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快太阳能光伏资讯
太阳能光伏网

通威股份调研纪要

光伏领域:目前公司多晶硅的产能规模已达到18万吨,从总规模来看已是全球第一;从出货量来看,预计依然是行业第一。多晶硅今年肯定会在第三季度前有5万吨的新项目投产,所以到今年年底总产能将达到23万吨。另外乐山三期项目已经启动了前期准备工作,目前正在申请包括前置的手续,它是行业内首个按10万吨设计的单线规模,目前10万吨的设计方案已经送到设计院,还在推进中,具体就看是否能在较短时间内动工,如果时间来得及,会在今年年底投产,如果时间来不及,很可能会在明年投产,所以再加上明年或者今年底投产的乐山三期的10万吨,那么整体产能规模将达到33万吨。

硅料市占率的定位:希望在中短期的时间实现30%的市占率。对于在电池环节的发展,依然希望在一定时间内,市占率水平能有进一步提升,朝着30%的目标进行。

当然电池方面近些年会有一些变化,原因是现在电池新技术发展非常快速,对于技术转型,我们也有相应的研发在推进当中,但要结合新技术的性价比,才会决定是否进一步产能扩张。

电池的产能规模:已经超过40GW,从2017年到去年年底,我们出货量是世界第一的水平。今年我们的目标出货量会超过40GW的水平,相较于去年会有接近30%左右的提升,电池到今年年底的产能规模会在现有40GW左右的水平进一步提升到接近55GW,至于后续扩展安排,要看技术情况和公司安排。

电站业务:根据每年市场的具体情况和产业链的成本情况来稳步推进。从近几年的增速来看,每年保持几百兆瓦到1GW的增量,目前整个电站的规模已经超过2.4GW,后续几年也会稳步提升,不过对于这块的市占率目标暂时没有考虑,因为这几年的重心依然还是优先发展制造业,在应用端会做相对审慎的投资。对于电站业务,目前只做渔光一体,毕竟我们还有农业业务,希望这两个产业有相应的融合。

农业板块:是全球领先的水产饲料制造企业,目前整个饲料生产加工能力已经达到1000万吨。近几年整体水产量也是保持比较平稳的态势,主要还是受限于整个行业增长比较平稳,同时这几年我们强调营销回归本质,在国内推行零赊欠,对于农牧行业来说,很多企业会存在给客户赊欠的情况,但是我们认为这会存在比较大的风险,因为养殖周期会带来很多变化,所以我们从去年开始就在推进零赊欠,去年全面实现了零赊欠目标。整体来说农牧业务的现金流非常充足,每年利润贡献相对比较平稳。从去年开始一直到今年,我们都在强调质量方针,希望今年能够带来更多的增量。

Q:多晶硅要投产的5万吨主要是保山的一期和乐山以及包头的项目,主要是在Q3投产,那么后面的爬坡预计通常一个周期大概是多久?

A:2021年年末的时候,已经投产了乐山的二期项目和云南保山的一期项目,这两项目加起来就是10万吨产能,已经在去年年末投产,所以去年年末产能已经达到了18万吨。另外包头的二期项目预计会在Q3以前去投产,它的产能规模是5万吨,至于新项目的爬坡,一般来说投产以后从出产品的当月开始算,至少都是在3-5个月的爬坡周期。去年年底的乐山二期项目提前一个月满产,即两个月满产;保山项目就看这个月能不能实现满产,如果这个月实现满产就依然提前了一个月,如果没法提前,预期是在4月份达到满产状态。

电池今年要爬坡的是眉山二期、金堂还有通合一期。眉山二期应该不存在爬坡问题,主要还是金堂一期和通合一期。另外通合二期会在3月份投产。

Q:电池从投产到满产的周期多久。

A:至少三个月,具体要看尺寸大小,比如小尺寸166以下的尺寸,爬坡期比较短,可能三个月左右就可以。但是像210或者182这种产品,爬坡期会相对长一些。

Q:不同尺寸在几个新项目里面的占比情况

A:182和210统称大尺寸,大尺寸产品的产能接近占到总产能70%,新产线主要是大尺寸,眉山基地和金堂基地都是大尺寸。通合一二期项目合计15GW,都是大尺寸,现在投资项目都是大尺寸产品,因为大尺寸是趋势。

