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快太阳能光伏资讯
太阳能光伏网

汉能风雨的背后: "看不懂"的李河君

能自己做“小老板”就不给别人做“大掌柜”

广东人似乎天生就对创业情有独钟,能自己做老板,就绝不给别人当伙计。身为广东河源人的李河君再一次印证了这一点。在李河君的记忆里,自己从7岁左右就有了“当老板的潜质”――他在做游戏时热衷于指挥其他小伙伴,而不是自己冲锋陷阵。

20世纪80年代中期,李河君还在北方交通大学(现北京交通大学)读大二时,就领着三十多个同学在学校的食堂门口卖了三天胶卷,赚了12元――然后大家一顿饭就将“利润”吃光了。正常人或许只会把这当成是大学里的一次普通实践活动,但多年后李河君坚持把那12元钱称为自己的“第一桶金”,即便是后来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他也执意用这件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来作为“您认为自己天生就是领导者吗”这种问题的回答:“是的,在北京交通大学读大二时,我组织了三十多个同学在学校食堂大门口卖胶卷。我根据同学们不同的性格特长,进行了团队分工,有负责采购胶卷的,有负责吆喝售卖的,还有负责管钱的。现在看来,那次活动虽然简单,但体现了团队管理的很多基本原则,比如共同的目标、成员的能力认知和职位匹配、流程的管理、利益的分享等。当时最深的感受就是挣钱不易。同时我也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力量。”

1988年,二十出头的李河君本科毕业,和其他同学一样,他也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但李河君的研究生导师只带了他一年就去世了,此时李河君面临人生第一个重要的抉择:是换导师继续读研究生还是退学找工作?果敢的李河君选择了更适合自己的第三条路:既不读书,也不找工作,而是自己创业!这个决定即便对今天的毕业生来说也略显冒险,但这在李河君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我没在国有企业干过一天,也没在政府部门干过一天,我没给别人打过一天工,整天就想着怎么自己干。所以我的履历特简单,如果有什么事,就汉能那点事。”

不想给别人打工的李河君“厚着脸”向机械工程系一位与自己相熟的教授借了5万元创业。李河君或许是天生的领袖,但他肯定不是天生的投资大师,这5万元被初出茅庐的他三个月就折腾光了。

5万元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虽然现在的李河君回忆往事时会笑称那个敢借钱给自己的教授“胆子比自己还大”,但当时的李河君可没有这么轻松:“背了5万元钱债务,怎么办?借老师的钱肯定是要挣钱还的!”刚创业就负债的遭遇没有浇灭李河君的创业激情,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河君混迹于中关村,“什么来钱做什么”。略有积累后,他又开始将目光转向铁路运输、矿产和房地产。

在李河君看来,在一家小客栈做老板,也比在一家五星级酒店做大堂经理更有诱惑力。因为自己当老板就意味着未来的无限可能――哪家五星级酒店的总裁不是从小客栈做起的?而替别人做掌柜的未来则能一眼望到底――即便你是迪拜帆船酒店的大堂经理,也逃不过一辈子仰仗别人鼻息的命运。

20世纪90年代初,李河君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手下16名员工多是自己的大学同学。负债创业的经历不仅没有打垮李河君,反而让他成长得更快更好。李河君很快还清了教授的借款,还把公司越做越大,到1994年,他的公司凭借电子元器件、铁路运输、房地产等几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项目积累了近8000万的资产,为他将来进军能源行业攒下了厚实的家底。

愚者投机,智者顺势:知大势才能成大事

李河君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客家人,他自小生活在河源市仙塘镇观塘村的一个祠堂老宅中。家中兄妹7人,李河君排行老四。虽然兄妹众多,但李河君和父亲关系最为亲密,他常说:“父亲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人。”

李河君笑言他的父亲是“中国最早的个体户”。早在1972年,李河君的父亲就开始做生意,手下最多曾有几十名员工。生意越做越大,风险也越来越高,那时一不小心就可能被扣上“投机倒把”的帽子,丢了财产不说,还有可能陷入牢狱之灾。但李河君的父亲十分坦然,李河君8岁时曾听父亲安慰母亲说:“路线迟早会改,一切都会向前。”李河君的母亲半是欣赏半是担忧地嗔怪他:“就算天塌下来,你也当棉被盖。”

悬崖冒险?你只是不知道我的安全路线

我们不妨看看李河君是怎样一步步走上世人眼中的“悬崖”的。

2006年,身为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的李河君被推举为工商联旗下新能源商会会长,起初李河君并没有把这个职位当回事,但这份差事让他在阴差阳错间迎来汉能在商业上的华丽转身。刚开始,习惯用“度电成本”来思考投资问题的李河君对光伏发电不屑一顾。当时光伏发电的成本大概在每度电3元左右,而那时水电的发电成本只有每度电8分钱,这之间的差距不言而喻。而且,据当时的专家预测,光伏发电成本从3元降到1元大约需要三十年,从1元降到5角则需要整整五十年!体验过“八年抗战”的李河君实在不愿再遭受一次漫长的拉锯战。

不过,光伏行业的高速发展让李河君迅速转变了思路。从2006年到2009年,光伏度电成本只用三年时间便降到了1元,比专家预测快了10倍!2008年,全球光伏的安装量更是增长了一倍以上。这种迅猛发展的势头让李河君看到了期待已久的“市场空白点”!

