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快太阳能光伏资讯
太阳能光伏网

PID效应致发电量损失高达30%?看微型逆变器如何应对

近年来,伴随着光伏系统降本增效的不断推进,系统电压从600V提升到1000V乃至1500V,光伏热词“PID效应”再一次走近人们的视野,成为了行业关注与讨论的“技术痛点“问题。

1、什么是PID效应?

PID的英文全称是:Potential Induced Degradation,即电势诱导衰减。PID效应是由于电池片和组件其他部分(玻璃或铝边框)之间的高电势差产生的(电势差:一般指电压,是衡量单位电荷在静电场中由于电势不同所产生的能量差的物理量)。

这种高电势差将导致负离子和正离子的迁移,负离子通过接地的铝边框流出,而正离子(钠离子)则迁移富集到电池片表面减反层,导致PID现象的产生,从而造成发电量损失。PID效应可导致高达30%的电力损失。

2、PID效应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PID效应主要与组件本身材料及工艺、气候环境以及光伏系统配置等息息相关:

组件材料及工艺

据研究表明,光伏组件所采用的玻璃、封装材料或抗反射涂层的化学成分对PID的发生有相当大的影响。例如,玻璃中所含的钠就是引发PID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材料的防潮性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防潮性比较弱的材料会增加导电率,造成更多离子的迁移,加剧PID效应。

环境因素

环境对于PID效应有着极大的影响:在潮湿环境下,组件EVA的酯键在遇到水后发生分解,产生可以自由移动的醋酸。醋酸和玻璃表面碱反应后,产生了钠离子。

因此,随着湿度和温度的增加,更易产生钠离子及造成离子的迁移,加剧PID效应。

系统配置

组件的电压电势对PID效应的发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光伏系统组件的增大,光伏组件阵列将会产生600V~1500V的高电压。电池片和接地铝框之间便会形成上千伏的电势差,PID效应进一步放大。此外,同一组件阵列中不同位置的光伏组件的PID效应也是不同的,越靠近负极的组件面临的PID效应风险越大。

3、如何应对PID效应?

相对于组件材料及工艺、环境因素来说,优化系统配置更容易降低PID效应。

据上文所述,高电压电势的存在是诱发PID效应的一大因素。因此,降低系统电压是削弱PID效应的有效途径。在微型逆变器的系统中,每块组件直接与逆变器连接,无直流电压的累加,直流电压小于60V,在盖板玻璃、封装材料、边框之间,电荷的极化现象将大大减小,产生的PID效应基本可以忽略。

4、小结

微型逆变器解决方案的“天然无直流高压”的优势为PID效应的削弱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在大功率组件、高系统电压的时代下,其应用优势将进一步放大,能够将系统因PID效应造成的发电量损失减到最小,提高电站的收益。

最新相关
珠江新城能源积极参与虚拟电厂调度

珠江新城能源积极参与虚拟电厂调度

7月30日,珠江新城能源公司积极参与了广州市供电局在今年发出的第一次虚拟电厂调度,并在当日中午12: 00--14: 00顺利完成了响应工作。虚拟电厂响应主要目标广州市今年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虚拟电厂...

中电建300MW海上光伏项目1标段延期!

中电建300MW海上光伏项目1标段延期!

近日记者了解到,7月30日,河北秦皇岛海事局发布关于中电建秦皇岛昌黎30万千瓦海光伏项目(1标段)施工作业延期的通告。通告显示,该项目海上施工因施工需要,延期至2025年9月30日,其他施工事项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