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快太阳能光伏资讯
太阳能光伏网

为什么说"碳中和"是我们的国运之战!

我国这几年承诺要在2030年“碳达峰”,也就是那一年碳排放达到峰值;在2060年达到“碳中和”,也就是中国这边工业和居民排出去的碳,都要自己吸收掉,所以叫“碳中和”。为了做到这一点,就要搞清洁能源、绿色工业,这些可以降低碳排放。再多种树,把二氧化碳吸收掉。

1

为啥要搞“碳中和”

“碳中和”如果20年前严格执行,比如超过规定碳排放就加税,那就是要绞死我国。道理不复杂,在那时候,“碳排放权”就是发展权,我国搞的那些重工业,还有代加工,无一不是高碳排放产业。大家看下图也能看出来,我国碳排放迅速上升那十几年,正好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那些年:

如果那个时候就开始搞“碳堡垒”,比如某个产品耗碳超标,就得追加关税,本来制造业利润就薄,如果再加税,就很难快速积累原始资本了。我国工业水平可能被锁死在一个低档位上,很难翻身。

现在这种可能也不是没有。可以目测的将来,“碳税”基本不可避免。碳排放大户如果不尽快整改,很快赚的钱还不够交“碳税”。而碳排放小的那些企业通过出售指标,也能赚得盆满钵满。比如特斯拉,出售碳积分赚了15.8亿美元,问题是这货去年的利润也才7亿多。

大家也可以想想,特斯拉的15.8亿是赚了谁的钱?显然是买特斯拉碳积分的那些公司。他们碳排放太高,所以要出去买积分,这就相当于是“碳税”。对于那些碳排放大户,这玩意可是个催命鬼,不出意外,这根绞索可能会绞死越南和印度的制造业。

2

新能源之战

以前大家理解的“能源”,都是从地底下挖出来的,比如石油煤炭等等。但是等到我国工业能力空前上升后,我国的很多企业开始给国外生产光伏板,一个新的思路浮出水面——能源不一定要挖,还可以造,问题是制造业不就是我国的强项吗?

不过刚开始的光伏板中国这边只负责组装,没啥技术含量,原材料和技术都是国外的,最后又只能卖到国外,所以也叫“两头在外”。多说一句,早期搞光伏最积极的是德国那几个国家,他们也在补贴搞。

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我国就开始集中火力搞光伏和电动车。这俩正好处在上游能源和下游应用端。而处于运输环节的“特高压”,也在2006年开始上马。

他们仨结合起来,就是一个产业的闭环:光伏负责生产能源,特高压负责运输,电动车负责消费。

这条道路现在看起来似乎一目了然,其实在过去十几年里,光伏产业受到了无数的批评。一方面早期光伏企业骗补的多,另一方面制造成本居高不下,当时大家看不出来这玩意到底有啥用。不过好在政府比大部分人清醒,利用了产业政策和市场经济两条腿走路。

搞市场经济不在于难不难,而在于它本身是一本账,只要一件事长期看能盈利,自然有人会投钱去研发,研发出来的技术再怎么复杂,只要有利润,那就会被持续改进下去,迟早变得又便宜又广泛。如果说市场经济有啥伟力,这就是。

另外大家要有一种叫“奇点思维”。这又是个啥东西呢?市场发展技术有点像你学习一门新技术,一开始很痛苦,像在充满迷雾的山里前行,过了某个点,突然就明白了。在工业领域,也有这个逻辑,像下边这样的,过了某个点突然就爆发了:

而光伏,现在已经完全做到市场化了,现在基本不用政府补贴就能运转起来(今年总补贴才5亿,要知道,四年前是500亿,前期累计投资了6000亿)。市场上的光伏企业能自己养活自己,并且每年装机量都在暴涨,光伏和电动车都已经过了“奇点”。这也是为啥大家也看到了,这两年资本市场这两样的股票越来越猛。

而且我国还有个明显优势,就是一直以来的说“市场足够大”。市场大,才能回收投资,才有继续研发下去的经费,容错和实验空间足够大。

氢能源也是碳中和的一部分,比如今后我国也要绕过日本专利大规模搞氢能源卡车。因为重卡要长距离行驶,如果以电池驱动,几十吨的卡车可能要装一个十几吨的电池,用氢能源就划轻的多。并且既然到处修加氢站比较困难,如果只给重卡用,那就修在高速路口,少量加氢站就能满足全部需求,这方面我们国家也在积极探索。

