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快太阳能光伏资讯
太阳能光伏网

光伏龙头企业新机遇: 储能势头难挡 BIPV风口已至

今年全国两会的一大焦点莫过于“碳达峰、碳中和”。

“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到,构建现代能源体系;而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要“大力发展新能源”。作为十四五乃至中长期国家能源发展的关键词,新能源产业成为不少机构眼中“碳中和”理念下的优先投资主线。这也使得,今年两会期间,来自光伏行业企业家代表的“两会声音”颇受外界关注。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包括隆基股份(85.000, 1.00, 1.19%)、通威股份(33.080, 0.68, 2.10%)、阳光电源(69.080, 0.96, 1.41%)、正泰电器(34.350, 1.25, 3.78%)、晶科能源等光伏头部企业代表们,围绕着可再生能源消纳、碳排放、储能、绿色建筑等方面提交了相关议案和提案。

事实上,光伏龙头企业的两会建言,折射了产业链发展的当下短板和未来机遇。这其中,储能和绿色建筑减碳,成为多家企业代表的重点话题。“‘3060碳目标’为我国社会经济低碳化、绿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当前的清洁能源市场化之路仍然面临不小挑战,各产业期待更多政策支撑,也需要充分依据我国能源资源的禀赋特点,将着力点放在增加清洁能源供应、优化能源布局与促进清洁能源的消费上。”全国政协常委、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他围绕着光伏新能源产业发展、全面推进能效管理、储能市场化等提出了一系列基于产业发展实际的提案,以期加快培育行业新动能,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储能价格机制需捋顺

尽管新能源发电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路径,但由于其发电具有间歇性的特点,导致在能源结构中,大部分新能源发电被视作传统发电方式的补充。与此同时,现有发电系统如何满足新能源发电大规模接入、消纳,诸多问题正成为阻碍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绊脚石”。针对新能源发电出现的波动性、消纳困境以及弃风弃光等问题,储能的发展呼之欲出。

事实上,对于国内新能源产业界而言,储能并不是新词。

早在十年前,“储能”一词,便出现在《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中。2017年10月,我国大规模储能技术及应用发展的首个指导性政策《关于促进储能产业与技术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此后,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密集出台相关电价、项目、发展规划等政策。政策鼓励之下,我国储能市场呈现提速发展趋势。截至2020年底,我国储能装机规模达3500万千瓦。

然而,虽然目前国内储能系应用和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受政策、技术、成本、电价、安全性以及商业化模式等影响,我国储能的大规模应用和产业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南存辉认为,这些问题具体体现在:第一,储能应用规模亟待扩大,随着新能源跨越式发展、跨区跨省电力交易逐年增多,亟需加快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加大布局电化学储能;第二,产业发展瓶颈亟待突破,储能产业规模较小,产业配套能力不强,尚未形成完整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格局;第三,市场化机制亟待完善,缺乏有效的价格疏导机制和辅助服务政策。

记者发现,在近些年的两会中,有关储能的议案、提案频出,而今年更为密集。

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电网公司总经理曹志安提交了关于推动储能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提案,建议统筹做好储能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建立储能产业发展成本疏导和投资回报机制,加大储能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全国人大代表、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建议,大力发展智慧型储能电站,推动储能应用和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一矿机电工区技术员姚武江建议,要明确储能在发电、电网、用户等各个受益主体间的价值所在,引导市场建立不同应用场景的储能应用体系,加大对储能产业发展的补贴扶持力度。

光伏行业的企业代表们则将焦点对准储能发展模式的优化。

当前,国内储能项目的安装、运行等各项成本较高,商业模式并不成熟。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表示,储能作为支撑能源转型的关键技术之一,在未来政策制定方面,应当充分考虑其能在推动可再生能源消纳以及提升电网稳定性等方面的正外部性,设计合理的储能价格补偿机制和市场准入机制,持续优化储能发展模式。

