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份,日本维新会共同党首、大阪市市长桥下彻对日本媒体表达了“二战时日本随军慰安妇制度有必要”的不当言论。消息一出,舆论一片哗然,中国、韩国和俄罗斯外交部表示震惊和强烈愤慨,然而,桥下彻并未就自身不当言论对领国表示道歉。
同样在5月份,桥下彻又发表了“劝美军买春”的不当言论,这一次,桥下彻在媒体和舆论的压力下表示,他建议驻冲绳美军官兵多“利用”风化业的表述用词不当,应对美国人民及美军致歉。
几乎同样的两次事件,桥下彻做出了截然相反的应对措施,中国人民内心或许很惆怅,到底是埋怨对方良心泯灭呢,还是埋怨自己太无能?政治问题我们暂且不去讨论,桥下彻事件却让本人联想到了中国的光伏产业。
5月24日,欧盟成员国就对华光伏征税案进行了投票,目前虽还没有一个最终的投票结果,但中国光伏企业深知自己“凶多吉少”。在光伏“双反”问题上,中方或许有一万个理由坚信自己没有违反国际贸易规则,那为何还屡遭制裁呢?我想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落后就会挨打。不管是政治问题还是经济问题,最终都是自然人在主导,任何国家的人都会敬畏强者,此时弱者的呼声已经变的可有可无。
桥下彻发表了对中国妇女极具侮辱性的言论,中方仅有的抗议显然不会让其服软;当桥下彻发表对美国的不当言论时,或许美国政府不用吱声,日本本国舆论就会让其道歉,因为发言者惧怕得罪美国,得罪中国反而是小事一桩。
再看中国光伏产业,当美欧挥动“双反”大棒时,中国光伏企业除了谴责还是谴责,仅有的少量反制措施尚且投鼠忌器,抗议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落后就要挨打,真理多数情况下会占在强者一边,因为没有实力就没有了发言权,就如同美国对伊拉克和阿富汗发动的战争一样,打你不需要理由,如果真的需要理由随便找一个便足以,连联合国安理会都对此束手无策。
桥下彻事件给予光伏行业多层启示:
首先,中国光伏产业并不强大,在国际上没有赢得足够尊重。中国光伏行业曾自诩为降低光伏发电成本和全球光伏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种贡献或许只是自我感觉良好而已。中国光伏靠规模取胜,从上游的原材料多晶硅到光伏设备,再到组件方面的许多技术依然在外,这说明我们不够强大,如果行业真正强大,美欧就是想“反”也“反”不起来。贸易制裁并不需要太多的理由,关键是看某一国家能否在某个行业实现“自给自足”,从这一点来看,美欧显然没有对中国光伏产生依赖,这是光伏“双反”的根源。所以,此时中国政府和企业仅靠讲道理不会扭转败局,除非发动不计后果的贸易战。与桥下彻事件一样,美欧对中国光伏产业没有敬畏之心,也就难有好脸色。
其次,中国在国际地位中仍处弱势,这对光伏贸易战极为不利。中国是WTO成员国,然而当中国加入WTO之时,自身市场经济地位并未得到美欧承认,不管是阴谋还是正常的流程,总之,这为美国和欧盟日后发起对华贸易制裁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市场经济地位是反倾销调查确定倾销幅度时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反倾销案发起国如果认定被调查商品的出口国为“市场经济”国家,那么在进行反倾销调查时,就必须根据该产品在生产国的实际成本和价格来计算其正常价格;如果认定被调查商品的出口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将引用与出口国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当的市场经济国家(即替代国)的成本数据来确定倾销幅度。自2001年以来,中国遭受的外国反倾销数量为全球之最。由于其他世贸成员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使得中国企业在应诉国外反倾销调查时处境极为不利,不但败诉率高,而且被裁定的倾销税率也让很多企业难以承受。
从客观情况来讲,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的发展,计划经济已经走进历史,虽然地方政府和大型国有企业掺和其中,但中国民营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不承认中国为市场经济国家的规定严重背离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是不公平的。但游戏规则的制定不由中国做主,美欧即便深知这种规则对中国不公,也会继续按照这种损人利己的规则执行,这就是落后者的下场。这背后体现出的道理和桥下彻事件一样,落后就要被人欺,因为强者此时可以不讲理。
第三,打铁还需自身硬,纵观360行,规模化优势从来不能持久,光伏行业也是如此。没有核心技术的支撑,就不能讲中国光伏行业在国际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本人在文章开头就曾讲过,如果中国光伏真正占据主导地位,就是明目张胆的倾销又何妨?德、美、韩对华多晶硅倾销也是事实,中国政府又能怎样?中国光伏产业在上游和下游严重依赖国外,遭遇“双反”只能说明我们在国力和行业两方面均处弱势。资本主义的工业化进展已经持续了两百年,中国改革开放才仅有30年而已,改变不了国力,光伏行业要想长远发展至少要改变自身技术弱的缺点,自身强硬才能抵御外来风险。这也是桥下彻肯向美国低头,而不愿向中国低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