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那一帧帧历史图景的回放,凌志敏才突然意识到,选择回国的内心动机中,为什么会存在着一种突破了他物理学逻辑边界的“任性”
人物简介:凌志敏先生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半导体专业,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IMEC博士,美国加大伯克莱大学电子计算机系博士后。曾就职于美国AMD超微半导体,Xilinx半导体公司和Solaria低倍聚光太阳能光伏公司,具有多年半导体电子及太阳能光伏行业的经历。APS昱能科技共同创始人并担任公司董事长及CEO。
浙江昱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凌志敏
2014年夏天,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正在热播。那些日子,他几乎推掉了一切约会,每一集都不放过,特别是看到恢复高考的那一段时,竟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澎湃。
历史的穿越,拂开了尘封的心底,记忆,如潮水般涌向他的心头。
“那个时候,我们都很激动,对这个机会非常非常珍惜。进了大学后更是充满激情和理想,每天都是激动人心的状态。似乎生活中只有一件事,就是读书,就是振兴中华。”
回味起那些细节,凌志敏这位当年复旦大学78级物理系团支部书记,仍心潮激荡。
那段改变了他和许许多多同龄人命运的历史,燃烧的,不仅仅是他们的青春,或许,还有命运。
经纬一般清晰的经历
独坐在酒店大堂的沙发一角,身着深色夹克的凌志敏气定神闲,脖子上的围巾打着一个帅气的结,显得时尚而跳动。见笔者到来,起身、握手、让座,几下动作干净利落。
在海派的儒雅中,透着一种清晰的果敢。
采访一开始,凌志敏便以“三个分水岭的转折”和“人生上下半场的不同”,简练地勾画出了他过去的人生历程,甚至也包括对未来的规划。
似乎他每一次重要的人生转折,都在这如同地球仪一般清晰的经纬线之中,甚至连他为公司制定的发展战略及其实施结果,也不例外。
创办之初,凌志敏为昱能科技制定了十年三阶段目标的发展战略:三年内成为区域领先品牌;五年内成为全球技术领导者之一;十年左右成为全球微逆企业前三强。
第一阶段目标已于2012年在澳大利亚完成。昱能科技不仅是澳洲市场销量最大的微逆品牌,同时也是第一家进入澳洲的微逆企业和主要的市场培育者。
2014年,昱能科技在成功实现第二阶段目标的同时,还提前五年实现了第三阶段目标,成为了全球微逆出货量第二大公司。
“我稀里糊涂的就成为了世界第二。这不算,因为第一名比我大十五倍,与我想象中的第二名有很大的差距,我认为前三应该差不多是等体量的。”
在堪称精密的物理学逻辑思维下,凌志敏的内心深处,好像又始终在悸动着某种不易捕获的情愫,让他不时显露出如此感性的一面。
“稀里糊涂”的世界第二
或许,那是某种召唤,也或者,是某种信念与激情的源头,总是影响着他的每一次重要选择。
归国五年,创业五载,凌志敏收获丰盛。
2014年,成立五周年的昱能科技,成功实现公司第二阶段战略目标——成为了微型逆变器全球技术领导者之一。是年,昱能科技不仅率先在全球推出三相微型逆变器,其性能优异的双体微逆YC500更是全球市场最热卖的同款产品,公司微逆出货量也因此跃居世界第二。
凌志敏个人,也在此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名单。
不过,令他一直比较困惑的是,回国创业的选择,究竟是源于喜欢挑战的个性,还是基于他那一代人早年在内心深处埋下的学有所成回报祖国的情结?
或者说,哪一个理由更多一点?
