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央行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精准支持新能源等行业领域
11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以稳步有序、精准直达方式,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重点领域的发展,并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促进碳减排。
碳减排支持工具属于双碳1+N政策体系中的“N”的部分。根据双碳1+N政策体系以及《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完善经济政策”部分的内容可知,碳减排支持工具属于保障措施中的绿色金融政策部分。早在2021年3月末,中国人民银行就发布即将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到如今具体政策落地,历时约7个月。
碳减排支持工具作为结构性货币政策,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在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前提下,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的各类企业一视同仁提供碳减排贷款。具体政策要点如下:
从行业影响上解读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正式发布:
绿色信贷规模将进一步扩大。绿色信贷是我国银行机构在绿色金融实践方面较早探索的领域,当前监管体系、考评框架、规范统计分类制度、央行绿色再贷款等激励政策已相对完善。自2012年《绿色信贷指引》发布后,中国绿色信贷市场规模逐年增长,截至2021年6月,我国绿色信贷余额已由2013年末的5.2万亿增长到13.92万亿,存量规模为世界第一。同时,绿色信贷产品覆盖行业、产品类型逐渐丰富,行业覆盖由交运物流业为主转向多种行业并重。此次工具的提出,相当于给银行碳减排项目的投资提供价格更便宜的资金,提升银行向碳减排产业投入资金的积极性,未来尤其是清洁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碳减排技术领域的绿色信贷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碳减排支持工具延续“先立后破”双碳政策机制,用增量资金精准支持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领域。本次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的项目初期以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三个碳减排领域为主,清洁能源中,除了传统的风能、光伏、生物质能、抽水蓄能等以外,今年以来先后出台政策支持的户用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以及9月份发改委开始批建并大力推广的大型风电光伏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也将成为政策后续的直接受益点,除此以外相应的配套设施(智能电网、储能、特高压)作为重资产投入行业,在获得央行的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支持后也将快速开展大规模建设;节能环保领域主要包括工业领域能效提升、新型电力系统改造等;碳减排技术领域主要包括碳捕集、封存与利用等。后续支持范围可根据行业发展或政策需要进行调整。
下游新能源运营商将因此获得成本更低的贷款,在产业链价格下行的趋势下运营商有望打开盈利空间。根据部分新能源运营商类上市公司的Q3季报统计,民营企业的利息/有息负债的年化利率远高于央企,通常民营运营商的贷款年利率在5-6%区间,若获得央行的碳减排支持工具的大规模定向投放,其融资成本将显著下降,此外光伏上游硅料因短期的供需错配价格大幅上涨带动产业链环节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价格上行,组件招投标价格从年初的1.5元/w涨到Q3目前的1.9元/w,对于终端电站成本压力较大,因此融资成本的下行将显著的减缓其经营压力,随着Q4和22H1硅料新产能投放和硅片的产能持续扩张,22年价格有望出现下降,新能源运营商将因此获得更高的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回升带动终端需求回暖,看好竞争格局较好的组件一体化环节的龙头企业。电站运营商若得到相应的支持大规模投建外,对于产业链环节的需求也将持续增长,我们认为在上游供给扩张和价格下降的态势下订单需求将因此持续高增长的组件一体化环节龙头厂商将因此受益,此外电站其他配套设施(特高压、储能、光伏支架等)也将因此受益。
从工具发放时与发放后对金融机构的要求可知,第三方碳减排服务机构或将收益。央行为保证碳减排资金的精准投放,对金融机构申请工具时以及申请工具后的碳减排数据的披露与真实性有明确且严格的要求。因此随着绿色贷款规模的提升以及减排项目认定要求的提高,经验丰富且市场认可度较高的第三方碳减排服务机构(例如碳盘查、碳核查、碳监测等相关公司)将因此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