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泉王土房乡村民李旺新在自家的花棚里查看温度,他种的玫瑰花比往年收益要好,“今年种的花卉,全部使用食用菌废弃菌料,不仅解决了环境问题,还能增加土质营养,一举双得。”这是承德市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的新做法,深受菌农、花农的欢迎,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发展新产业开发新能源
承德地处塞外,大风、河流、温泉、阳光处处蕴藏着宝藏,承德市委书记郑雪碧说:“承德优势在生态、发展也在生态,必须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环保的清洁能源产业。”
为此,承德市以发展生态产业为核心理念,着力构建“5+2”现代产业格局,优先发展文化旅游服务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钒钛新材料产业、食品医药加工业等五大主导产业,并积极培育现代物流、高新技术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其中,建设京北清洁能源基地成为承德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首要目标,因地制宜开发水电,加快培育光伏、地热、生物质发电,不断壮大绿色经济。目前,承德实现了风电、水电、光伏发电的全面发展,风电开发项目已有58个,规模426万千瓦,风电装机累计达到189万千瓦,成为全国风电装机最多的地区之一;
按照规划,到2015年,全市清洁能源发电建设规模达到1000万千瓦,其中风电685万千瓦,水电2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10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15万千瓦。油页岩、地热和天然气得到广泛开发利用,形成500兆瓦时钒电池生产能力和80万吨木煤生产能力。全部清洁能源产业实现产值500亿元。
保护一片绿致富一方人
承德生态优良,有林面积3310万亩,占我省近一半,森林覆盖率55.8%,是京津生态屏障地区,为了保护这一片绿色,承德坚持发展林果经济,大做“增绿”文章。
承德把造林绿化调整为四个功能分区。坝上防风固沙功能区采取林草、林苗、林药间作模式,北部水源涵养林区建设混交林发展林下种养业,中部水保经济林区优先发展仁用杏、山楂、寒地苹果和杨树、刺槐等速生原料林,南部经济林产业区则以板栗和国光、富士苹果为重点,扩基地、强龙头、创品牌,使林业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确定生态治理、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5大类256项重点工程,力争在“十二五”末森林覆盖率提升到60%以上。
目前,该市建设山杏、苹果、板栗、桑蚕、沙棘、速生杨、刺槐等林果产业基地1120万亩,农民人均拥有10亩林地、1.02亩果树,年果品产量9亿公斤。今年,隆化县太平庄乡周家营村村民王长顺加入的“塞外平欧”大榛子专业合作社,共有会员25户,种植大榛子占地160余亩,第一年就产榛子1640公斤,销售收入18万元。收获满眼青翠的同时,群众也过上了“住新房、吃新粮、开着小车娶新娘”的幸福生活。
生态可重复经济能循环
“栗子树下养柴鸡-鸡粪当养料-栗子壳碾碎培育成菌棒-菌棒培植出栗蘑-栗蘑自然晒干后出售-废弃菌棒当肥料施予栗子树”由此形成种养结合的树下循环经济和山地果园立体经济,让承德宽城县北场村村民刘振达8亩栗子树较普通种植增收了2万余元。
作为农业大市,承德在全市推广循环农业经济模式,形成了”刺槐林-食用菌原料-食用菌-食用菌废弃物-畜禽养殖-畜禽粪便-沼气池-沼渣、沼液-还田做肥料”的绿色产业链,提高了农业、农村的资源利用率,美化、净化了农村生态环境。平泉县食用菌生产大户王臣用秸秆和废菌棒经高温脱水压块而成的绿色燃料,起火快、无污染,他说:“这种生产70万袋的菌棒燃料费就能节省2万多元。”
承德也是矿业大市,矿产冶金“一业独大”必然造成山体破坏、水体污染等生态损伤。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钒钛资源基地,如何推进钒钛钢铁由量的扩张向质的跨越转变?河北钢铁集团承钢公司钒制品厂副厂长董增宏介绍,集团投资8亿元建设的新厂,加大钒钛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力度,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预计“十二五”末,年可消化钒渣80万吨,生产7.3万吨钒制品,成为世界最大的钒制品生产企业。
为了着力发展那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绿色、低碳、循环产业。承德市大力推动利用尾矿生产新型建材、尾矿干排回填项目、等尾矿综合利用项目的实施,“开矿致富-尾矿治理-变废为宝”,一个矿业大市的绿色循环发展路径日渐清晰。
去年,承德发布《承德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到“十二五”末,循环型产业体系和循环化社会体系初具规模,基本建成钒钛资源循环清洁利用模式,优质农林资源规模化高值利用与废物零排放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