对于在硅谷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的凌志敏来说,这毕竟是人生的第一次创业,无论是创业所需要的资源,还是创业的环境,硅谷都是更优选择。何况,当时微型逆变器的市场主要还是在欧美,特别是美国。
随着那一帧帧历史图景的回放,凌志敏才突然意识到,选择回国的内心动机中,为什么会存在着一种突破了他物理学逻辑边界的“任性”。
没有硕士学位的博士
在《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当时,为了尽快恢复正常的大学教育,需要从国外买一批教材来做参考书,大约需要10万美金。就这么一点在今天看来根本算不上什么的资金,却还得由邓小平亲自出面去找李先念特批,可见那时国家经济有多困难。
但却就是在这么困难的背景下,中国政府仍然决定选送一批优秀毕业生出国留学。复旦大学当时有13个人入选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公派留学生之列,凌志敏正是其中之一。他们的学费和生活费全部由教育部从世界银行贷款,每人每年高达1万美金。
这让凌志敏他们这批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承担感几乎毫无做作,对国家的感激更是发自内心的真诚,也因此出去读书甚至比在国内更拼命。
由于签证拖了半年,凌志敏赶到比利时鲁汶大学报道时,学校已经开学了半学期。为了赶上学习进度,他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读书,硬生生在半年里把12门课程都赶了上来。
结果更是出乎预料,到学年考试时,凌志敏后来居上,竟取得了鲁汶大学工学院全年级第二名的好成绩。
这个能从第一个公式到最后一个公式把整本《量子力学》的理论推衍出来的中国学生,显然让那些老外老师们无比惊讶。第二年开学,系里通知凌志敏,免读硕士,直接升读博士,并给予了他全额奖学金。
“不喜欢一成不变的生活”
在硅谷的企业里工作时,凌志敏曾问过一位很成功的台湾企业家,什么是做企业?
那位在大学时任过学校民乐社队长的台湾人回答说,做企业其实就是开party,你得知道谁可以把乐团分工组织好,谁可以负责海报宣传,谁可以把漂亮的女学生组织起来,而你作为组织者其实是没有任何权力的,只能去找到合适的人来做各个环节的事,做企业也是这样。
这让凌志敏找到了知音。他认为自己其实是一个不安分的人,很喜欢“折腾”。
1989年在鲁汶大学博士毕业后,凌志敏获得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系博士后研究岗位。一年后,他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分水岭,进入英特尔当时最大的竞争对手AMD公司工作。
不过,这次选择,却曾让凌志敏颇为纠结。除了伯克利分校给出很有吸引力的岗位挽留外,走上科学家之路,原本也是他此前一直的憧憬。
最终,凌志敏还是选择了进入企业界。
促使他做出决定的有两个原因。一是当时美国企业界对微电子技术的研究事实上远超过学界,这显然对他更有吸引力;另外,在凌志敏看来,如果选择做学问,他这辈子随后的生活,几乎一眼就可以看到尽头。
“我不喜欢一成不变的生活,不喜欢那种早早就能看到天花板的感觉”。他需要的是一种更有吸引力的生活。
善于“折腾”的团支部书记
凌志敏还清晰地记得,当1981年中国女排首次夺得世界冠军的消息传来时,他和复旦大学的同学们从学校走了差不多十公里到外滩。那一夜,他们彻夜狂欢。
对于微信同学群里至今仍被称为“老书记”的凌志敏来说,这只是他在复旦上学期间策划组织的“折腾”之一。
到了鲁汶大学,作为中国留学生主席,凌志敏仍不忘“折腾”本色。至今还让不少同学津津乐道的,正是他组织的那次影响广泛的“中国文化周”活动。
当时,中国留学生在西方同学的眼里,除了学习好以外,其他方面都很土。而一些中国留学生自己,则也或多或少有一些文化自卑感。
为了改变这种刻板形象,让老外看看中国学生的另外一面,既不擅长唱歌也不擅长跳舞的凌志敏,决定组织一次中国文化周宣传活动,包括中国食品、民族服装展示、文艺表演等。其中的核心,是一场三小时的中国文艺节目表演。
