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1月28日下午,一位带着浙江口音的年轻人,握拳谢过安徽合肥工商办事人员后,把那张敲了戳的红色营业执照揣进兜里,踩着青石板路走出大门,抬头向淡蓝色的天空望去,深吸了一口气。远处,是一片空旷的农田。
20年后的同一天晚上,当年那个浓眉大眼的曹姓青年,出现在合肥滨湖国际会议中心的庆典现场,舞台正中心的他,热泪盈眶,同样激动的还有30多位身着黑色西装和白衬衫的“功勋老将”。
从洗澡堂边简陋的出租屋走出,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阳光电源”)一路风雨兼程,如今蜕变成全球光伏逆变器的王者,白手起家的创始人曹仁贤向人们展示了科技商业的传奇故事。
创业艰难
1968年,浙江萧山的农村人家诞下一儿,取名曹仁贤。因家庭贫困,为供孩上学,天色微憙时,勤俭淳朴的母亲就下地劳作。晚归时,一边看着天天长大的儿子欣喜不已,她一边操持着家务。
在家人的呵护下,聪慧过人的曹仁贤不负众望,1986年高考中榜,以优良的成绩被合肥工业大学电气自动化专业录取。四年后又因表现突出被推荐为免试研究生,并在1993年毕业留校,做起了学院老师。
高校工作并不是曹仁贤的唯一出路,天性聪颖、好学、有灵性的他,引来了不少安徽当地公司甚至家乡萧山一带企业的诚意邀约。多番考量下,曹仁贤还是决意用科研及教学成果回报母校。
在校任职的4年中,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可再生能源发电。1997年的《太阳能学报》上,曹仁贤和余世杰联合发表了一篇名为《微处理器控制光伏水泵SPWM变频器的设计》的学术文章。同年10月,《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0卷第5期,也刊载了他与同事联合撰文的《独立光伏电站系统的仿真与优化设计》。技术与实践之外,曹仁贤常常会想,自己难道一直把科研做下去?一些新品如果不能实现产业化,也会被人渐渐遗忘。完成多篇论文的曹仁贤,向合肥工业大学教务处递交了一封辞职信,自己毅然砸了“铁饭碗”,在别人惊讶的眼神中开始单干。
那时的合肥,创业已有点苗头了。美容院、公共浴室、个体发廊,小小铺面遍及街头巷尾,虽然算不上大买卖,但凭借一技之长,大部分都能挣到钱。曹仁贤拿着以前在学校辛苦存下来的8万元,再向邻居和朋友借款凑足50万元注册资金,租下了一个面积不足20平米的小房间,在隔壁就是洗澡堂的合肥市宣城路上开门营业了。但创业没多久,有人觉得曹仁贤这门生意哪来什么收入,催他还钱,给刚起步的阳光电源带来了不小的阻碍。
转机发生在1998年年初:还在搞试验的曹仁贤忽然接到了陌生人的来电。原来对方是负责南疆铁路从库尔勒到喀什段的电源技术人员。一望无际的南疆铁路沿线需架设电力设施,海外产品价格又高不可攀,技术人员在搜索相关资料时发现曹仁贤有所研究,论文不少且在推进科研攻关的过程中,于是托人找到了他。几天后,煤研所的出租屋里,双方见了面。
然而,不到20平米的小房间就是一个不成气候的小作坊,零星的几台设备和寥寥几位工人让对方不禁怀疑起来,“你们有能力做好么?”
