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外媒发布了一则关于中国内蒙古库布齐沙漠光伏治沙项目的报道,引发外网热议。报道将该项工程称之为世上最宏达的可再生能源工程之一,并且将它与我国古代长城相比较。
据了解,该项工程位于死亡之海的内蒙古库布齐沙漠,计划到2030年在这片死亡之海上建成100GW光伏走廊。
外媒报道如下:
在内蒙古干旱广袤的腹地,一场悄无声息的变革正在发生。中国在库布其沙漠这片广袤且风沙肆虐的沙地上,绵延近400公里,正在建设一项可能成为历史上最具雄心的可再生能源项目之一——“光伏长城”。到2030年建成时,预计它在象征意义上的规模以及在国家层面的重要性将可与古老的长城相媲美。
这项大型工程不仅仅是一项工程壮举,它更是中国清洁能源转型、经济现代化以及生态修复方面的一个战略性里程碑。
从“死亡之海”到光伏海洋
库布其沙漠曾因其荒凉的沙丘和荒芜而被称为“死亡之海”,如今正被重新构想为可持续发展的灯塔。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的卫星图像以及《光伏杂志》的报道揭示了一个惊人的转变:曾经只有风沙肆虐的沙丘,如今一片片长长的光伏板在闪闪发光。
“内蒙古这片沙质且几乎毫无生机的库布其沙漠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禁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表示,“现在,它的沙丘地带已成为一片具有巨大光伏潜力的区域,这得益于近期太阳能设施的大量安装。”
这片沙漠平坦的地形、充足的日照,以及靠近包头和巴彦淖尔等主要工业中心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太阳能生产的理想中心。而中国正以惊人的雄心抓住这一机遇。
一个100吉瓦的美好愿景
相当于德国或英国等国家的总电力装机容量。
根据中国国家能源局的规划,“光伏长城”的设计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00GW,这足以满足北京及周边省份的用电需求。作为对比,这大致
这条光伏走廊宽度可达5公里,它不仅将为中国北方的城市和工业中心提供清洁能源,还将在减少对煤炭的依赖以及防治荒漠化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该项目预计投资870亿欧元,有望创造超过50000个就业岗位,
其经济影响同样显著。为当地提供新的活力,并使内蒙古成为可再生能源的前沿阵地。
一个全球太阳能超级大国
“光伏长城”是中国更广泛的清洁能源战略的象征。仅在2024年,中国的太阳能总装机容量就超过了880吉瓦,超过了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中国不仅在装机规模上领先,还在全球太阳能电池板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控制着约80%的产能。
当美国和欧洲还在就产业补贴和清洁技术关税展开争论时,北京正在稳步构建一个可能很快就会出现的太阳能超级电网的基础,将沙漠、山脉和海岸线连接成一个统一的可再生能源生态系统。
中国的投资不仅限于太阳能领域。海上和陆上风力发电场、储能系统以及高压输电线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部署。但“光伏长城”在视觉上的宏伟壮观和象征意义,使其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国家展示窗口。
将生态修复作为国家战略
与许多仅仅由能源需求驱动的大型工程不同,“光伏长城”还肩负着生态使命。这些太阳能发电场正与土地修复工作相结合,以应对荒漠化问题,这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一个紧迫问题。通过固定沙丘、减少土壤侵蚀,甚至让有限的植被得以恢复,该项目与北京的“生态文明”长期愿景相一致。
这种综合方法反映了中国政策的转变,在这种转变中,能源基础设施、环境修复和经济发展被视为国家复兴的相互依存的支柱。
战略和地缘政治影响
中国的能源雄心并不局限于国内的优先事项。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技术的需求激增,北京旨在将其技术优势转化为地缘政治影响力。像“光伏长城”这样的项目不仅展示了技术实力,还展示了扩大规模的能力,这是目前很少有其他国家能够企及的能力。
当世界在应对能源安全问题、气候危机和不断变化的供应链时,中国正将自己定位为绿色转型中的供应商和标准制定者。“光伏长城”不仅仅是一个能源项目,它是向世界传递的一个信息:中国将引领下一次能源革命。
未来的愿景
在很多方面,“光伏长城”是一个关于大规模可再生能源项目如何实现多个目标的蓝图,这些目标包括能源安全、缓解气候变化、经济振兴和土地修复。它引发了一些深刻的问题:这样的模式能否在其他地方复制?从中东到北非的其他沙漠国家,会效仿中国的做法吗?
可以明确的是,中国没有坐等答案。当世界还在就气候目标和净零排放承诺展开讨论时,中国已经在铺设水泥、安装电池板,将沙漠变成了发电站。
“光伏长城”可能很快不仅会成为人类工程的见证,还会成为我们为文明提供能源的范式转变的见证——不是通过开采化石资源,而是通过利用太阳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