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快太阳能光伏资讯
太阳能光伏网

电子行业一周要闻汇总: 国产OS厂商中科红旗倒闭内幕

本周电子科技行业最重要的新闻莫过于国产操作系统厂商中科红旗解散清算,2月10日,中科红旗北京总部的大门上粘贴了一张最新的公告,通知全体员工,公司正式解散,员工劳动合同全部终止,公司进入清算程序。这家中科院软件所牵头、成立于2000年的国内著名Linux操作系统软件开发企业宣布倒闭。

【揭秘】国产操作系统厂商中科红旗解散清算内幕

2月10日,中科红旗北京总部的大门上粘贴了一张最新的公告,通知全体员工,公司正式解散,员工劳动合同全部终止,公司进入清算程序。伴随着这张公告,这家成立14年之久的国产操作系统厂商的发展历史可能就此终止。

中科红旗是国内最为知名的国产操作系统厂商,由该公司推出的红旗Linux操作系统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服务器和PC领域也有着成功的市场应用。但是自去年4月起,这家公司突然曝出了资金链断裂问题,并一步步走到了解散清算的地步。

中科红旗为什么会走到今天如此不堪的境况?是因为自身经营不善?还是因为相关政府资金没到位?又或者有其他原因?

突然陷入亏损

2013年4月的一天,中科红旗的上百名员工被召集起来开会。中科红旗总裁贾栋告诉员工们,公司资金链出现问题,当月工资无法如期发放。贾栋没有给出过多解释,员工们虽有不满,但还是被迫接受了这样的事实。

据员工们表述,中科红旗近几年发展一直比较稳健,客户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即使公司过去几个月处于混乱之中,仍然有稳定的销售回款,并且有客户要求提供更多产品和服务。

至今,在中科红旗官方网站上,有关公司大事记的记录中仍然有公司在2004年、2005年实现盈利的字样。对于公司突然陷入亏损,员工们说,他们自己也觉得莫名其妙。

员工矛头指向大股东

谁该对中科红旗的现状负责呢?员工们把矛头指向了中科红旗的大股东——中科院软件所。这种情况下有员工发布了那份在国内Linuxeden开源社区上的公开信——《中科红旗路在何方?》,矛头直指中科院软件所。

公开信中,首先指出了中科红旗在2010年后,中科院软件未兑现承诺支付国家核高基项目专项配套资金,导致资金链断裂。

同时也提到,职工自行垫付业务费用的情况,并表示,集体员工采取法律维权,10月11日完成海淀仲裁院立案,11月8日完成法院强制执行立案,但依然无法解决资金问题。

2014年1月,中科院软件所发布了《关于中科红旗情况的声明》,并对各类说法做出了统一的回应。

声明中说,2009年软件所曾联合中科红旗、中科方德,成立了“核高基”项目总体部。但是中科红旗2010年退出总体部。软件所认为,为中科红旗配套资金的前提条件不复存在,因此也没有必要为其配套资金。

中科院研究所认为,软件所当时承诺不是商业担保,“补齐”是用于完成核高基项目的专款,即便中科红旗不退出软件所总体部,也应由软件所总体部统一调配,“这个承诺既不是对中科红旗的增值承诺,也不是对中科红旗的欠款依据,况且在前提条件改变后,软件所已经不需要再承担为中科红旗补齐配套资金的责任和义务。”

谁来接盘?

真相到底怎样,外界可能很难搞明白。但是,中科红旗的发展历史可能就此终结了。随着资金链断裂,员工纷纷离职,中科红旗确信已经无法继续运营。12月13日,中科院软件所召集股东们召开董事会,提议清算公司。

据中科红旗工会主席贺唯佳透露,目前中科红旗拖欠员工工资总额约为1500万元,工会是中科红旗目前最大的债权人。作为中科红旗的老员工,贺唯佳对于公司的倒闭颇为感慨。他说,“中科红旗有品牌、业务和市场,不该发展成这个样子。”

里子面子都没有比亚迪特斯拉为何还坚持电动车市场?

自从特斯拉出现以来,似乎每个车主对于特斯拉都是赞不绝口,无论是驾驶体验还是服务,即使特斯拉本身问题缠身。

为何不被看好还要坚持?