曹仁贤并没有放弃,把自己对电网和电源的专业想法讲了出来。“这个产品可不能有闪失哦。”技术人员算是开了一道门,曹仁贤马上答应下来,用了近2个月时间与同事们仔细而紧张地进行着产品研发。
就在此时,老家浙江萧山突然传来一个不幸的消息,刚刚50岁的母亲遭遇意外而离开。带着巨大悲痛的曹仁贤急忙赶回家乡,为最疼爱自己、付出一生辛劳的母亲处理后事。但为了完成自己对南疆项目的那一句承诺,他只在萧山待了短短3天时间,又匆忙折回安徽,在5月30日时终于完成了新品设计与研发。还在戴孝的曹仁贤不敢耽误一分钟,就匆匆向西而行。
在金城兰州,与曹仁贤会面的工程师看到这一幕时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得悉来龙去脉后很受感动,立刻拿着产品进入检测环节。阳光电源的产品顺利通过了所有测试,技术人员也立即与曹仁贤签约,让这家小小的工厂接到了首张订单。它也是采用正弦波脉宽调制技术和16位微处理器、为南疆铁路信号供电系统开发的中国第一台太阳能控制器。
不过,新品的成功并没有迅速让企业获益,曹仁贤能抓住的仅是中国无电地区“光明工程”的小项目。既要找到合适的单子赚点钱,又要把钱投入新的光伏发电系统研发中,一旦研发资金不够且项目也接不上,公司就入不敷出了。而1999年上半年,阳光电源在这样的困境中熬着,有时,他啃上几个夹着咸菜的馒头,就打发了一日三餐。
“这样下去不行,”他发现,光伏发电系统虽有那么一些订单,但阳光电源没啥核心竞争力,跟别人比优势不明显。
“将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几个产品上做技术突破,或许能有更好的机会,”他对同事说。深思熟虑后,曹仁贤打算只做控制器和逆变器,这一调整果然奏效,当年公司的收入便轻松迈过了200万元的门槛。
2001年,公司设计了大功率器件驱动接口,通过在高海拔地区的多次试验,完成了50千瓦的三相离网逆变器研制并应用在国家“送电到乡”工程项目上,有的稳定运行至今。到2005年,国内实际向西藏的总投入达13.68亿元,建设光伏电站322座,解决了318个无电乡用电问题,还建设24座小水电,在建73座,解决100个无电乡用电,阳光电源也顺势一路过关斩将、成绩斐然。
只做光伏风电
“光明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2004年终于到来了。
德国政府对此前由国会前任议员Hermann Scheer提出的《可再生能源法》进行了修改。更新后的法案规定了上网电价每一年递减幅度,从而推动产业成本的整体降低。在此之前,德国的可再生能源法一直采用固定电价政策。
欧洲强国的光伏政策一出,其他国家不容示弱,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政府的光伏政策也全数跟进。海外光伏的高速成长期被那些最聪明的新能源人抢得先机,无锡尚德、协鑫集团、赛维、英利绿色能源、昱辉阳光等冲出重围,在欧罗巴开疆辟土。
曹仁贤也是其中之一。他决定迅速调整阳光电源的战略,宁可放弃每年几千万元的收入,把UPS和不间断电源两部分非常赚钱的项目拿下,誓要在光伏风电逆变器等未来可能迎来更大机遇的方向上,大赌一把。
“有舍才有得,你需要想清楚到底擅长什么,找准自己的位置。”“做产品和做人一样,容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今天做这个,明天做那个,什么流行做什么,以为做一个大而全的产品,就可以招揽具有各个需求的用户群。但结果往往是相反:你想做的越多,往往哪个都做不好,而且容易让军心混乱,目标不一致。更重要的是,多个产品定位会影响别人对你的认知。”这句话出自于营销战略家杰克·特劳特所撰写的《定位》(Positioning: The Battle For Your Mind)一书,热爱阅读、善于研究和制定战略的曹仁贤,对此十分欣赏与推崇。
2004年,阳光电源果断推出第一代单相光伏逆变器产品,采用单相全桥+高效电抗和环形变压器的拓扑方案,以16位数字处理DSP芯片作为控制核心,大大提升了系统效率和输出电能质量。
