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长时期的萧条萎靡后,中国的太阳能电池板行业透露出一派繁荣的景象,这让人们不禁担忧当拉动需求激增的大笔公共资金枯竭后是否会出现新一轮崩溃。
为推广可再生能源,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慷慨的电力补贴,并提供融资扶持。受此影响,中国许多公司一哄而上,争相在中国北部和西北部广阔的戈壁沙漠开发数十亿美元的太阳能发电项目。
一名工人在检查太阳能电池板,该电站位于甘肃兰州西北950公里的敦煌
这些有利条件不仅引来传统电力投资商(如中国电力投资集团),也促使大量的电池板制造商甚至像华北高速这样的收费公路运营商和江苏旷达汽车织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军该领域。
受过去两个季度销售复苏(很大程度上来自中国和日本市场激增的需求)的鼓舞,一些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正扩大产能,尽管整个行业依然深陷严重供过于求之中。
不过,行业官员担心快速增长的发电装机将增加中国和日本的财政压力,迫使他们削减补贴,进而冲击市场需求,正如曾经的太阳能使用大户德国、西班牙和意大利所发生的那样。
当被问及中国目前的太阳能扩张是否可持续时,天合光能副总裁孙海燕表示:“是不是可持续的关键在于,中国政府是否有足够的决心推进太阳能发电。”
中国声称自己的太阳能制造产能达到约45GW,足以满足今年全球需求。据业内专家和中国媒体透露,天合光能、晶科能源、英利绿色能源和阿特斯阳光电力等全球领先的太阳能制造商正在增加3GW的产能。
北京当局正设法整合太阳能部门,迫使目前闲置的众多小型“僵尸工厂”出局,但是分析师表示中央政府遭遇负债累累的地区和市政府的顽强抵抗,因为他们正是当地著名太阳能企业的背后支持者。
全球太阳能研究机构Solarbuzz分析师Michael Barker表示,目前太阳能电池板业面临的一个风险是:对于改善的需求,制造商可能会表现的“有些非理性亢奋”。
“这种非理性亢奋可能会扰乱过去一年一直持续的稳定(整合)过程,再次造成产能过剩局面。”
补贴之重
2013年7月,北京当局决定将太阳能发电装机目标翻两番,到2015年达到35GW。2011年福岛核泄漏灾难后,日本政府开始大力推动替代能源以弥补关闭核电导致的缺口。这两种因素为垂死的中国太阳能电池板产业重新注入活力。
去年,中国安装了8GW的太阳能发电装置,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市场。8GW的装机量中包括6GW的公用事业级和地面太阳能电站以及2GW的分布式太阳能发电装置,如屋顶系统。今年,中国将新增14GW的装机量。
35GW的太阳能装机量将花费大约500亿美元,外加根据长期购买协议拨付给太阳能发电商的补贴。
但是,中国和日本市场目前的强势需求究竟能保持多长时间还不得而知。今年,这两个市场预计将占据全球预期安装量的40%-45%。
由于仍有1亿多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北京当局不太可能无休止地地发放慷慨的太阳能补贴。对于中国已经建成的现有电站来说,补贴发放延迟的情况时有发生。此外,2013年日本已经降低了太阳能发电补贴。
从全球范围来看,过去几年太阳能在降低成本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仍不能摆脱高额补贴的扶持。批评人士指出,全球应该阻止大型太阳能项目的扩张,直至成本进一步下降,太阳能电池板的转换效率进一步提升。
太阳能投资热潮
到目前为止,太阳能发电只占中国发电装机总量的很小一部分,火电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电力消耗国家里仍占据主导地位。
尽管太阳能发电的潜力看起来似乎非常巨大,但是中国西部地区快速拔地而起的太阳能和风电场已经产生了很多问题。
由于缺乏完备的高压和智能电网来利用间歇性可再生能源,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在将这里产生的电力运输到南方和东部地区的人口密集区时表现一直不尽如人意。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能源局顾问林伯强表示,他对中国的太阳能发展持有信心,但是认为电网接入是个“巨大的挑战”。
然而,中国为发展太阳能而给予的慷慨补贴和优惠贷款已经引发一些分析师所说的“太阳能热潮”,这些太阳能发电场大多建在阳光充沛的中国西部偏远地区。
北京当局以最高1.0元/千瓦时、期限长达20年的条件从太阳能电场投资者那里购买电力,这些充满诱惑力的条件可以提供一个相对可预测的10%年回报率。
另外,周四美国贸易官员开始对从中国和台湾地区进口的太阳能产品展开调查,此举将对美国快速增长的太阳能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上几周,中国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接连宣布太阳能电站开发计划。他们预计这将成为业务的主要组成部分,因为这将为自家产品提供稳定的需求源。
12月30日,天合光能宣布已经同地方政府当局签署了框架协议,将在西部省份新疆开发1GW太阳能项目。该公司还宣布计划为此项目在当地建设一座组件制造厂。
本月,收购尚德电力主要业务部门无锡尚德的顺风光电宣布计划在未来三年投资800亿元(130亿美元)开发10GW项目,相当于德国太阳能发电装机量的30%。
顺风光电董事长张懿表示:“我们打算每年开发3GW的项目,所以需要更多的电池板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