Q:眉山和金堂还有通合的产能情况。

A:眉山产能15GW,通合15GW,金堂一期是5GW,加起来35GW,通合二期还没投产,预计3月份投产。

Q:权益产能大概是有多少?后面会不会再收购。

A:硅料权益产能:主要是跟隆基合作多一些,除此以外就是天合。在乐山基地这边,如果以原有产能8万吨来看,乐山一期是3万吨,乐山二期5万吨,合计8万吨,隆基大概占这8万吨当中的15%,另外它在云南保山项目占比49%,天合在包头二期项目占比35%。如果按照18万吨的名义产能,只有大概3.6万吨是少数股东权益,剩下14.4万吨都是我们的。

电池业务权益产能:在通合项目中天合占比35%。暂时没有考虑回购权益产能。

Q:硅料现在的综合电耗大概是多少水平?如果说国内有缺电的情况对咱们会不会有一些影响。

A:综合电耗现在最优已经做到了差不多50度左右,比之前披露的要低很多,因为在进步,平均水平还没有完整数据,预计在53-55左右。

假如存在限电,那就看具体的影响地区和范围。因为我们所处位置是在四川和云南,还有内蒙古,如果当地电力紧,那就要看政府安排哪些行业限电,会不会影响我们,无法预判。

Q:光伏这个行业尤其是硅料还有电池片,很多友商在扩产,公司对2022年的行业各个产业链上的景气度是怎么样的看法?

A:我们认为硅料的价格还是偏坚挺,按理说一季度是属于光伏行业的装机淡季,但实际上今年的淡季并不淡,整个价格也是非常坚挺,还有小幅上涨的趋势。下半年虽然会有一些新产能,包括我们自己,包括像大全、亚洲硅业和新特技改等会释放产能,但因为今年全球的装机增量预计增长,所以我们判断认为整个供应还是呈现紧平衡的状态,所以价格还是会维持比较高的价位,我们觉得今年还是一个很好的年份。

Q:硅料的N型料有实际的供货吗?有没有测算占比的情况?

A: N型料是有实际供货的,但是量不大,不是说没有能力去供更多货,而是因为需求比较少,所以我们并没有专门生产,而是在目前现有的产品当中去选择各项指标符合N型料指标的产品。所以生产一些产品也没有额外增加成本,只是在优中选优去匹配下游的需求,当然未来如果N型料的需求大幅增长,我们肯定有能力去满足,除此以外,包括去年年底投产的项目,以及今年投产的项目以及未来项目,都是按照80%以上的产能去满足N型料的需求,同时成本还较于现料成本有进一步下降空间,所以我们相信我们完全能满足市场对于高品质料需求,同时还能满足性价比的需求。至于主要是给哪些企业去供货就不方便说,反正有N型料需求的客户,多少都会拿一些货。

Q:公司的发展规划到2023年电池产能达到80-100GW,这里面有没有给HJT还有Topcon做细分规划?

A:没有细致规划,因为现在肯定想不到后续几年市场怎么样.

Q:之前做过1GW的中式线是吧?现在的进展如何。

A:目前中式线都正常在跑,而且也在出货,供到内部或者其他下游组件厂商,新技术的指标涉及到技术保密性,不方便说。其实可以从产业链的角度去了解,我们各项指标在行业里都是非常领先的,但是具体的数据就没办法分享了。我们肯定致力于大规模生产高性价比的产品,截止到目前,新技术的确还没有完全体现出对比PERC更高的性价比,所以公司暂时还没有宣布对新技术的大规模投资,而是像包括通合二期项目,依然是按照PERC再去预留叠加Topcon的空间去做的设计安排。所以对于这两个技术依然还在持续的验证过程当中,要看后续对于这些技术取得的结果了。