2005年7月,该公司又承担了“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并网光伏发电用系列逆变器产业化”项目并提前通过验收,完成30千瓦以下系列的光伏并网逆变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工作。随后公司飞速布局海外,用一大批技术含量高、性能可靠的逆变器产品拿下英国、法国等欧洲地区的市场份额。
(曹仁贤向英国友人介绍公司业务)
也是在2004年,阳光电源自主建设了110千瓦双馈风机拖动试验平台,在风力发电领域推出1.5兆瓦双馈变流机和850千瓦、 2兆瓦全功率变流器产品,并在数年后历经试验和实践考验,向多家企业供货。
2009年,国内地面电站逐步兴起,公司也向市场推出了500kw的大型逆变器,至今连续稳定运行8年无故障。2013年的合肥光伏扶贫、2015年的逆变器转换效率全线突破99%,以及今年在淮南建成的全球规模最大水面漂浮电站(设计容量190兆瓦),都是阳光电源经过科技创新、对市场方向准确把握所获成果。截至目前,该公司累计申请专利1200件,累计在全球安装可再生能源设备6000万kw。
“无论是已经胜利的守方,还是试图占领市场的功方,都要有创新的精神。前者防止丧失市场,后者为了抢占已有市场或者创出新的市场,来争得客户。”曹仁贤牢记了《定位》中的这段话,在新能源行业中不断追求变革、实现变革、突破自我。
鹰击长空的阳光电源,不仅击败了SMA、ABB、西门子及施耐德电气,抢占了全球逆变器的王者之座;同时,也不再依靠单个产品打天下。
在对产业需求、市场动向、行业政策的深入认知等三大基调之下,曹仁贤瞄准了光伏逆变器、风流变流器、储能系统、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及电站业务等五大板块,获得了难以想象的发展空间。但2013年前,他定下的专注光伏及风电这一战略至今仍在延续,有力地推动了阳光电源成为行业翘楚。
新能源上市第一股
对于曹仁贤和全体阳光电源人来说,成为新能源上市第一股的代表,更是一个新起点。
2007年3月,前身为合肥阳光的4名股东对公司进行增资,同时引入天辉国际和展能有限两个境外投资者作为新的股东;2010年9月,合肥阳光整体变更为阳光电源。该公司计划发行4480万股,募集资金3.26亿元,用于年产100万瓦的太阳能光伏逆变器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和全球营销及平台建设项目,上市时间定于2011年。
选择此时上市的阳光电源,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客观上,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席卷了全球资本和光伏实体产业,导致全行业的收益下滑。而2009年和2010年时,意大利、德国、法国等地陆续对之前光伏补贴政策进行修正,以利于行业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避免短期投机行为的出现,这也为光伏需求暴增、烽烟再起奠定了相当坚实的基础。
光伏主要需求地在欧洲,当地良好的政策环境也让阳光电源取得成功带来了重大机遇。公司牢牢把握了行业底部复苏的契机,审时度势地制定了未来5年战略规划,并在2010年当年加快全球市场针对重点国家的布局,完善销售网络建设,最大限度减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海外战略的准确定位、强大的战斗力与执行力,促使阳光电源收入和利润飞涨。2010年,阳光电源整体收入大幅提升至5.99亿元,相比2009年的1.8亿元翻两番,而净利润在这两年的增幅均超300%。海外市场方面,2009年时出口收入仅占海外收入的8.37%,时隔一年后该项收入占比高达62%以上。2010年,阳光电源来自意大利的单一地区收入即为2.49亿元,同比增长了280倍。
2011年11月2日,以300274作为股票代码的阳光电源首发上市成功。6年间,公司又分别在2015年9月、2016年7月、2016年3月等进行了债券发行和增发,总计募集资金不超过数十亿元。公司营收则由2012年的10.83亿元,增长至去年的60亿元,以每年增加10亿收入的平均增幅稳健前行。公司净利也由过去的7300万元增至去年的5.46亿元。
