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快太阳能光伏资讯
太阳能光伏网

赴港IPO,宁德时代的AB面

在科技与商业史上,比尔*盖茨那句“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的警示,早已成为企业危机意识的经典注脚。

正是这种刻入企业基因的危机感,推动微软从PC时代的垄断性全球霸主蜕变为云计算时代的领军者。危机感是这个商业帝国不断保持创新,没有因为时代和技术更迭而衰落的底层原因。

在地球的另一端,中国新能源科技巨头宁德时代也在上演着同样的危机哲学。

2017年,当这家中国新能源电池制造商的全球市占率首次超越松下、比亚迪登顶第一时,董事长曾毓群却向全体员工发出《台风来了,猪真的会飞吗?》的警报。

“当我们躺在政策的温床上睡大觉的时候,竞争对手正在面临生死关头玩命的干,一进一退期间的差距可想而知。”

这种危机意识是宁德时代连续8年稳居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榜首的根本原因。危机意识催促着宁德时代不断地创新,即便坐稳龙头地位,这家公司也不断地在产品研发和制造技术上大笔投入,创新产品、改造产线、提升良率、扩大规模。

在电池行业,宁德时代已经有些难逢敌手的意味。其A面显然是一家新能源电池生产商,并且已经做到了极致。

因此,这家公司开始谋求更广阔的市场,恰如微软从软件商向云服务商的蜕变,宁德时代也在重新定义自身角色。

5月20日,宁德时代正式登录港股,则是其跳出电池制造商身份,展示B面的开始。

创新,成就宁德时代

全球每三辆车,就有一辆车搭载了宁德时代的电池。从2017年成为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第一以来,宁德时代牢牢地占据着全球市场接近四成的份额。无论第二名几次易主,宁德时代的龙头地位一直稳固。

能做到这样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宁德时代始终在做一件事:创新。毓群在多个场合强调,“创新是宁德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招股书显示,自2015年到2024年的十年间,宁德时代累计研发投入达到了718亿元人民币。尤其是2023年与2024年,宁德时代两年共投入了接近370亿元,比这次港股上市的募资金额还要高。

作为全球动力电池的龙头,宁德时代带头做了诸多前沿探索。不管是带头改造工艺,提高电芯良率,还是与设备企业共创,解决制造问题,都只有宁德时代有资金实力、技术实力、以及规模实力来解决问题。

在宁德时代的招股书中也写到,公司有全球最大的676GWh电池产能,有全球仅有的三座锂电行业灯塔工厂,还拥有DPPB级别的电芯单体失效率(十亿分之一)。

当宁德时代带头创新完毕,这些生产工艺也逐渐从产业链流传到各个电池公司。可以说,宁德时代摸着石头过河,而其他电池公司,摸着宁德时代过河。

当然,作为产业链龙头,宁德时代的创新能力也也从制造工艺,延伸到电池的材料体系,并延伸到电池产品上。

麒麟电池和神行电池是最好的例子,前者对电池结构的创新,让超快充,超长续航等多种电池性能的构想都可以转换成量产产品,而后者则是让磷酸铁锂材料突破固有的认知,做到4C、6C乃至12C的高倍率。

近期发布的骁遥双核电池和钠离子电池,则是宁德时代对电池结构和电池材料进一步创新的体现。

双核电池让电池包产品真正做到了定制化、个性化,而且还能保证电芯制造的标准化、规模化;钠新电池的技术突破,更是让中国新能源产业可以不受锂资源的限制,也让新能源车,不再受低温环境的限制,向更广大的地区渗透。

创新都是要承担风险的,押宝肯定不能全都成功。但宁德时代最让人惊讶的是,其成立至今对每一次技术方向的选择,都与用户需求和行业走向一致。

从早期押注三元路线,到近年来开发神行电池,大批转向磷酸铁锂,都是宁德时代在市场风向转变之前,就做出前瞻性的预判和布局。

市场中还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例子:2019年车企为了解决电动汽车的里程焦虑,分化成为两种技术路线,一种想要提高能量密度,打造超长续航电池,充一次电解决里程问题,另一种则选择通过提升倍率性能,打造超快充电池,实现油电补能同速。

宁德时代调研之后选择了重点对超快充电池进行研发。如今,超充的普及也证明了这家龙头公司战略眼光之精准。

2011年成立至今,宁德时代让福建一座默默无名的小城,变成了全球新能源之都。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宁德这个城市坐落在何处,但都知道宁德时代这家公司。

也就是说,这14年宁德时代依靠动力电池业务,让“宁德”两个字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开来。而下一个14年,宁德时代,要在“时代”两个字上发力。

宁德时代的创新也从电池产品转向商业模式,这样的创新已经不只是对产品技术路线的押注,而是对一个新兴产业的投资。

创新,推动着宁德时代从A面走向B面,也就是从新能源电池市场,走向零碳市场。

“零碳”并不是不排放二氧化碳,而是通过计算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设计方案抵减“碳足迹”、减少碳排放,达到“零碳”-即碳的零排放。

中国制造业任何一个企业想要走向海外,零碳就是关键,不管是欧洲还是美国,对碳排放要求之高,要超出国内许多。宁德时代已经做出了不少探索,比如在德国,宁德时代花了数年时间,投入了上百亿,建成了图林根工厂,为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出海趟出了一条路。

下一步,宁德时代的战略目光也会向零碳聚焦,正如曾毓群在港股IPO演讲中提到,宁德时代不只是一家电池零部件制造商,也是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者,更致力于成为一家零碳科技公司。

