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清水县,金色麦浪在骄阳下翻涌,收割机与青饲料收获机的轰鸣奏响夏收序曲。郭川镇、黄门镇、秦亭镇三个示范点的田野里,清水县羲农农牧业有限公司新购置的青饲料收获机正穿梭作业,旋转的刀片将秸秆卷入粉碎仓,原料运输车紧随其后,满载着“变废为宝”的希望驶向加工车间—这是清水县2025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落地的鲜活注脚。
“过去秸秆堆在田埂是‘烫手山芋’,现在成了养殖场抢着要的‘香饽饽’!”县农村能源办公室主任何君晓望着作业的机械介绍,项目建成后,县域秸秆综合利用率将稳定在90%以上,年新增市场主体处理能力4.6万吨。这意味着每年可减少上万吨秸秆焚烧污染,更构建起“饲料加工—畜牧养殖—能源转化”的循环链条,形成“以养带种、草畜一体”的绿色发展格局。
锚定“双化”路径,激活资源转化引擎。作为农业大县,清水县以“立足现状、填平补齐”为原则,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全力构建秸秆燃料化、饲料化收储运输体系,不断推动秸秆从“农业废弃物”向“生态资源”蜕变。在饲料化利用领域,羲农农牧业有限公司、嘉泰牧业、创胜源农业分别在三镇建成示范点。其中,羲农新建0.2万吨秸秆颗粒饲料生产线,嘉泰与创胜源同步购置先进设备,项目达产后三家企业年饲料化利用秸秆量将新增2.8万吨,总利用量跃升至3.55万吨,为全县草畜产业注入“绿色饲料库”;燃料化利用方面,羲农通过设备升级将生物质颗粒燃料年加工能力提升至0.8万吨,让秸秆变身为清洁环保的新能源。
打通收储“最后一公里”,织密循环经济网络。“下一步,我们将在郭川镇、王河镇新建2处规模化秸秆收储运中心。”项目负责人介绍,通过配置打捆机、粉碎机等设备,年收储运能力可达1.27万吨,新增收储运能力1.0万吨,彻底破解秸秆运输难、储存难问题。这一布局如同打通循环经济的“毛细血管”,让散落田间的秸秆通过标准化收储网络,高效流向饲料加工车间与生物质能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