刘汉元口中的“价格机制”正是目前影响储能发展的最根本问题。一位业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新能源配置储能后,从不可控电源成为可控、可调度的电源,在价格上应该有所区分,有必要捋顺价格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晶科能源CEO陈康平对此建议,统筹建立合理的储能价格机制。在他看来,电网侧和用户侧均从储能配置中受益,应由国家统筹建立“谁受益,谁付费”的市场化机制,使新能源配储的多重价值在价格上充分体现。

南存辉也指出,应在国家层面建立储能成本疏导补偿机制和容量电费机制,运用价格引导储能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

BIPV成“碳中和”细分赛道

经过多年的市场沉淀,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发展模式及技术路径逐渐成熟。今年两会期间,与BIPV相关的议案、提案时隔多年后再次出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有关BIPV的两会建言并非首次。2012年两会期间,时任全国政协委员、汉能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便提交了一份关于《大规模推动新能源建筑一体化产业变投资为消费》的提案,认为BIPV产业将是新的经济增长点。

国内BIPV市场试水者众多,除了汉能之外,晶科能源、中信博(139.160, 6.56, 4.95%)新能源、隆基股份等光伏企业先后入局。而近期隆基股份溢价收购A股建筑公司森特股份(14.000, 1.27, 9.98%)股权一事,更是使得BIPV概念股,成为资金热炒的对象。

3月10日,森特股份股价收获四连板,创下近一年半以来的新高。

“建筑是碳排放‘大户’,我国建筑碳排放量占总碳排放量的1/3以上。同时,我国每年新增建筑面积约20亿平方米,建筑领域节能减碳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之一。”陈康平表示,BIPV通过将光伏发电与建筑建材结合,可以推动建筑从耗能型、节能型向产能型转变,成为打造绿色建筑的最佳解决方案。

南存辉也认为,各地应鼓励建设一批“零碳建筑、零碳社区、零碳工厂、零碳园区”试点工程,通过强化建筑节能法规标准引领、推广“全程能效”模式、强化建筑节能执行监管和培育近零能耗关键产品和技术等措施大力推广近零能耗建筑。

实际上,光伏巨头争相涌入的BIPV市场,近些年来也得到政策的关注和支持。2020年7月份,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印发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的通知》,目标到2022年,当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70%。据测算,全国现有及新增光伏建筑一体化潜在的市场装机容量,到2020年约10亿千瓦。此外,据媒体统计,截至目前,已经有超过20个省市发布了BIPV相关政策。这其中,北京、上海、重庆、浙江、江苏等13地明确建设BIPV绿色建筑有补贴。

但目前国内BIPV市场的发展还面临诸多难题。例如,现行补贴政策不利于大规模推广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产品,BIPV标准化工作尚需进一步完善等。

为了推动光伏建筑一体化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陈康平建议:第一,加快编制标准体系,覆盖设计、建设、验收全流程;第二,搭建产业对接平台,促进光伏和建筑深度融合;第三,适时启动光伏建筑一体化推广计划。

而在本次两会公开的全国工商联团体提案中,隆基股份也报送了一份《关于落实“3060目标”推动光伏建筑一体化发展的提案》。该提案建议,从建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给予差异化电价补贴、进一步完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鼓励各省市开展BIPV试点城市建设等四个方面,建议鼓励国内BIPV市场的发展。

最新相关

国轩高科在江西成立新能源公司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江西国轩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黄忠喜,注册资本1000万人民币,经营范围含新兴能源技术研发、太阳能(000591)发电技术服务、新能源原动设备销售、储能技术服务...

阿特斯2亿元成立电子材料新公司

企查查APP显示,近日,淮安阿特斯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陈必华,注册资本2亿元,经营范围包含: 电子专用材料制造;电子专用材料销售等。企查查股权穿透显示,该公司由阿特斯间接全资持...

四川乐山市晶硅光伏产业发展局挂牌

四川乐山市晶硅光伏产业发展局挂牌

3月28日上午,乐山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举行加挂乐山市晶硅光伏产业发展局牌子挂牌仪式。在乐山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加挂乐山市晶硅光伏产业发展局牌子是全面推进我市晶硅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