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天山北麓的哈密戈壁已染上淡淡秋色,但能源建设的火热场景却丝毫未减。近日,最后一层堆石料在振动碾的轰鸣声中压实成型,国网新源新疆哈密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拦河坝这座全线填筑设计高程1767米、高达81米、总填筑量达222万立方米的“钢铁屏障”填筑完成,为后续下闸蓄水、按期投产发电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国家“十四五”规划在新疆布局的重点能源项目,国网新源新疆哈密抽水蓄能电站承载着多重使命。电站总装机容量120万千瓦,动态总投资82.3亿元,是新疆东疆地区首个大型抽水蓄能工程,也是服务“疆电外送”、促进新能源消纳的关键支撑。其核心功能是通过“抽水—发电”能量转换,在电网负荷低谷时将电能转化为水的势能储存(抽水),在高峰时释放水流发电(发电),从而有效调节电网供需平衡。此次完工的下水库拦河坝是电站的“压舱石”工程,采用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设计,最大坝高81米(相当于27层楼高),坝顶长度504米,宽度仅10米,需填筑222万立方米堆石料——若将这些石料平铺,可覆盖约300个标准足球场。
国网新源新疆哈密抽水蓄能电站副总经理崔博涛介绍,下水库拦河坝和上水库大坝共同构成了电站的“储能双肺”,它的填筑完成标志着向电站投产发电目标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接下来将统筹推进两座大坝混凝土面板施工、地下厂房浇筑与机电安装、输水系统及开关站等施工,确保项目早日投产,为西北电网稳定运行保驾护航。
在哈密建设如此高难度的抽水蓄能电站,要面对极端气候与复杂施工条件的双重挑战——有时夏季气温超40摄氏度,冬季最低可达零下30摄氏度,昼夜温差超过25摄氏度,加之坝料来源分散、运输通道受限,全年有效施工窗口大幅压缩。建设单位协同发力,以加强建设管控、统筹资源配置、优化施工组织为抓手,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应戈壁环境的高效建设路径。
“我们始终在和恶劣环境较量、和时间赛跑,打出‘技术创新+精细管理’组合拳,建立全过程质量管控体系,采用数字化大坝施工技术实时监控碾压轨迹和厚度,确保每一层填筑都符合标准要求。”中国水利水电第一工程局有限公司新疆哈密抽水蓄能电站C1标项目经理高红力介绍,目前已按期完成222万立方米填筑任务,同时实现了安全生产“零事故”,接下来将继续以“零缺陷、零延误”为目标,推进后续工程,努力把电站打造成标杆工程。
据了解,哈密抽水蓄能电站采用日调节运行模式,核心在于快速响应电网需求——从启动到满负荷发电并网只要大约3分钟,灵活参与电力系统调节。正因如此,工程本体,尤其是大坝、地下厂房等关键结构,必须具备极高的稳定性与施工精度,以支撑未来频繁启停、高负荷运行的工况要求。这种对“毫米级”质量控制的追求,贯穿于填筑、开挖、支护等每一个施工环节。在此背景下,大坝填筑等关键环节全面引入数字化监控与智能碾压技术,以技术创新驱动质量管控与进度提速。这一转变,是哈密抽水蓄能电站建设从“经验驱动”全面迈向“技术驱动”的一个缩影,也成为工程高质量推进的重要支撑。
国网新源新疆哈密抽水蓄能电站工程部工程建设管理员闫林介绍,以前靠人工记录碾压参数,效率低,还容易出现误差;现在采用可视化智能大坝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碾压遍数、行进速度、摊铺厚度等关键参数,一旦数据出现异常可以及时调整。同时,采用卫星遥感地质监测技术,监测坝肩稳定性,在坝体内布设了大量的检测仪器对坝体形变进行监测,全方位、多维度守住大坝安全质量底线,高质量严标准保障大坝顺利填筑完成。
据介绍,随着上、下水库大坝相继建成,这座能源枢纽正在从土建施工阶段逐步迈向机电安装阶段,距离全面投产目标又近了一步。2028年项目投运后,将成为西北电网调峰、调频、储能的重要支撑,为优化新疆能源结构、推动“双碳”目标落地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让绿色能源的力量在天山南北持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