在电动车如今并不被看好的情况下,比亚迪和特斯拉等少数几家企业仍如此执着。对于特斯拉而言,其最主要的特点不是先进的技术而是很棒的用户体验,这也是乔布斯的创新精髓。所以马斯克呼吁的用新能源汽车保护地球,只是特斯拉诸多幌子中的一个。在很多人眼中,马斯克就是一位纯粹的造梦师,从他创办PayPal然后转手卖掉,到创立特斯拉公司,而他的终极目标是在太空和地球之间搭建廉价的捷运快线,实现移民火星。马斯克的人生轨迹就是不断地追求新技术并努力实现。在美国,任何企业家都无需承载什么自强不息的使命感,他们更大的成就感来自梦想的实现,这或许也是特斯拉受追捧的原因,因为这里有滋润它迅速成长的土壤。

但在中国,任何一种先进的技术都关乎民族荣誉感或者尊严,所以自打比亚迪宣布进军电动车领域那天起,就被打上了民族的烙印,大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意思。当然,比亚迪的确有着先进的电池制造技术,不然也不会吸引股神巴菲特的投资和老牌汽车厂商戴姆勒的青睐。

比亚迪十年前开始生产汽车,刚开始的几年里一直是别人嘲笑的对象。特别是第一款F3车型,几乎不加修饰地将丰田花冠的前脸和本田飞度的尾部结合在一起,并且还在肚子里塞一台国产三菱的发动机,简直山寨极了。不过自从2008年第一款双模电动车F3DM推出后,这种嘲笑声似乎一下子少了许多。三年后纯电动车E6上市的时候,人们似乎开始用一种崭新的眼光来看待这个几年前还不起眼的汽车品牌。今年四月份上海车展上,比亚迪展出了第二代双模电动车秦,一时间,无论这款车还是这家企业都备受关注。比亚迪十年前被视为耻笑的对象,而如今谈到自主品牌技术时,人们又向其竖起大拇指,这种凤凰磐涅式的变化,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电动汽车。

无论特斯拉还是比亚迪,热衷于电动汽车都有自己充分的理由,往大了说都是为了让梦想照进现实。当然,我们仍不能完全忽视电动汽车的具有颠覆的可能性,正如通用CEODanAkerson所说的那样,历史的垃圾箱里堆满了忽视颠覆者的胆魄。所以,祝他们好运吧。

拉动半导体产业高速增长的四大行业分析

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推动下半导体行业在2014年将有一个不错的发展前景,而汽车电子等半导体重点产业的发展状况及趋势将会是这个趋势的大力推手。

增长空间巨大的汽车电子市场

在汽车轻量小型化、智能化和电动化趋势的推动下,汽车电子的整体市场规模增长迅速。零部件厂商专业化程度提高,在部分细分市场发挥着比整车厂更重要的技术创新引领者的作用,交叉技术渗透到汽车行业也使得跨行业竞争凸现。在行业自身特性变化以及外部经济环境的双重作用下,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进入替代模式的半导体照明市场

根据美国能源部的说法,LED照明到2030年将为美国能源消耗减少近一半损耗;到2030年,美国节能潜力最大的领域是商业领域,其次是住宅,两个领域预计将分别节省37%和34%。即使把眼光收回到短期内,美国LED市场需求增长预期也令人垂涎,美国能源部报告预计,2016年美国照明市场总体规模将达到251亿美元。

行业研究机构指出,全球2014年开始禁售60瓦以下的白炽灯,LED替代光源的需求所获得的拉动效应已经在2013年下半年开始凸显。

进入寻常百姓家的智能家电

与传统家电不同,智能家电实现了拟人智能——产品通过预装的感应器和控制芯片来捕捉和处理信息,会自动监测自身故障、自动测量、自动控制、自动调节、远程控制……它不再“冷冰冰”,而是家庭一员。

以智能电视为例,2013年,乐视、TCL、小米、创维等相继推出智能电视。其中,酷开TV在“双11”24小时卖了56272台,创造了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今年,不少空调推出了智能远程控制技术,如一款海信智能空调,无论用户在哪里,只要通过手机或Pad就可以远程控制,空调可以根据当地的温度、湿度、空气清洁度状况,给用户推荐最佳的设置模式。西门子冰箱可以教你炒菜,顺便监控室内外环境。

