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的光伏产业从欣欣向荣变成哀鸿遍地,内外交困、萎靡不振。为规范和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我国2012年出台的针对光伏的扶持政策俗称“国五条”,今年6月份升级到“国六条”;7月15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到八条(严格来说实质政策是七条),业界称为“国八条”(也有人称国七条),这是最近两年来国务院头一次以光伏为命题出台的正式文件。
我国光伏产业最大的特点是“两头在外”,一方面,上游产品多晶硅、非晶硅等产品以及相关生产技术长时间依靠国外进口;另一方面,国内光伏产品90%以上用于出口国外,几年来我国的光伏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全国各大小企业纷纷上马光伏项目,产能不断扩大的同时,需求增长却不断放缓。
产能过剩、产品价格不断下降的同时,美欧等国对我国光伏产业进行制裁之后,我国光伏产业一夜间形势逆转。
此次《意见》鼓励各类电力用户按照“自发自用,余量上网,电网调节”的方式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把扩大国内市场、提高技术水平、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促进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出路和基本立足点,建立适应国内市场的光伏产品生产、销售和服务体系,形成有利于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法规、政策、标准体系和市场环境。
同时,也有业内人士表示,《意见》提出,由于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淘汰产品质量差、技术落后的生产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较强技术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随着《意见》对光伏产品品质要求的提升,从上游的多晶硅到下游的组件,光伏行业将会面临重新的洗牌过程,像多晶硅行业,差不多一半的企业都要出局。
大力支持用户侧光伏应用,完善电价和补贴政策,改进补贴资金管理,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金融支持,完善土地支持……看似很全面很提振,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毕竟不是细则,定的只是国内分布式光伏发展方向,而各种后续配套文件、清晰细则何时出台,并没有给出指示。更何况对于全球光伏70GW的年产能,行业的洗牌依然是当前的焦点。
“光伏国八条”究竟能给光伏产业带来多大的利好、前景如何?细则将如何定论、如何实施?本期OFweek太阳能光伏网为您推出【从“国八条”透视中国光伏的今生后世】热点专题,以助读者全面了解政策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