今年,阳光电源将迈向100亿收入的“小目标”,同比去年增长40%以上。从1997年起步,再到2017年的“百亿”跨越式发展,阳光电源用20年的时间破茧而出,完成蝶变。
默默前行
“20年来,阳光取得了一些成绩,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感恩。”11月28日的司庆大会上,曹仁贤有些哽咽,“我要感谢我们的客户,你们的信任给了我们活下来的信心,是你们的建议与批评,加快了我们创新迭代的步伐。是你们的抱怨,让我们更加高效;是你们的讨价还价,让我们做到了成本领先。”
那一天,曹仁贤的老朋友、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送来了一口象征着聚宝的金色大缸,上面写着“花开见佛”四个大字,意味着修为者在达到智慧的最高级境界时,内心清净,有了莲花的心境,并显现了佛性。它也表达了信佛的高纪凡对曹仁贤及阳光电源的美好赞誉。
筹备11月28日的司庆仪式时,曹仁贤也特意把自己的老朋友---正泰新能源董事长仇展炜、通威集团董事长刘汉元、熊猫绿能董事长李原、高纪凡等人邀请到合肥,与他一同感受这一重大时刻的快乐。
曹仁贤提出,公司价值观之一就是要“忠于客户、追求卓越、超越期望”,最终成就客户,而公司同事也在这一信念下携手同行。一位曾与曹仁贤打过交道的行业人士对笔者评价,“曹总带的兵,不夸海口、勤恳务实,用技术产品和服务来赢得你的信任,这也是它成功的秘诀之一。曹仁贤为人低调,待人真诚。只要他答应的事情,很少放鸽子。”这位人士回忆,几年前的一次大会上,当他听说曹仁贤也在现场时,试着发了一个微信。没想到,趁着短短10分钟的休息时间曹仁贤依然快跑出会场,与老朋友握手见面,“我们已经没有什么交集了,但他还很珍惜这份情谊。”
对于供应商,曹仁贤也一视同仁。他在28日的致辞中说,“感谢合作伙伴,我们坚持每年开供应商大会,与每一位供应商伙伴进行深入交流沟通,集合大家的力量一起攻克技术难关。”
他提到,“20年,我们没有拖欠大家一分钱,没有一个官司,这是我们的承诺,也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原则和底线。”正因如此,更多人愿给阳光电源提供最及时、最有效的服务。阳光电源也在这20年内实现了采购成本的最低化、利润率的同行最大化。未来日渐激烈的家庭及工商业分布式领域中,阳光电源也将斩获更大的市场份额。
“我也感谢政府和领导。每当我们碰到困难和问题,各级政府都是积极回复,尽量解决,让我们有更多精力、更多勇气参与外部竞争,走出国门。”而对于员工的感恩,他用了最多的篇幅:“感谢每一位员工,我们从几个人到将近3000人的团队,有元老,有新人,一路下来很多人都选择留下来跟我们一起奋斗拼搏,感谢每一位阳光人的付出与坚守,大家团结一致才有了今天的阳光。”
在阳光电源上市之前,曹仁贤持股50%以上,上市后该比例大幅下降。他在公司内部大力倡导与推进员工持股计划,让不少同事享受到了资本市场所带来的财富增值效应。
无论是跟随曹仁贤多年、目前依然活跃在公司业务最前线的副总裁郑桂标、赵为、张许成,还是公司的科研、行政、管理等同事,皆有一定比例的持股数。2017年3月,阳光电源继续推进股权激励计划,授予的激励对象高达518人(公司员工2000余人)。这批激励对象包括了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业务)人员。
出身于草根、成长在改革开放时期、又顺应光伏产业变革并抓住机遇的曹仁贤,深知阳光电源需要最优秀的人才,也愿与他人分享。在做阳光电源一把手之后,除了仅有几次在行业内撰文之外,平日里不太言语的曹仁贤依然笔耕不辍,与科技专家探讨技术、常常自己撰写论文。他曾与同行在《太阳能学报》上发表了《光伏水泵系统中CVT与MPPT的控制比较》,与张兴共同撰写了著作《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及其逆变控制》。兼任合肥工业大学电气工程教授的他,在指导博士生胡超完成论文后,得知对方将继续留在阳光电源公司内研究储能和微网技术,对此欣喜不已。
“做平凡的企业,做伟大的产品”。曹仁贤目标已定,道路依然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