事关民生的医疗电子

中国正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预测,2010年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就诊次数将由12.4亿人次增到33.5亿人次。

面对人们与日俱增的医疗需求,如何在现有资源配置下,尽量满足人们医疗需求,成为重要问题。医疗信息化建设,成为医疗改革的重要手段和支撑。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及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逐渐由幕后走到台前,越来越多医疗机构开始关注部署新一代信息技术。

可穿戴设备引爆新一轮芯片热战:博通英特尔加入

可穿戴设备囿于体积及重量限制,对芯片尺寸与功耗要求较移动装置更加严苛,因此微控制器(MCU)、微处理器(MPU)与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等元件开发商,纷纷推出更低功耗或高整合度的新一代解决方案,期能大啖穿戴式电子商机。

可穿戴设备将引爆新一轮的芯片热战。可穿戴设备受限于体积及重量限制,所需元件规格与一般移动装置不尽相同,为抢食此商机,可穿戴设备中的关键元件开发商,无不戮力针对可穿戴设备发布新一代低功耗或高整合的解决方案,再次翻新移动装置元件规格。

穿戴式商机夯蓝牙整合无线充电方案势起

博通嵌入式无线网路连结装置资深总监Brian Bedrosian表示,除了无线区域网路(Wi-Fi)技术外,导入蓝牙Smart技术的产品数量也正以惊人的速度成长,并迅速成为许多以电池供电的小型可穿戴设备的核心技术;而具备无线充电技术与低功耗特性的解决方案,不仅有助于原始设备制造商(OEM)为各种应用市场设计出更高效能的产品,亦能推动次世代可穿戴设备的发展,让可穿戴设备的性能得以发挥到淋漓尽致。

随着无线电力联盟(A4WP)于2013年12月中旬发布其产品识别标章--Rezence,不少芯片开发商亦已蠢蠢欲动,如Nordic于Rezence面世后旋即发表针对旗下蓝牙低功耗SoC--nRF51系列所开发的A4WP无线充电软体开发套件(SDK),强化其蓝牙低功耗产品战力。

着眼于多种穿戴式元件规格大翻新,为助力开发商加速可穿戴设备产品设计及上市时程,参考设计平台(Reference Design Platform)亦正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继德州仪器、瑞芯微、新唐科技等处理器厂商竞相发布相关解决方案后,飞思卡尔、英特尔(Intel)针对可穿戴设备所开发之参考设计平台亦陆续亮相,让市面上的穿戴式参考平台更为五花八门,开发商设计产品时也能更加快、狠、准。

处理器厂强推参考设计穿戴式产品开发快狠准

根据不同的产品形式及开发社群,这些参考设计平台提供的元件整合程度及设计弹性也不尽相同。以近来对于可穿戴设备市场攻势频频的英特尔为例,该公司即于CES中秀出一系列可穿戴设备原型参考设计,其中包括提供生物量测与健身功能的智能型耳塞式耳机(Smart Earbuds),以及能随时与使用者互动并结合个人助理技术(Personal Assistant Technology)的智能型耳机(Smart Headset)。

英特尔执行长BrianKrzanich透露,除了为可穿戴设备开发参考设计外,英特尔还将提供一系列低成本的开发平台,旨在降低个人与小型公司的进入门槛,协助他们开发创新的联网穿戴式产品或其他微型化装置。

值得注意的是,英特尔亦针对可穿戴设备推出仅有一张SD记忆卡大小的超微型运算装置--Edison。据悉,Edison内含双核心Quark处理器、低功耗第二代双倍资料率记忆体(LPDDR2)、储存型快闪(NANDFlash)记忆体等元件,并支援Wi-Fi、蓝牙4.0、多种作业系统及可弹性扩充的I/O功能,此亦让开发商能更为迅速投入穿戴式产品的研发工作。