2009年,经过三年多的行业熏陶与深思熟虑后,李河君终于下定决心进军光伏领域。但他一上来,就让许多同行、专家大跌眼镜:汉能只做薄膜,不做晶硅。太阳能电池可分为晶硅电池、薄膜电池和新型电池三类,由于新型电池造价高昂且多用于航天领域,因此可忽略不计。所以,在民用太阳能电池市场上,晶硅和薄膜是最主流的两种选择。而这两者比较起来,晶硅又占了较大的优势。在2009年时,晶硅在整个光伏市场中占据九成多的份额,薄膜则由于对技术要求较高,以及光电转化率较低而受到冷落。

所以,李河君的选择引来不少争议,就连当初在建设金安桥水电站时坚定地站在他身边的汉能执行总裁王勇也表达了反对意见。僵持不下时,王勇还拉着几位高管向李河君进言:“要不您考虑下,我们两个都做,晶硅也做,薄膜也做?”但李河君认为晶硅与薄膜是替代关系,所以在战略上无法共存,因此他坚持“只做薄膜”!

李河君的坚持自然不是意气用事,他比任何人都清楚:“的确,汉能干晶硅特别有优势。我们电价便宜,而晶硅成本中40%靠电。当时大家的意见是,在水电站旁边建一个晶硅厂,把所有竞争对手都灭掉,可以赚快钱!”但他经过之前三年的调研分析,已经预见到晶硅发展的“冬天”:晶硅市场占有率高,但入行的门槛较低,所以竞争相对激烈;晶硅原材料价格不稳定,近年来几次出现过山车式起伏,所以管控风险较大;太阳能虽然是清洁能源,但硅产业是一个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所以存在国家政策上严加调控的可能。综上所述,只占不到一成市场,但发展潜力巨大、相对更环保的薄膜才是光伏产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就这样,李河君又一次执拗地把宝都押在了一个众人不看好的地方。而且,他再一次做出了看似超出自己能力的超大手笔规划:他宣称要用三年时间做到2GW的薄膜产能,做到全球第一。彼时,全球在薄膜领域最有所建树的是美国第一太阳能,其产能经过十年的发展也才刚刚达到1GW,而李河君一上来就要做2GW,这让不少同行直呼“疯了”!但更让他们看不懂的是,三年之后,“不切实际”的李河君做到的产能不是2GW,而是3GW!2012年11月29日,备受争议的汉能在北京高调宣布:其薄膜太阳能组件的产能已经达到3GW,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阳能企业,同时也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太阳能发电系统集成商。同时,汉能还宣布其掌握的7条薄膜技术路线中有4条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当然,这对李河君来说,还远不是结束。他在位于奥体公园的办公室墙上悬挂着摘录自古代智慧著作《素书》的巨幅书法:“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若时至而行,则能及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李河君追求的“绝代之功”是其宣称的“用清洁能源改变世界”。李河君的逻辑是:中国为什么就不能领先一把?为什么所有高新技术产业都要心甘情愿地让老外做第一?如此有潜力的一个行业,只要能全力去做,就一定会有极为光明的前景!所以,唯一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不呢?

最新相关

大型能源国企董事长辞职!

1月4日,陕西能源发布公告称,董事会近日收到赵军先生的书面辞职报告。赵军先生因已到法定退休年龄,辞去公司第二届董事会董事、董事长及董事会战略委员会主任委员职务。辞职后,赵军先生将不在公...

如何解决不上网光伏项目余电问题

光伏发电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形式,正逐步成为推动绿色能源革命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分布式光伏发电领域,"自发自用,余电不上网"模式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然而,对于这一模式中的余电问...

晶科能源竞争优势在哪里?

作为全球最大的光伏组件制造商,6年出货量全球第一,市占率约20%,截止到2024年底,累计出货超过300GW,产品销往190多个国家。在彭博新能源财经(BloombergNEF,简称BNEF)最新发布的《2024年光伏组件...

为什么高电价下TOPCon能发更多电?

在新电价市场机制下,光伏电站盈利逻辑将发生如何变化?对于组件产品的特性又提出什么新要求?国家发改委颁布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该文件提出,新...

对话天合光能张映斌: 强者不独行!

大暑的前一天,7月21日,600W+开放创新生态联盟成立一周年活动在北京举办。作为活动的"压轴"环节,天合光能发布了《670W至尊组件机械可靠性白皮书》,涵盖"一标五严"六项测试结果,即一项标准静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