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8日,江苏6月电力集中竞价交易以312.8元/兆瓦时(折合0.3128元/度)的成交价尘埃落定。
根据测算,江苏当前中长期价格浮动范围在469.2~312.8元/兆瓦时之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发改价格〔2021〕1439号)中的规定,中长期价格以煤电基准价为基础,上下浮动原则上不超过20%。然而本次集中竞价交易价格不仅同比下跌24%,更一举触及国家政策规定的“中长期地板价”下限。这一价格甚至比当地煤电基准价(391元/兆瓦时)低20%,堪比市场中的“白菜价”。作为长三角经济核心省份,江苏此次电价大幅下探并非偶然。从交易数据看,48.83亿千瓦时的成交量中,核电贡献了14.8亿千瓦时,占比近30%,而火电成交32.71亿千瓦时,占比67%。这种能源结构的变化,正是电价下行的关键推手。
煤炭价格“跳水”点燃导火索
动力煤现货价跌至618元/吨,同比跌幅超30%,5月26日,全球动力煤价格跌至四年半以来的新低,直接拉低火电边际成本。火电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将“电量+容量+辅助服务”多元盈利模式作为新战略,宁愿以地板价成交换取基数电量,再通过容量补偿、调峰服务等渠道弥补亏损。这种“以量换价”的策略,成为压垮电价的最后一根稻草。
年度长协“锚定效应”加速下行。2025年江苏年度长协均价为412.45元/兆瓦时,同比降幅达9%。长协价作为市场预期的“风向标”,直接压制了月度竞价的议价空间。当市场主体普遍看空后市,集中竞价的“囚徒困境”便难以避免——购电方集体压低报价,而发电方为保住市场份额被迫跟跌。
此外,新能源“鲶鱼效应”重塑成本曲线
核电14.8亿千瓦时的成交电量,以及风电、光伏合计1.32亿千瓦时的入市规模,正在改写江苏的能源版图。截至2025年4月底,江苏新能源(风电、光伏)装机容量达9771.24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44.59%。1-4月新能源发电量达459.9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7.75%,占全省发电量的22.04%,清洁能源占比持续提高。此外,“水电入苏”工程累计减少碳排放超6亿吨,进一步优化了用电结构。这些近乎零边际成本的电源,如同“价格屠夫”般拉低市场出清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光伏虽当前成交量仅0.73亿千瓦时,但部分地区度电成本已低于0.2元,未来通过“低价长协”模式抢占市场的潜力巨大。可见当前电力市场竞争激烈,发电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主动降价。以本次交易为例,324家发电企业参与竞价,边际机组报价直接锁定在312.8元/兆瓦时,形成“地板价”效应。放眼全国,江苏的“地板价”现象已非孤例。内蒙古、四川、甘肃等省份凭借丰富的煤炭和水电资源,成为全国电价“洼地”。四川水电富集区电价可下探至0.35元/千瓦时,内蒙古蒙西电网现货出清价已经从0.344降至0.153元/度。但这些地区也面临新能源消纳压力,部分地区如甘肃、山东等地因风电、光伏装机占比较高,或消纳不足,部分时段出现零电价甚至负电价。随着新能源装机增加以及新能源入市,浙江等经济大省在个别时段也出现了-0.2元/千瓦时的电价,负电价已经逼近长三角。

扫一扫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