在凌志敏的发动下,中国留学生广泛联络了当地的华人华侨、中国文化社、留学生、中国大使馆等。活动获得了空前的成功,特别是文艺表演,甚至连比利时王子也被吸引前来观看。
凌志敏“折腾”的下一站,则是硅谷的企业界,这里显然有更大的空间。
硅谷不仅是微电子人向往的圣地,对凌志敏更是一个全新的世界,那里生生不息的创新,像一个巨大的吸盘,吸附着他那颗年轻躁动的心。
进入AMD公司时,这位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后,却主动选择了到芯片生产车间做一名职位很低的一线工程师。公司的四个模块车间,他每三个月一轮换,一年下来,刚好每个车间都待了三个月。
与一般的一线工程师不同,除了测试和记录硅片各项数据的日常工作,凌志敏主动收集了许多在工人们看来可能很正常的问题。比如,同一炉硅片头尾批次产品和中间批次产品之间的测试数据为什么会存在差异等。
基于学者的惯性思维,或也是有心的准备,凌志敏总是力图搞清楚这些表象背后的本质原因。
这对他日后在公司的成长几乎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被调到研发中心做研发工程师后,那些大量的现场生产经验以及思考,给他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一些生产工艺问题,其他研发工程师怎么都想不透,凌志敏却很容易就理解了问题所在,并拿出了解决办法。
很快,他就被提拔成了公司的资深主任工程师。
人生的下半场能否不一样
五年后,不安分的凌志敏离开了AMD,跳槽到硅谷的另一家芯片企业——Xilinx半导体公司。这家公司发明的可变场逻辑门芯片,正是微型逆变器的核心器件。
这是凌志敏职业生涯中最稳定的一段时间,11年中,他一直做到了公司技术副总裁的位置。不过,发展越来越有规律性的芯片行业,让他再次看到了令他不安的“天花板”。
2007年,一个周末,凌志敏位于硅谷的家中,电视里正在播放一部关于全球变暖的记录片,气势恢弘的场景,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吸引着他和淘气的小儿子看得聚精会神。正看着,11岁的小家伙突然转头问他:“Dad,我们为什么要生在这个世纪?我们很快就会死掉了!”
儿子突然的沮丧,瞬间给了凌志敏巨大的冲击。
正在思考人生的下半场是不是该换一种活法的他,由此想到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我们这一代人,留给下一代的究竟会是什么?
这一触动,让他萌生了自己创业的念头。
凌志敏看上了新能源。
不久,他谢绝了Xilinx半导体公司的再三挽留,毅然跨界到了一家生产低倍聚光太阳能电池的公司担任资深副总裁。
显然,这只是凌志敏为了创业的一次过渡。
但却也是他人生中又一个重要的转折,从半导体行业转身到新能源行业,为他开启全新的人生下半场埋下了伏笔。
“再不回来,你就老了”
在做低倍聚光系统测试的时候,凌志敏发现,阳光的入射角稍微偏一点,系统的发电量就会差很多。经过反复检测,才发现是组件之间的功率失配原因造成的。
由此,刚刚兴起不久的微型逆变器技术进入了凌志敏的视野,而这恰恰正是他的专业——微电子技术在新能源行业的应用。
从微电子到光伏,看样子与专业没什么关系,但在做光伏的过程中,发现组件的失配问题只能用微逆才能彻底解决。于是,他再次回到了微电子专业。
“人一生当中的所有经历都不是浪费的,一段看似意义不大的经历,实际上却可能是下一段经历的铺垫。”
凌志敏的第三次人生转折,距离上一次的时间很短,仅仅只有两年。
2009年年初,前往美国寻找投资机会的天通股份(600330,SH)董事长潘建清,在航班上听邻座的人谈起了凌志敏。几经辗转,潘建清在硅谷找到了凌志敏,不过简单的交流,便对凌志敏发出了回国创业的邀请。
“再不回来,你就老了”,潘建清的这句话,深深的打动了凌志敏。
2009年年中,凌志敏与搭档了11年之久的罗宇浩博士一同辞职回国,正式开始了创业。
或许,对于凌志敏而言,无论是选择回国创业,还是对“世界第二”的不认同,都并不仅仅是不愿意早早看到一个毫无挑战性的“天花板”那么简单。
他的“任性”,显然与那些被历史尘封在心底的记忆有关。那里蓄积着源源不断的巨大推力,引领他不断驶向那激情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