Q:预留的空间有没有大概的规模数据。

A:所有的大尺寸产能都是可以技改提升的,当然小尺寸要去技改提升也是可以的,但是小尺寸本身是一个逐步退出的趋势。所以即使要去改,肯定是在大尺寸基础上去改。技改不会耗时很长,只是要增加几台设备,或者去掉或改一些设备,所以整个技改周期是比较短的。主要就看设备的供应和安装调试的时间。

Q:目前HJT组件CTM的损耗程度可以透露吗。

A:具体数据不方便说。如果回归到公司经营的情况来看,今年对于新技术出货量肯定很少,全球来看肯定还是以PERC技术为主,全球预计220多GW的装机需求,新技术包括Topcount甚至薄膜技术,出货量顶多也就20GW左右,占比10%的样子。电池的盈利情况对比去年改善蛮多,这个是非常值得关注的点。其实对于新技术而言,要相信大企业对这种前沿技术的关注和投资肯定是会非常大的。新进入者也好,其他同行也好,我们的竞争优势是非常强的,只是我们并不是组件一体化企业,更加聚焦于产品竞争性去安排投资规划,但截止目前,新技术的确还没有看到足够的性价比优势,虽然其他企业有投这些新技术的产能,但是最先出来的产品是要去卖溢价的,但实际上溢价市场目前来看是偏小的,需要再去打开市场,这是直接面临的难点,如果无法打开溢价市场,实际上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会产生亏损的,所以对于我们这种一旦上产能都是大规模的企业来讲,我们不愿意去承担这么大风险,更重要的还是要等验证出来真正有性价比优势和颠覆行业的优势以后我们才会大规模做。

两条腿走路,首先现在主流的产品就是PERC,新技术即使出来,首先不一定具备性价比,其次市占率水平也偏低,只有10%左右。因为我们是专业的电池规模化制造厂商,凭借的就是成本领先优势,去做别人不一定做得好的环节。另外对于新技术,我们是持续投入,特别是对于下一代具备有量产前提的技术路径,包括异质结和Topcon,这两种技术在持续投入的。除此以外对于前瞻性或者是再下一代的技术,类似于IBC,我们也都有引进人才做相应的研发。

Q:对IBC、TBC、HBC等背接触电池怎么看,公司后续会考虑量产吗?

A:现在没法下结论,现在更紧迫在于要走出来异质结或者Topcon的性价比情况,至于HBC和IBC我们也在做研发,但是具体有没有比其他两种更具性价比还要等进一步验证,同时像IBC只是结构性的组合,比如在异质结上做IBC结构,在Topcon上做IBC结构,始终还是要把前面两个先做出来,而且像IBC的确有受众市场,但也不是每一种应用场景都可以使用,比较适合屋顶这样的市场,而且它的成本目前来看也会更高。

Q:之前晶科发布Topcon计划,宣称单瓦净利能超过PERC一毛钱左右,隆基最近也推进比较快,他们两家的盈利水平这么高,和我们现在了解到的情况符合吗?

A:看企业怎么说,我们不太好点评别人的说法,从我们目前的情况来看,再加上从产业链角度,我们的各项指标处在行业前列水平,我们还没有看到性价比。至于别人,比如溢价卖一毛钱,虽然成本增加几分钱,但是溢价卖高一些,也能去实现这样的利润,至于能不能卖到那么高的价钱,我们不太好判断。

成本肯定是比PERC有所增加的,至于后期降本,就要靠比如减少银浆的耗用量等途径去降本,从行业来说还没有完全能够替代银浆的成熟工艺,现在很多都还在验证。

Q:今年一季度电池的盈利是比去年有改善是吧?去年全年是不是整体几乎是微利或者不盈利的状态?

A:去年全年盈利情况还是比较好的,应该算得上电池行业唯一没有亏损的企业。因为包括爱旭都有一些亏损,其他都是没上市的企业,财报就看不到了。另外去年主要由于我们的产线基本全生产的是210尺寸,但实际上去年210市场还是有比较长的培育周期,在去年的行情下,盈利情况就会比较差,所以拖累了我们的业绩表现。但是今年像大尺寸210、182的盈利情况是比较好的,特别是210盈利情况相对还要更好一些,因为210的需求有所增长,所以对于今年整体的大尺寸盈利还是有非常好的预期。

Q:预计电池单瓦净利能做到多少?