王川揭露小米做电视的真正用意

有人说,小米低价卖高配置电视是赔本赚吆喝,是为了圈住更多的米粉,但小米联合创始人、小米电视掌舵人王川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只是强调:“我们做电视不为赚钱,只为用户。”

有需求就做

在王川看来,小米电视的本质是一台电脑。“电视”是一个APP,“互联网内容”是一个APP,处在同一层级的还有游戏、音乐、地图、教育等APP。这是小米电视与其他电视最本质的区别——它不是一台电视,而是披着电视外衣的电脑。它与iPhone的产品逻辑相同:底层是高通的四核芯片,MIUITV版是调度中心,电视和互联网内容是一个APP。

谈到小米做电视的初衷,王川说:“我知道电视会被重新发明,我觉得我们一定有机会可以做好,而且会对行业有所贡献。”

王川希望小米电视像苹果iPhone一样,可以以其所安装的APP来区分不同的电视。同样的,你希望智能电视能干什么,取决于你在里面安装了什么APP。“未来电视上一定有很多我们想象不到的功能,正如iPhone拥有AppStore前,你也想不到iPhone上有这么匪夷所思的事情。”

“将来所有的‘屏’都会连在一起,多屏互动能做的事情很多,多屏互动也会越来越好用。”王川说表示,“今后很多聪明的开发者会进入电视,就像2008年的iPhone发布了AppStore一样,电视平台才刚刚开始。”王川说。

创新与挑战

不管是做手机还是做电视,小米都被业界看作是用互联网思维打破传统商业模式的典型互联网公司。王川也表示:“中国的工业应该走向下一个时代了,也就是要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去发展了,我觉得小米就是这种力量。”

与一些互联网企业高调声称将颠覆电视行业不同,小米似乎只是想做好自己的事,王川表示:“我们没想颠覆谁、取代谁,更没有说要把人家赶尽杀绝,我们也没想要发展多快,公司没有要求我们今年一定要卖多少台,也没有利润要求,只是希望我们把客户当成朋友。”

小米科技于智慧型行动终端取得令人激奋的胜利,进一步期望在第四屏电视市场复制硬体+软体+应用服务的成功经验,以利于尽早布局并抢占电视终端背后的广大应用服务商?机。

尽管中国电视机市场每年拥有4500万台的规模,但在既有电视机大厂如海信、创维、TCL、长虹等纷纷以低价抢夺市场,又有中国线上影视服务商如乐视、爱奇艺等纷纷推出电视机硬件的市场格局中,即使小米科技已累积了优异的软硬件研发实力,仍将面临严峻挑战。

石墨烯引领全球电子业升级浪潮

现代电子产品生产,会使用到各类电子器件,这些电子器件的制造又大都是以半导体硅为主要原材料。如今,随着硅器件生产所遵循的摩尔定律实现愈发困难,开发新型电子材料就是业界当务之急,而石墨烯材料正是在此种情况下,以其优异的电子性能进入业界视线之中。

现代电子产品制造中,大量应用到半导体硅,它在芯片等电子元器件制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消费技术需求的提高,为电子器件的制造及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半导体硅已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亟待开发新型材料。而石墨烯正式在此种环境下,进入科研人员视线中。石墨烯不仅是已知材料中最薄的一种,还非常牢固坚硬;作为单质,它在室温下传递电子的速度比已知导体都快。

中国规模化生产线投产产业园区相继成立

2013年12月20日,宁波年产300吨的石墨烯规模生产线正式落成投产;12月25日,南江集团与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合作的年产1000万片大面积单层石墨烯薄膜生产线也正式启动。此外,各地的石墨烯产业园区、产业联盟及创新基地也纷纷成立。

欧盟制定石墨烯科技路线图加大研究力度

欧盟未来新兴技术(FET)石墨烯旗舰计划发布了首份招标公告和科技路线图,介绍了拟资助的研究课题和支持课题,以及根据领域划分的工作任务,每项课题都涉及多项工作任务。

根据路线图,石墨烯旗舰计划将分两阶段进行:初始热身阶段(2013年10月1日至2016年3月31日,共资助5400万欧元)和稳定阶段(2016年4月开始,预计每年资助5000万欧元),将在化学传感器、生物传感器与生物界面、GRM与半导体器件的集成、面向射频应用的无源组件、硅光子学的集成、传感器等领域展开研发工作。

