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布式光伏领域,2024年上半年,江苏以新增装机947.7万千瓦的成绩领跑全国。其中工商业项目占比超六成,成为“双碳”目标下的标杆省份。这一亮眼数据的背后,江苏的政策创新起到了关键作用:取消自用比例限制、简化备案流程、分类优化审批,激活了光伏投资活力。江苏以“政策胆识+产业生态”的协同模式,为全国提供了工商业光伏发展样本。
1苏州样本:
企业降本增效与可持续发展“双赢”
作为江苏光伏领域的“排头兵”,苏州的实践展示了工商业光伏的巨大潜力。在TCL华星光电,13.36兆瓦的电站覆盖10万平方米厂房屋顶和1.3万平方米车棚,年发电1384万度,减排二氧化碳1.38万吨。企业享受电价优惠节省成本,投资方获得超8%的年收益率,形成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格局。


这种共赢模式在苏州普遍存在。麦格纳厂区采用轻质组件解决彩钢瓦屋顶承重问题;虹光精密通过合同能源管理实现零投入建站。这些案例证明,工商业光伏已成为企业降本增效和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
2政策推动:
江苏光伏新政的三项突破
2025年4月,江苏省发布《关于贯彻落实〈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在三个方面实现关键突破:
一是取消自用比例限制。与山东、海南等省要求50%以上自用比例不同,江苏率先取消一般工商业项目自用比例门槛,大型项目甚至可以按集中式光伏电站备案。这一政策特别惠及物流仓储等“屋顶大、用电少”的企业,释放了大量闲置屋顶资源。
二是规范备案管理。新政明确规定备案信息要素,严禁地方擅自增设备案门槛,有效解决了投资企业被迫在各地注册分公司的负担,显著降低了行政成本。
三是优化项目分类。对设施农用地、高速公路等特殊场景项目明确备案方式,审批周期缩短30%以上,大幅提升了审批效率。
3天然优势:
产业生态完善支撑发展
江苏的成功得益于政策创新与产业生态的协同效应。作为经济强省,江苏巨大的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压力促使政府率先突破政策瓶颈。


产业方面,江苏拥有超过2亿平方米工业厂房面积,密集的工业园区为光伏电站提供了最佳载体。技术储备上,天合光能、阿特斯等头部企业在轻质组件、智能运维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资本优势尤为突出:绿色信贷规模全国第二,融资成本低于其他省份。中国银行与苏州光伏投资商的合作创新了融资模式,通过整体授信额度简化流程,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格局,为各类规模项目提供了充足资金支持。
4江苏经验启示:
灵活政策是核心动力
江苏实践证明,宽松、灵活的政策是工商业光伏爆发的核心动力。其政策创新直击行业发展痛点:取消自用比例限制解决了“屋顶大、用电少”的难题;简化备案打破了地域限制;分类管理拓宽了应用场景。


这一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重要借鉴。中西部省份可学习江苏的分类管理模式,挖掘多场景应用潜力;工业大省应聚焦市场化机制设计,通过政策创新激发市场活力。江苏以“政策胆识+产业生态”的组合,成功将分布式光伏推向新高度,为全国能源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扫一扫关注微信
                        扫一扫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