A:全年有望实现单瓦三分钱,这是个人的参考。

Q:电池产能之前都是小尺寸,这部分之后会慢慢淘汰掉吗?

A:刚刚提到的单瓦三分钱是考虑了整体的出货结构,包含大尺寸、小尺寸。如果单纯看大尺寸,大尺寸甚至达到5分钱,所以今年大尺寸的盈利会更好,小尺寸可能维持微利水平。从我们40多GW的出货计划来看,其中30GW左右都是大尺寸,剩余的才是以166为主的小尺寸。现在166甚至158都可以改造成182,如果改成210,经济性就会偏差一些,没有改成182的经济性划算,但是具体改不改就看市场情况。

Q;现在电池产能折旧年限是多久?

A:按照会计准则设备是10年。如果确定这个产品是淘汰产品,没有市场了,要做报废处理。如果预期未来几年的盈利性非常差,对比现有的固定资产折现以后,剩余价值比它更高就不用减值,更低就要减值。

Q:硅料价格能到什么位置,对应市场需求大概是什么水平?

A:组件价格是在1.8-1.9,比如硅料降价,最终组件价格也会下降,如果中间环节硅片或者玻璃胶膜盈利有压缩,最后组件价格又会下降,是综合的影响。简单评估,比如硅料下降1万元,对于终端产业链来说,可能下降大概0.03元左右,如果下降5万元,就可以下降0.15,那么现在1.8的组件就可以降到1.65左右,1.65的组件吸引力就会非常大。去年组件价格一直维持高位,如果今年价格到1.65甚至1.7元,终端开发商会有非常强的积极性。

有些投资者认为硅料要低于20万/吨,但实际上硅料价格很坚挺,在23-24万/吨震荡,下半年因为有增量出来,所以我们预期价格会下行,全年来看,个人觉得均价有望实现18万/吨,甚至有些下游客户认为价格还要更高一些。当然价格上涨不受我们控制,如果能再涨一些,我们盈利情况就会更好。我们今年硅料出货量增加一倍,即使价格掉得再厉害,整体的盈利情况都会比去年更好。

Q:现在市场对需求分歧很大,大概能到200GW装机量还是到250GW。

A:硅料如果从现在的23万/吨降到18万,就相当于降了5万元,那么组件价格就会在1.7元或者1.65元左右,这个价格就很好。之前2元的组件,终端电站的收益率可能在6%左右,一般来说价格如果下降0.1元,全投资收益率会增加0.3%,如果下降0.15元,那全投资收益率预计增加0.5%,资本金收益率可能10%。我们做电站,只要资本金收益率在7%以上就愿意做,如果高一个点,就会激发很多热情。

Q:现在预计硅料可能是在二季度下降吗?

A:不一定,可能会在三季度,二季度真正放量除了我们就是大全,其他就看亚洲硅业能放量多少,但亚洲硅业的产能也不多。所以可能上半年整体价格还是维持高位,可能要在下半年才会有更多调整。

Q:饲料业务今年是什么样的规划,包括原材料价格上涨,有什么样的应对措施吗?A:首先饲料行业增速比较少,整体饲料是保持平稳,每年利润贡献也就是在五六亿左右。今年量会有比较明显的增长,因为去年收购了天邦旗下的饲料板块,本身天邦对于猪饲料的需求量很大,同时也有少部分的特种水产料,这一块今年是会带来增量的。另外我们自身水产或者畜禽都会有一定增量,所以今年全年来看,饲料销量增长至少在10%以上,争取能不能达到20%的增量。利润也希望有一定增长,但是饲料本身就是毛利比较低的行业,所以它的利润贡献对于整个公司而言肯定是很少的,即使是10%的增量,可能只带来几千万。

对于原料的成本控制,首先要去精准判断行情的走势,同时维持低库存的周转水平,我们每年都有实现降本,今年也会努力做好相应的工作,但具体降多少,没办法给相应的数字。

Q:近几年票据的规模不断扩大,应收应付票据规模都是比较大的,对现金流有一定的影响,咱们怎么看待?

