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国生物船用燃料加注领域热点频出。
3月,上海港首次尝试为国际航行船舶加注B24生物燃料油;6月,我国北方港口首单国际航行船舶生物燃料油加注业务在青岛港落地;7月,在宁波舟山港北仑第二集装箱码头,供油船完成对“凯斯廷马士基”轮的5699.2吨保税生物燃料油加注,一举刷新国内单次最大加注量纪录。
作为生物船用燃料的“源头活水”,生物柴油产业能否借此东风驶入发展快车道?近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冀星接受《中国化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当前我国生物柴油产业正面临欧盟政策频出等多重困境,开拓生物船用燃料加注这一蓝海市场,无疑是该产业实现突围的可行路径。”
生物柴油出口遭遇掣肘上半年出口量大跌四成
我国是全球重要的生物柴油生产国。在“双碳”战略与能源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生物柴油产业以“不与人争粮”为发展基调,走出了一条以废弃油脂为原料的特色路径。
冀星介绍说,我国同时也是重要的生物柴油出口国——超200万吨的年产量中,有90%用于出口。2024年,卓越新能、海新能科等头部企业生物柴油出口占比分别达89.7%、50%,形成“生产在国内,消费在海外”的典型格局。另据欧洲生物柴油委员会的统计数据,2023年中国向欧盟出口生物柴油约180万吨,占当年中国生物柴油出口总量的90%。
“然而,最近几年全球第一大生物柴油消费市场欧盟对华出台多项措施,对产业形成了多重夹击。”冀星表示,具体措施包括吊销部分中国企业的ISCC(国际可持续发展与碳认证)证书,开展反规避、反倾销调查,以及征收反倾销税等。特别是今年2月,欧盟委员会对原产于中国的生物柴油作出反倾销肯定性终裁,决定对涉案产品征收10.0%~35.6%的反倾销税,直接对出口市场造成冲击。
“欧盟的政策意图非常明显,就是制裁中国生物柴油、保护本土产业,鼓励中国出口原料。但去年生物柴油主要原料(化学改性的动、植物或微生物油、脂等产品)出口退税取消后,生物柴油产业面临关税制裁与原料高价出口的双重压力。这导致该行业投机现象频发、产品价格混乱,出口欧盟举步维艰。”冀星说。
海关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酯基生物柴油总出口量为38.01万吨,同比大跌42.55%,市场份额收缩明显。
船燃加注成“脱困”之策可带动年用量超360万吨
当出口之路受阻,大力拓展国内应用场景成为应对法则。冀星认为,开展生物船用燃料加注,将成为生物柴油行业的重要“脱困”之策。
近年来,随着航运业脱碳压力日益增大,以生物柴油为原料的生物船用燃料热潮兴起。权威认证机构挪威船级社(DNV)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1至2024年,两大国际重要港口新加坡港与鹿特丹港的生物混合燃料总销量从30万吨飙升至160万吨以上。尽管生物混合燃料价格较低硫燃料油溢价30%~60%,但由于前者的“即用性”——现有船舶无需改造即可使用,且在保证强劲动力的同时可降低约20%碳排放,其市场需求仍在持续上升,成为众多航运公司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降低碳排放的首选。
“在这一背景下,在国内推广生物船用燃料加注,既符合低碳发展趋势,又能开辟生物柴油新应用场景,还可规避欧盟相关政策掣肘。”冀星分析说,这样做的合理性有三方面:一是符合欧盟法规。2024年出台的《欧盟海运燃料条例(FuelEU Maritime)》要求,航运公司在进入欧盟港口时必须遵循严格的燃料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标准,未能遵守者将面临高额罚款。给远洋货轮加注生物船用燃料,既能拓展生物柴油应用,也能让船舶避免罚款。二是能避开关税制裁。此前中国生物柴油出口到欧盟,常用路线是经过欧盟海关后卖给欧盟石油企业,被调和成生物船用燃料后再加注给船舶。将上述路线变成在中国调和生物船用燃料后直接加注到船舶,可避开反倾销关税制裁。三是有利于发展我国自主的碳核算及认证体系。目前我国缺少关于生物能源认证的国际话语权,导致在国际贸易争端中缺少“武器”。在我国进行加注的生物船用燃料,可依据我国标准(GB/T 24067—2024),建立包含地理信息的全生命周期评价技术的ISCC认证体系,即GIS—LCA—ISCC,为生物燃料的碳足迹提供科学有力证明,并逐渐发展为国际方法和标准,在国际贸易中为我国生物燃料保驾护航。
“目前,中国船舶燃料有限公司以及青岛、上海、舟山等地已成功开展生物船用燃料加注实践。”冀星说,到“十五五”末期,全国B24生物船用燃料用量有望达到1500万~2000万吨/年,可带动生物柴油用量360万~480万吨/年。
后续仍需多条腿走路从“出口依赖”转向“双循环”
尽管生物柴油产业暂时迎来柳暗花明,但冀星认为,后续产业仍需多条腿走路。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我国生物船用燃料加注的成功来之不易,仍需在保税项下进行——将内地生物柴油以及燃料油出口到香港,在香港调和后运回内地,然后加注。但这种情况耗时耗力、增加运费成本,不利于生物船用燃料加注的顺利开展。”冀星建议,相关部门应形成合力,尽快形成本地调和、本地加注的局面。
“在这方面,商务部等四部门《关于同意江苏省连云港市开展生物航油“白名单”出口先行先试的批复》值得借鉴。生物船用燃料加注也可以学习这一模式,尽快开展相关工作。”他说。
冀星同时指出,生物柴油产业脱困的关键,还是走自主创新、高质量发展道路,通过技术创新、市场多元化策略和政策支持,从“出口依赖型”转向“内外双循环驱动”,以此在全球碳中和背景下赢得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