借助全球市场和零碳业务,宁德时代能做的也远远不止是新能源电池。

零碳,再造宁德时代

“转型升级”是中国制造业目前谈论最多的词条,不管是家电、手机、汽车、乃至服装、食品等行业,都在想方设法让“转型升级”的速度更快一些。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是“转型升级”的三个关键点。其中,又属绿色化最为难做。因为这涉及的不仅仅是一家工厂的改造升级,而是以商品为核心,全产业链条的重塑和革新。

绿色化难,但必须去做。宁德时代的零碳业务,就是围绕绿色化展开。

宁德时代从自身做起,2023年这家电池龙头就公布了零碳目标:2025年核心运营碳中和、2035年全价值链碳中和。这也意味着,到2035年,宁德时代生产的电池将全部为零碳电池,从矿产资源到电池实现全价值链碳中和。

在完成电池业务零碳目标的同时,宁德时代的零碳工作也随之延伸到更多的领域,宁德时代希冀于构建一个覆盖能源生产、存储、消费全链条的零碳生态系统。以电池技术为核心,向储能、换电、能源管理等领域延伸,再通过零碳产业园、零碳交通网络等载体,整合碎片化需求,构建起多个零碳场景。

比如宁德时代近期与方大集团、南京钢铁集团的合作,这些合作都是深入制造业最上游,在材料制备、到汽车零部件,再到面向C端的产品,覆盖全产业链条的合作。

还有一个更显著的例子——茅台。

今年4月18日,茅台与宁德时代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推进零碳工厂、绿色物流的发展。简单来说,宁德时代要帮助茅台,把生产白酒的工厂,也打造成零碳工厂。

为什么茅台要做零碳工厂?这要从国家战略层面说起。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的目标。而白酒行业作为高能耗、高碳排放的典型传统产业,转型压力的压力非常大。仅靠自身,转型任务很难一蹴而就,寻找合作伙伴成为了最优解。

而宁德时代作为全球电池龙头,早就在减碳上做了非常多的努力。比如茅台十分看重的MSCI ESG评级,宁德时代已经达到了AA级。

再看一组数据,截至2024年底,宁德时代核心运营零碳电力比例提升至74.51%,已拥有9座“零碳工厂”,单位产品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下降20.97%。并且,曾毓群也明确表示,要在今年“将所有的电池工厂建设成零碳工厂”。

这无疑给了茅台可参考借鉴的样本,也给了中国新能源行业以外的,更广阔的制造业,一个非常值得参考的样本。

连茅台这样的消费龙头都需要做零碳转型,中国制造业,每一个细分行业,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下做出改变。这是中国制造业在高速发展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走出中国,走向全球的必经之路。

宁德时代的零碳业务也很直接,即对外输出技术经验,推动钢铁、水泥、化工等传统产业新能源化,同时探索一体化零碳解决方案。

曾毓群还表示:“我们也在探索一体化零碳解决方案,与多方合作打造零碳岛,共建零碳产业园,打造全域零碳示范城市。”

这些探索并不是宁德时代单方面付出,而是合作方有迫切需求。零碳已经不止于一个行业趋势,更是一项新的基建任务。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有至少21个省市已经将零碳工厂写入本省市的相关碳达峰实施方案,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湖南等等。

零碳的需求也不仅限于国内,当前,全球已有195个国家和地区公布了碳减排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各国都在加快能源结构转型。国际能源署预测,2030年起,为实现“净零排放”,全球投资每年将达4.5万亿美元。

但各行各业、各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差异化的需求如何最终达成统一的零碳目标,则需要有人去不断摸索。

在上世纪中国制造业方兴未艾之时,还能借鉴欧美日韩的成熟样本。如今,零碳之路在全球市场范围内都是从零到一,宁德时代走在最前方,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

这是一个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非常艰难的过程,也是宁德时代重塑自我,在B面的零碳市场“再造宁王”的过程。

从微软到宁德时代,商业史上的伟大企业都在验证同一条生存法则:真正的护城河不在当下的市场份额,而在于将危机感转化为持续进化的能力。

如果说2018年在A股上市时,宁德时代需要募集更多的资金,来投入研发,扩大产能,保证自己的全球电池龙头地位。那么2025年在港股上市,则是宁德时代再造自我,成为一家全球性的零碳科技公司的开始。

宁德时代本次港股上市,发行价格为263港元/股,募集资金净额约353亿港元(约合人民币325亿元),是今年全球最大的上市募资。然而,这个数字与其手握的2800多亿现金及等价物相比,显然不值一提。

但股东结构却更重要,中东、欧洲以及部分东南亚地区的主权基金以及跨国车企占据了三分之二的份额,这一资本布局犹如“全球市场地图”,为其海外业务的拓展埋下关键伏笔。

拓展海外市场,宁德时代不只要自己走出去,更要带领中国制造业走出去。宁德时代已经用8年时间证明了其不是在政策温床上躺赢,而是拥有绝对的技术与制造实力。

下一个阶段,宁德时代的着眼点已经不在于动力电池或是储能电池的市场份额,而是零碳市场的全新商业模式。

宁德时代的故事也正式开启了一个新的篇章,它不再是造电池的“宁德”,而是带领制造业,走向零碳的“时代”。

最新相关

27.5GW,印度光伏企业加速扩产

近期,印度光伏产业再传重磅消息。印度太阳能制造商Premier Energies与中美硅制品公司(SAS)成立合资公司,将在印度生产用于太阳能电池的高品质硅片,初期规划2GW产能,未来,该公司还将配合印度政...

内蒙古电力集团与包铝集团座谈交流

内蒙古电力集团与包铝集团座谈交流

5月20日,内蒙古电力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海峰与到访的包铝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李志强一行举行座谈。双方就加强合作、推动产业协同发展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共商合作发展新路径。张海峰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