总而言之,随着全球石墨烯制备及应用性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它将逐步改变现有电子产业布局,一旦投入大规模应用,或许将对传感器等电子器件与大型自动化生产设备制造产生革命性影响。

从东莞整顿谈富士康管理:低端产业链标准化之痛

作者注:一篇发表不了的旧作,既是劳工社会学研究,也是商业模式研究。我在博士后期间到东莞走基层,采访业内资深人士,对其产业链和商业模式作了调研。

富士康青年职工跳楼事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释,我曾经从“稻作性格”与“电玩性格”的角度进行过解释,讲的是这一代没有农业劳动经历从小玩电玩的年轻人,抗压能力确实不能和他们的父辈相比。而前些日子我在到富士康参观之后,又发现了新的解释角度。

富士康在中国,甚至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产业奇迹。在制造业领域,它的商业模式能够成功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它能够同时成为诺基亚、爱立信、摩托罗拉、苹果这些彼此间竞争极为激烈的企业的代工厂。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因为移动通信领域的企业对商业机密的保护是非常看重的,一个企业的最新机型如果能够早一个月占领市场,对其竞争对手的杀伤将是致命的。业内几个巨头也是一直相互提防,相互刺探情报。而富士康居然能让几个死对头的产品在同一个工厂里生产出来,不得不承认其管理有独到之处。

而他们是怎么做到这一点呢?我在富士康调研之后发现富士康的管理模式有一个特点,就是对人的去社会化。郭台铭所进行的军事化管理,类似于毛泽东的“把支部建在连上”。这种管理模式,将每一个工人都变成一块砖,想往哪儿搬就往哪儿搬。在富士康工人自杀的同时期,广州本田曾经发生过罢工事件,在我看来这并不说明广州本田是一家坏企业,恰恰说明它更尊重人。那是因为在日式管理中,强调团队信任可以提高组织效率和战斗力,在二战中,日军就有把老乡编成连队的传统。广州本田企业里也是这样,因为日本管理者习惯于让同学同乡这些关系良好的人一起工作,这给他们提供了组织罢工的方便条件。反之,富士康则是有意识的年岁同乡,同学这样的人际纽带拆散,所以富士康员工绝不可能像广州本田那样组织罢工,只会有自杀这样极端式的个人反应。我在富士康清晰地感受到,每个工人都像是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因为倒班的原因,甚至住在一个宿舍的人,平时都很少见面。因为切断了人与人之间横向的联系,自然任何个人即使在富士康里工作,要做商业间谍也很难,因为很难掌握整个生产流程,也能难了解其他生产线上的人在做什么?这样诺基亚,苹果,摩托罗拉这些相互竞争的企业就不用怕把订单交给富士康的时候,发生对竞争对手泄密了。这成就了富士康的奇迹,但它的负面效果也是明显的。

在解释自杀现象的着作中,涂尔干的《自杀论》是其中的翘楚。曾经有人将自杀归结于宗教、文化等原因,然而涂尔干分析到,自杀真正的原因是人的社会化程度太低。在他看来,人生的意义是在与社会的联系中确立的,一旦某个人感觉被群体孤立,呈现原子化的状态,其自杀的可能性就会提高。许多人自杀都是因为无法在社会的坐标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感觉不到存在的意义,因此以结束生命的方式逃避这种痛苦。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富士康工人原子化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高自杀率。而在另一方面,这种特点也是富士康的商业模式之所以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富士康没有活跃的员工工会或是员工俱乐部这样的组织,所以工人之间缺乏横向联系,其社会关系呈现单质化的倾向,同宿舍的人甚至都相互不认识。这种特点使得富士康能够同时承接各大手机厂商的订单而不用担心走漏商业机密,这种要求是世界上其它地方的企业所不能够达到的。郭台铭曾经在越南、巴西、印度等地方尝试过同样的模式,但都无法成功,因为这些地方的劳动力虽然丰富,但却无法适应这种单一的工作环境。推而广之,这种管理模式不仅是富士康的独到之处,也是中国经济模式运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最新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