为4亿元/GW(电池约为3亿元/GW,组件约为1亿元/GW),预计行业仍需投入1800亿元才可达成BC市占率50%的目标。那么光伏行业当下的盈利能力和资金储备真的能支撑得起1800亿元这一庞大的资本支出吗?先来回顾一下2024年光伏主产业链上市公司的业绩预告:
2024年光伏主产业链仅以下20家光伏住产业链上市公司的净利润亏损幅度已经高达555亿元(表中净利润取预告范围中间值),若再算上东方希望、丽豪、高景、美科、中润、英发、润阳、正泰新能、一道、英利等非上市头部公司,预计行业亏损将超800亿元。
诚然,国内光伏企业在2021-2023年期间收益可观,但这些资金大部分又转变为固定资产,形成了如今的过剩产能,所以到底各企业近期的资金状况如何?通过2024年三季报(协鑫、新特为港股半年报)可以大致估算一下:从短期净现金(=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来看,已经有6家企业为负,一年内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再看长期净现金(=短期净现金-长期借款+应收-应付)接近-3000亿元——绝大部分企业都将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很难拿出1800亿元去实现BC市占率50%的目标,因为地主家也真的没有余粮了啊!
8年方能回本,碰上技术周期又成无效资产,1800亿元打水漂
假如某些企业怀揣三年回本,五年翻倍的梦想非要砸锅卖铁投BC呢?我们可以大致估算一下目前投BC的回收期。根据2025年2月7日隆基发布的500MW BC二代组件中标公告,其BC产品中标价格为0.74元/W,相比0.692元/W中标的TOPCon 1.0产品溢价约0.05元/W。由于供需过剩严重,当下TOPCon 1.0产品基本是不盈利的,所以乐观假设隆基BC产品每瓦净利润为5分钱,并且利润全部集中于电池和组件环节,而BC电池和组件单位投资强度为4亿元/GW,也就是说在不考虑资金成本的情况下,乐观估计需要8年才能收回投资。
但是随着TOPCon 2.0产品的推出,BC正面功率的领先优势从过去的25-30W缩小到10-15W以内;更重要的是TOPCon 2.0较BC还有低辐照发电量优势0.5-1%,从综合发电能力及综合客户价值看,TOPCon 2.0比TBC综合客户价值高0.07~0.13¥/W,度电成本低1.24~1.72%,TOPCon 2.0具有更高的客户价值和更低的度电成本。此外,随着客户对综合发电效率((正面功率+背面功率x地表发射率)/组件面积)这一概念的认同,BC产品的溢价将会从0.05元/W快速滑落,客观估计目前投BC至少需要10年才能回本。
更何况5年后光伏行业可能已经开始进入钙钛矿时代,而BC作为与叠层钙钛矿结合难度最高的技术路线,无法像TOPCon产能那样可以平滑过渡到下个时代,新建的BC产能只能在尚未收回投资的情况下沦为无效资产,浪费了大量行业资源。
前路何在?减开支,保现金,用好现有主流先进产能!
在当下国内光伏行业如此严峻的生存压力之下,贸然新增大额资本支出建造BC产能,不仅会使企业自身在资产结构恶化和现金流枯竭的泥潭里越陷越深,还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那么合理的做法应是减少无效开支,保住现金流,熬到过剩产能全部出清,行业恢复至合理的利润空间后,再投资下一代技术路线。
现有主流TOPCon不仅拥有上千吉瓦的充沛产能,且兼容性较强,比BC更适合做钙钛矿叠层的底电池,平滑导入到下一代钙钛矿叠层技术,无疑是对中国光伏产业现有产能充分利用和技术效率最大化的路径,既可盘活存量产能,又能实现技术跨越,保持全球持续领先。这才是减少无效开支,保住现金流的最佳解决办法。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光伏行业正在穿越第四轮周期,每轮周期都有曾经的龙头企业掉队甚至消失,而他们都是倒在了无序的资本支出和错误的技术路线选择上。毫无疑问,在政府正确引导和企业积极自律下,国内光伏行业定然可以走出这波低谷,只不过本次可能比以往要更难一些,时间也会更久一些。拒绝非理性内卷,通过技术创新、行业自律和政策引导,携手重回高质量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