根据《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氢能将成为中国未来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计到2050年氢能在中国能源体系中的占比约为10%,氢气需求量接近6000万吨,年经济产值超过10万亿元,这也是个超大市场,大家可以关注下。

此外中国如果打着“碳中和”的名义,光明正大地搞替代能源,到时候我国西北广阔而且荒凉的地带,就会成为源源不断的“超级大油田”,到时候我们进口少量石油就可以了(我国自己一年也能自产两亿吨石油),毕竟塑料之类的化工材料还需要石油。

到时候输送能源的,也不是传统的油轮和石油管道,而是特高压输电网络,反而更便宜一些。西部承接大量的工程项目,到时候也能创造大量就业。比如政府工作报告里说,要把新疆建设成国家“三基地一通道”,也就是大型油气储备基地、大型煤炭煤电基地,大型风电基地。今后西部就是中国乃至亚洲的能源中心。

此外还有更有意思的业务,比如央视播过一个新闻,戈壁滩被光伏板挡上后,太阳照射减少,土里水分流失也减少,后来竟然长草了。再后来不想拔草,在光伏板下放羊,叫“光伏羊”,下图是人民网的图片。

此外如果石油不再像现在这样是人类工业的血液,那“石油美元”体系很快就站不住脚了,如果中国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发电国,那我们可以也搞个“电力-人民币体系”。

3

研发时代

引用一段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数据,现在风电和光伏发电占到整个社会的11%左右,国家计划准备2030年把这一比例提高到25%,其实按照今年的发展速度,想想就觉得保守了,至于电动车,更是不可限量,保守估计35%的渗透率。续航能力几年内就会突破一千多公里。

而且大家知道,电动车其实是个被软件定义的产品,今后越来越像手机,比如高速公路上自动驾驶可能很快就会被解决,到时候就得提供点其他好玩的,新的需求就出来了,到最后,这些需求会压过车的原本需求,就好像现在咱们的手机装了微信等一堆app,最初的打电话功能就不咋用了一样。所以说天地广阔,大有作为,到时候可以养活几百万研发人员,可能跟互联网似的,间接带动上千万的工作岗位。

国家层面做的事已经很多了,最后关键还是企业和个人。高耗能产业就不说了,都在抓紧做技术迭代,毕竟今后降碳就是省钱。有意思的是,互联网公司看起来跟碳中和这事没啥关系,其实也早早地开始布局了。马化腾今年两会的时候还提了碳中和提案,建议优化科技企业数据中心布局(这玩意也是碳排放大户,而且今后规模越来越大),加快绿色技术研发,未来估计会有更大的动作。

此外新技术的引入也可以降低全社会的成本。咱们现在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了,出门坐地铁公交车,骑个共享单车都算是低碳出行。线上生态也比较绿色友好,扫码点餐和线上缴费这种就不说了,未来身边必须用到纸的场景会越来越少,低碳会是未来几代人的主流生活方式。

4

尾声

长期看来,碳中和这事不出意外是接下来十年最重要的几件事之一,甚至没有之一。因为能源这事本身就是天大的事,应该跟十年前的互联网没啥差别。伴随着这事推进,必然会在现有基础上再诞生一堆伟大的公司,而且这条路中国是排头兵,所以要主动承担起研发的重担,自然也会吸收大量的从业者。

此外国家后续肯定要出台相关落实到个人的政策,奖励那些在“碳排放”方面做的好的人和组织。浙江那边已经在搞“碳账户”,平时按照行为习惯给账户充值,最后落实到相关政策扶持上,比如最近有些地区特价新房摇号,就要看社保年限,交社保时间越长越有利,按照国家现在搞碳中和的积极性,“碳账户”可能也会纳入评估体系。

总之,碳中和这事在接下来一些年会深刻影响到无数人的生活,直接或间接。事实上就在这几年已经催生出来上下游几百个大型公司和几十个上市公司,几百万人参与其中。问题是这才是刚开始,接下来的几十年,新能源和新科技会催生出更多的新技术和新思想,这些都将一点点地重塑我们的生活。

最新相关

HJT/叠层一周最新动态4.20-5.2

1、异质结新篇 76"领"世先 | 高效异质结760W+俱乐部第十一次圆桌会议圆满落幕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4月18日,中国光伏太阳能高效异质结760W+俱乐部第十一次圆桌会议在四川省成都市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