A:光伏产业链主要还是以票据的方式结算,这是产业链现象,要参与这个环节的经济活动,肯定会收到很多票据,但是我们只接受银行承兑汇票,不接受商业汇票,所以安全性非常高。

应收和应付的票据池都很大是为了节省现金的开支,我们把收到的票据都用出去了,所以我们也想更好利用票据,减少资金占用的情况,提高使用效率。我们跟银行有长期合作,叫做票据入池,入池以后再重新开出比如一定时间的新票据给供应方,然后去采购相应的原材料等等,所以造成票据融资这一块的规模同向增长,我们也在逐步改善和控制,尽量压缩两头同向增长的态势,后续出的年报应该就会有改善了。

Q:硅料单吨的生产成本,现在降到多少?

A:单吨生产成本主要受硅粉的波动影响很大,因为硅粉近期又有上涨的趋势,基本硅粉在2万/吨出头水平,算下来生产成本预计是在5万多。如果硅粉价格进一步上涨,的确会带来生产成本的上涨。

Q:电池非硅成本大概是什么水平?

A:非硅成本像大尺寸已经做到0.15元左右的水平,小尺寸非硅成本要更高一些,接近0.2元的样子。

Q: HJT二期实验线现在价动率什么样的水平?最近趋势上有没有一定幅度的抬高

A:公司的要求不能对外公布相应的指标,如果生产越多亏的越多,肯定不愿意生产,除非价格能够覆盖变动成本,才愿意去生产,截止到目前,两个技术包括Topcon还没有充分体现出对比PERC的性价比。

Q:异质结的成本到什么时候可以相对PERC有比较好的经济性?

A:非硅成本增加要控制在0.2元以内才会有比较强的竞争力,时间上还不太好预判。

Q:金堂一期PERC电池的产能从7.5GW调整到5.6GW,剩余是中试线还是?

A:就是1GW的中试线。

Q:产业链的其他环节,像拉棒切方等项目布局如何。

A:这是和天合的合作,投资了今年要投产的包头二期项目,以及合作的15GW拉棒切片合作,还有15GW的电池合作,公司重心还是在晶硅和电池片,之所以要去做硅片投资,是因为两头的产能规模已经很大,特别是在大规模的量产条件下的技术储备肯定还是要做的,如果不做会存在一些风险,所以才会投资这个项目,除此以外暂时没有新的投资规划了。而且和天合合作是考虑到我们是产业链供应和销售的关系,生产出来的硅料优先供给双方的合资公司去使用,然后到生产成电池这一端,大部分产量是卖给天合,价格是随行就市。

Q:转债这一块管理层后面的规划大概怎样?有没有意向加速转股。

A:首先要看价格,转股价是39元左右,如果达到了转股条件,就会去推动转股,具体问题到时候再看,因为现在才刚刚发行。转债还是要根据公司的安排,目前还不太清楚公司的想法,

Q:现在有些公司在做硅片切片业务外包,有考虑把硅片切片业务外包给其他第三方吗?

A:硅料和电池中间差了一环硅片,硅料签了很多长单协议,而且本身这两个业务是两个团队,都是相对独立参与市场竞争,没有强制去匹配。只有比如长单客户量不够,客户主动调节开工率等情况,那我们可能要么卖给其他非长单客户,要么自我消化。如果非长单客户的积极性不高,多出来的量只有拿去代工,然后作为电池原料去消化,在这种情况下才会存在代工的量。而且现在硅片产能规模很大,如果要找代工其实是比较容易找的。

最新相关

艾能聚子公司已恢复生产

5月6日,艾能聚(834770)发布关于子公司复产的提示性公告。公告称,浙江艾能聚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嘉兴艾特石英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艾特石英"、"子公司")于2025年4月4日临时停产,...

10.8MW顺利并网,年收益近千万元!

10.8MW顺利并网,年收益近千万元!

近日,徐州罗特艾德回转支承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REB")与天合蓝天合作建设的10.8MW原装光伏系统项目全容量并网成功!项目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预计年均发电量可达1,100万度,年收益超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