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能源报报道,7月13日陕西省政府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在西安举行座谈,副省长程福波代表省政府与国家电网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协议内容即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简称“国家电网”)将与陕西省地方电力(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陕西地电”)资产重组。
此前有知情人士透露,陕西地电将成为国家电网控股公司,“各自经营,由国网相关领导担任合资公司董事长,二者合并一事已经谈判多年,方案基本确定,但细节还未落定”。
首先我们看下合并方案,下图来自“陕西地电”百度贴吧,仅供参考,不对其真实性作保证。
某熟悉陕西电网的人士告诉记者,此次合并工作开展已久,“今年3月就有消息开始合并了,目前内部工作正在推进中”。
而关于两家的合并消息也曾多次传出,早在2015年就有多家媒体就二者并购事宜多次进行报道,但事涉地方国企与央企合并重组,加之结构复杂、人员冗余等问题导致合并困难重重。
关于陕西地方电网
公司官网显示,陕西省地方电力(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陕西地电”,英文缩写SPG),是省属大型国有企业。陕西地电前身是陕西省农电管理局,2004年6月,按照国家电力体制改革“政企分开”的原则,陕西省农电管理局整体改制为陕西省地方电力(集团)公司。业务范围涉及电力供应及其相关服务、综合能源服务、资本运营等领域。陕西地电下属市、县供电分公司79个,发电、电建、综合能源、能源研究院等子公司及直属中心10个,员工2.3万人。
除了主营的供电业务之外,陕西地电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经营范围还涵盖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物业管理、酒店经营、房屋租赁经营以及其他项目投资等。
注册资本100亿元,资产规模达到309亿元
承担着省内9市70个县(区)的供电任务
供电面积达14.2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供电营业区面积的76%
供电人口2000万、占全省人口的51%
用电客户725万户
2019年,公司完成售电量463亿千瓦时,实现营业收入238亿元
公司资产规模如下
网内发电装机4915.53万千瓦,占全省总规模的73.2%
网内变电站1362座、变电容量16490.66万千伏安,占全省总规模的90.79%
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2991条、总长度47462.62公里,占全省总规模的76.63%
其他地方电网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除了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两大电网巨无霸之外,还存在着若干类似于陕西地方电力公司一样的地方电网体系,主要包括: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湖北丹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桂东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电力有限责任公司、重庆三峡水利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重庆乌江电力有限公司、湖南金垣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国际电力集团有限公司、吉林省地方水电有限公司、广西水利电业集团有限公司、深圳招商供电有限公司、湖南郴电国际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云南保山电力公司、四川水电投资经营集团公司等。
详见《除了国网&南网,原来还有这么多地方电网!》
陕西地电为何要并入国网
对于陕西地电的实际经营情况,我们查不到相关数据。
但是以我所了解的,另一家小规模的存量转增量的地方电网公司而言,其经营情况并不理想。
目前其供电营业区内,主要执行目录电价(即非市场化电量),由于2018年开始的多轮政策性降价,导致其从2019年开始持续亏损。而新增电量和市场化交易电量相对较少,无法弥补非市场化电量的亏损。
我认为这可能是陕西地电最近1-2年经营情况的反应。从其电量-客户结构来看,供电人口2000万人,售电量约463亿度。
对比浙江温州地区,2020年用电量441亿度,常驻人口930万人。
也就是说,陕西地电从售电量上,是东部地区一个地级市的水平,营业收入估计也差不多是一个较发达地级市供电公司水平。但从营业面积、服务人口上,基本上是大半个省的规模,而且电网结构薄弱,其供电服务能力,盈利能力自然堪忧,对电网基建投入也较不足,导致一种负反馈效应。随手在网上一查,对其服务质量的质疑比比皆是。
我们认为,陕西地电并入国网,本质上是一种低效、亏损资产的重组与出清行为,不是优势互补,强强联合。
在全世界来看,大型电网基础设施资产本质上都是一种低效的,需要承担普遍服务成本的公共资产。
就中国而言,由于过去的自然垄断+计划性电价,把盈利的工商业客户与非盈利的居民、农业客户进行混合,用不透明的交叉补贴去解决,再叠加不清晰的主业-三产业务交叉,导致电网企业成本和利润不透明,价格不透明。
但是随着电力市场化,对电网企业主要的举措包括:
盈利的工商业客户逐步取消计划电价,进入电力市场
多轮的政策性降价挤压电网公司利润
输配电成本外部监审的方式使得电网成本清晰化
新一轮主多分离
这几板斧下来,别说是陕西地电,以我和电网公司员工的内部交流来看,他们也是心知肚明——过去那种粗放的增长方式,已经遇到瓶颈了。
所以在这种条件下,陕西地电并入国网,对国网来说,除了扩大资产规模之外,其他的好处似乎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陕西地电并入国网,对增量配网的启示
陕西地电并入国网,我认为对增量配网的启示,有以下三点:
一、增量配网与陕西地电不是同一类企业
陕西地电是具有省级电网公司属性的电网企业,存在大量的普遍服务成本,公司历史长,包袱重,管理水平相对落后。
而相当数量的增量配网是新建的,以工商业客户为主的,供电范围是园区和城域为主,没有太多历史包袱的。
所以企业本质属性不同,决定了企业增长模式的不同。
二、电网企业的传统增长模式已经到头
不同的增量配网采取的增长模式是不一样的,大致分为三类:
1、完全封闭型增长模式
类似县级或者地区级供电企业,以自然垄断为基本特征。主营业务收入90%以上来自电网自身业务,技术体系、业务体系、价值体系几乎完全封闭。
这种增量配电的业务模式,其实也是有的,甚至出现了局部的“更强小垄断生态”。但是这种增长模式,我们认为一方面是违背了电改初衷,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当地的经济产业发展,在大力改善电力营商环境的当下,纯封闭的增长模式,几乎是不可持续的。
2、半开放式增长模式
我认为这是目前国网、南网,以及大部分的增量配网采取的主流业务模式,即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一种中间状态,自然垄断业务和市场化业务的混合,而且在市场化业务拓展过程中,借助垄断的资源能力进行扩展。
比如电网企业的新业务拓展,包括电动汽车、储能、光伏、综合能源等业务,也被增量配网企业所看中,逐渐形成了普遍服务+市场化服务的半开放增长模式。
3、开放式增长模式
个人认为,未来配网的业务增长逻辑,并不在简单的市场化资产端布局,也就是传统综合能源的三板斧:光伏+合同能源EMC+充电桩。而在于能否构建出一个数字化+生态化的开放式增长模式,即新型的配电系统业态。
这也是一个增量配网能否走向资本市场,并获得高估值的核心。
双碳背景下,配网得到新生
个人认为,在未来双碳+电力市场化大背景下,输配分离将不仅仅是一个政策议题,而是电力行业发展机制的自然分离,输电网将继续以“大电网、大电源、集控、集约化、封闭”为基本特征。
而配电网将面对海量的可再生能源并网,大量多元、多样的负荷,以及围绕电力零售侧放开以后的“电商”业态,形成全新的开放式增长模式。
所以不能用传统的、类似陕西地电的业务逻辑,来理解增量配网未来的发展,虽然我们也非常理解,增量配网在目前发展阶段,遇到诸多的政策困境和业务困难,但是如果能够转换发展逻辑,用一种数字化+生态的开放式模式,去适应能源系统未来的零碳演化路径,结合电力零售业务的放开,增量配网一定会走出一条完全不同于现有配电业务的发展路径,我想这也是改革的探索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