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本周将就对华光伏产品征税进行投票;一旦通过,6月6日起将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平均高达47.6%的反倾销关税。为此,中国商务部公平贸易局已启程赴欧就光伏案展开最终磋商。但来自《纽约时报》的消息却称,欧美已经决定通过协商解决对华光伏“双反”争议;如果中国制造商承诺在限制出口规模的同时提高价格,将不再被征收额外的关税。这边是磨刀霍霍、荷枪实弹,那边却又隔空抛出“招安”的橄榄枝。摆在中国光伏面前的大棒和胡萝卜,究竟孰真孰假?欧美红白脸对华唱双簧的背后,又将为三国间的光伏角力带来怎样的变数?
面对欧盟征税中国唯有应战
5月上旬,欧盟内部已经达成共识将对中国光伏产品加收逾47%的惩罚性关税;以国内出口欧洲的平均组件单价0.5欧元/W估算,征税后价格将在0.75欧元/W,完全丧失价格竞争力。留给中国周旋的时间并不多。5月24日和6月6日,成为欧盟对华光伏“双反”案的两个关键时点。5月24日,欧盟成员国内部将就欧委会对华光伏征税建议案投票表决;两周之后的6月6日,初裁结果将正式发布。摆在中国面前比较艰巨的任务是,必需说服27个成员国中的15个国家以上才能有撤销的可能。
即使欧盟内部反对票居多,恐也难动摇欧委会对华征税的决心。按照法律程序,成员国多数反对可能影响欧委会初裁的决定,但最终欧委会初裁不是由成员投票多数决定;而且,从目前情况看,欧委会是准备在多数成员国反对的情况下强行初裁的,以实现对中国产品设限,迫使中方的让步。这样看来,中国商务部的磋商余地相当有限,因为既然欧方已经确认中国产品存在倾销而且对当地产业有损害,从理论和利益的角度来看,裁定对中国产品征收临时反倾销税似乎是一个必然结果。
正是鉴于阻止欧盟对华光伏“双反”已不太现实,中国商务部此前已公开表示,对美欧的多晶硅“双反”调查结果有望6月公布。可以预计,一旦6月初欧盟征税靴子落下,中国的多晶硅“双反”跟随出台应是大概率事件,尽管税率方面尚未最终确定,但市场预计很可能从此前的20%左右上调到40%-50%的水平,以达到与欧盟相近的关税力度。
欧美意图“招安”中国光伏企业
眼见中欧光伏贸易战一触即发,但《纽约时报》却意外透露,欧美已经决定通过协商解决对华光伏“双反”争议;美国商务部高官已经抵达中国,将提出包括美国在相关问题上利益的一系列要求,希望解决双边贸易问题。
从媒体披露的谈判计划来看,欧美要求中国生产商提价,从而提高从中国出口的太阳能电池板价格,从而减轻美欧光伏企业一直所指来自中国制造商“低价竞争”的压力;另一方面,中国还须限制太阳能电池板的总出口量。“价格承诺”一旦达成,作为交换,美欧将不再对中国出口的太阳能电池板征收高额关税。
耐人寻味的是,作为光伏“双反”案的始作俑者,德国的立场始终较为模糊;但德国政府5月17日却公开表态称已向欧委会阐明,希望欧盟“通过协商与对话,而非威胁来找到解决办法”。德国公司联合会及零售、外贸及服务联合会也警告称,如果对中国进口光伏产品征收双反关税,德国将损失上千个就业机会。
在欧美对华光伏“双反”案中充当幕后黑手、带头申诉的都是德国企业SolarWorld;而一旦中国对欧启动多晶硅“双反”,首当其冲受损的也是德国的瓦克化学。作为“欧盟火车头”的德国风向突转,无疑令外界倍感意外。笔者认为,考虑到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即将到访德国,释放友好信号以为两国领导人即将的会晤营造良好氛围,也是外交上惯常的做法。更主要的是,德国近年来非常依附于中国的订单,即将于今年下半年举行的德国大选也倒逼执政党抱持相对务实的对华政策,以免经济下滑、就业减少为其连续执政减分。
说到底,“解铃还须系铃人”,尽管拥有独立决策权的欧盟委员会似乎仍无悔意,但考虑到德国作为欧盟领袖的地位,其倒戈无疑会对其他成员国形成“策反”效应,中欧在贸易战的最后时刻协商解决争端的曙光依然存在。
协商背后是“胡萝卜加大棒”的老戏码
欧美有意对华光伏“招安”的消息传来,一些行业人士将之视为利好。理由是大型光伏企业有品牌、技术及份额优势,一旦实施配额制,那么配额方面会向大型企业倾斜,而价格的上扬则有益于光伏行业利润的改善。事实真是如此么?
必须指出,“胡萝卜加大棒”,软硬兼施,本就是欧美在与中国打交道时惯用的伎俩。如今在对华强推贸易制裁之际抛出的“协商解决”方案,实质仍是以撤销“双反”为饵,诱使中国光伏业在提价和限产方面自我设限、做出实质性让步。他们向中国兜售的“价格承诺”换取撤销“双反”方案,表面看来是双方各退一步、利益的对等交换,但“双反”本就是他们强加给中方的、如今又作为施压的筹码,所以这种不对等谈判实际就是变相的城下之盟,企图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如果得逞,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中国利益受损而欧美无恙。
其实,从去年以来欧美相继针对中国光伏行业开展的“双反”调查,本就是欧美合谋演给中国看的一出好戏。欧美利用全球光伏业衰退之际落井下石、以邻为壑,通过“双反”来重创中国光伏、转嫁危机,让中国成为他们重振本国行业的垫脚石,并可借机对中国光伏业优质资产进行廉价收购,最终使中国从当前的竞争者退回到单纯的欧美光伏产品消费国。
必须指出,从对华“双反”始作俑者德国、美国的一贯做法来看,都是高举自由贸易大旗,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目前,德国在欧盟内部公开的立场是,支持征税,但同意与中方谈判;也就是说,德国支持征税的立场是真,谈判或许只是幌子。因此,德国目前对华示好究竟是否权宜之计,今后在光伏议题上的态度会否出现反复,都还值得中国警惕。
捍卫贸易权益才能换来平等与尊重
研究机构Lux Research在最近一份光伏报告里提到,全球光伏产业规模将从2012年的930亿美元增长至2018年的1550亿美元;光伏行业的装机量将从2012年的31GW增长至2018年的61.7GW。届时中国的光伏发电装机将达到12.4GW,美国将达到10.8GW;超过德国分别跃居全球第一、二位。
一方面是前景广阔的中国光伏市场,但中国光伏产品仍未改变对欧美市场的依赖。截至2012年底,中国光伏组件产量超过25GW,但超过80%仍依赖国际市场。在这种现状下,还需警惕欧美资本可能借助“双反”进一步打压中国光伏企业,为抄底中国的优质光伏资产铺路。就在2012年底,德国光伏逆变器龙头企业SMA还收购了江苏兆伏爱索新能源公司72.5%的股权,意在争夺未来3年200亿元的中国逆变器销售市场。
贸易发展的原则是互利共赢,中国也希望磋商能解决问题,但绝不是欧美居高临下“胡萝卜加大棒”式的威逼利诱。“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当前的中美欧光伏争端。对于欧盟即将出台的初裁结果,中国还应做好最坏的打算,并针锋相对采取实质性动作,必要时可以对欧在华投资以及欧盟出口我国的农产品、空客、汽车等采取相应的制裁手段。只有中国具备了为捍卫贸易权益而不惜一战的意志,才能换来与欧美之间有尊严、对等协商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