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不可能为可能,一座传统能源企业正经历着脱胎换骨的蜕变。光大环境旗下光大生物能源(涟水)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涟水项目”)扎根古楚大地六年间,从最初的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起步,到建设一般工业固废处置及热电联产二期项目,企业逐步构建起能源生产与环保协同发展的基础框架。然而当国家“双碳”战略的浪潮席卷而来,这个曾经安稳发展的企业猛然发现自己已走到了必须做出选择的十字路口。
风暴来临传统能源的生存危机
“燃料成本每年吞噬1.2亿元,而秸秆价格像过山车般波动。”项目生产负责人的回忆揭开了企业最艰难的往昔。随着“减污减碳”成为国家硬性指标,环保政策持续收紧;新能源技术的快速迭代更让传统生物质发电面临被淘汰的风险。一方面是国家取消生物质发电补贴,另一方面则是原料供应链危机日益凸显——秸秆收购价格持续攀升,外地燃料依赖度过高导致运输成本占比巨大,树皮、树枝等辅料价格居高不下,企业利润率被压缩到临界点。
更严峻的是市场空间的隐忧。用热需求增长乏力,原有热用户规模难以支撑产能释放,供汽能力与市场需求出现严重错配。“我们年处理秸秆20万吨,蒸汽产能近50万吨,但市场需求跟不上。”项目副总经理的焦虑道出了核心困境。企业站在了转型或消亡的悬崖边缘,一场背水一战的二次创业就此拉开序幕。
刀刃向内降本增效的突围战
面对生存危机,企业将改革利剑首先指向成本控制。在燃料端,一场供应链革命悄然启动:
建立43家本地秸秆收运单位,形成良性竞争机制,实现秸秆年收集量突破25万吨,有效摆脱外地燃料依赖。秸秆、树皮、树枝等燃料成本得到合理调控;对稻壳等小品种燃料实施点对点直供模式,使得燃料供应体系得以优化。通过这些措施,各项燃料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构建了更为合理的收储体系。
在固废处置端,企业积极创新,构建了灵活的价格动态调节机制。通过深入预判市场趋势,实施全年季节性动态管理策略,保持合理库存,有力保障连续稳定供应。同时,企业与当地环保部门紧密合作,依法依规搭建固废管理平台,推动收购量稳步增长,价格更趋合理。此举不仅优化了市场竞争机制,还促进了市场开发体系的完善,为固废处置行业的健康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与此同时,市场开拓攻坚战全面打响。企业突破“坐商”思维,与政府招商部门协同制定供热“优惠套餐”,涵盖价格优惠、质量保障等核心条款。招商团队远赴深圳、上海等经济前沿城市,在招商推介会、产业论坛上联合宣传供热优势。“客户等不来,我们就主动创造需求。”项目负责人说。战略转向带来显著成效——高沟工业园7家企业、涟水食品产业园5家企业相继入驻的同时,也为项目新增年售汽量16万吨。
为巩固市场成果,企业推出“保姆式”服务体系:组建政企联合服务专班,承诺3个月定接入方案、半年完成供热建设;建立用汽单位生产数据库,精准匹配停炉检修周期;设立计量管理专员,实施蒸汽品质全程监控,定期回访校验,全力保障供气品质和稳定性。这些举措使客户满意度大幅提升,续约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