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阳院牵头组织编制的《Design evaluation of cable-supported photovoltaic mounting structures》(IEC TS 63619)国际标准编制启动会在贵阳举行,国际电工委员会太阳光伏能源系统技术委员会IEC/TC82副主席刘正新、系统平衡部件-支撑结构工作组(WG9)组长王士涛等专家,及光伏行业研究机构、组件厂家、业主、检测认证机构等相关单位代表参会。
会上,贵阳院汇报了该项国际标准的立项过程与工作进展,与会专家围绕标准工作稿和标准化重点研究方向展开深入研讨。
王士涛指出,国际标准是我国技术走出国门的重要桥梁,标准编制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牵头制定全球技术标准,代表我国柔性光伏支架技术在全球的领先水平。从标准框架到具体条款,从测试方法到技术指标,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认真严格做好把关、反复论证。
会议要求,贵阳院作为牵头单位要组织协调好各参编单位一道完成各项专题研究与测试试验,为全球光伏支架行业发展贡献高质量标准规范。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绿色发展的赛道上,柔性光伏支架技术作为极具创新性与前瞻性的领域,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此项IEC标准是贵阳院首次牵头编制的国际标准,贵阳院在该技术领域深耕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卓越的科研成果。
“市场之壤”萌“科创之芽”
柔性光伏支架具备组件排布紧密、土地利用率高、结构轻盈、跨距大、基础数量少、净空高等优势,适用于山地、渔光、农光等“光伏+”应用场景,符合高质量发展的土地集约化开发要求与环境友好型建造需求,应用前景广阔。
▲撒永山柔性光伏支架项目
▲禄丰柔性光伏支架项目
贵阳院紧跟国家能源发展政策导向,抢抓市场机遇,在柔性光伏支架领域积极布局,组织技术人员开展科研攻关,承担了中国电建集团课题《大跨度装配式柔性支架光伏产业与生态治理融合发展研究》、贵阳市课题《基于大跨柔性支架光伏电站的石漠化治理技术研究》等多项柔性光伏支架相关科研课题,相继开展了光伏场址风速与组件阵列风压分布特性研究、大跨度柔性光伏支架结构风振失稳机理研究、大跨度柔性光伏支架抗风设计方法与装配施工技术研发、基于柔性支架光伏电站本身的生态环境修复技术与环境友好型绿色建造技术研发、柔性光伏支架标准化设计生产与产品化推广运营等理论研究、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探索工作,研发的柔性光伏支架关键技术解决了宽大深水鱼塘与陡坡沟谷山地等复杂地形光伏电站建设难题。
▲光伏场址风速与组件阵列风压分布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超大跨柔性光伏支架结构风振机理数值模拟与气动弹性模型风洞试验研究
“创新之花”结“发展之果”
贵阳院柔性支架团队依托青年突击队、创新创效工作室,聚焦关键技术科技攻关,加快发展光伏领域新质生产力,服务项目生产完成技术成果转换。截至目前,柔性光伏支架相关技术成果已申请发明专利16项(授权6项,在审10项),立项技术标准3项,获得各类奖励6项。其中,“超大跨度柔性光伏支架关键技术与应用”经中国电建集团组织专家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23年10月,贵阳院自主研发设计建造的百米级跨度柔性光伏支架在广东恩平光伏电站投产运行,该项目首次将柔性支架单跨跨度提高到100m全球最大跨度。
▲恩平100m跨度柔性光伏支架示范项目
2024年11月,贵阳院总承包的全国单体最大集中式柔性支架山地光伏项目——贵州关岭岗乌新铺项目顺利并网投运,项目应用贵阳院山地柔性支架绿色建造技术,减小了施工对土壤的扰动,应用基于柔性支架光伏电站本身的生态环境修复技术,在石漠化地区打造“光伏+生态”的示范工程,获得贵州省广播电视台等关注和报道。
2025年2月,贵阳院牵头组织申报的国家标准《柔性光伏支架设计要求》获得立项。
“科技之树”成“产业之林”
为促进柔性光伏支架科技成果转化,贵阳院柔性支架团队注册了柔性光伏支架“旭日长缨”品牌商标,开启了柔性光伏支架品牌化推广、运营的发展新路径。
▲商标样式
目前,贵阳院柔性支架团队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做支撑,积极推动市场经营与生产履约,先后承担了贵州关岭县卓阳岗乌新铺光伏电站、大唐华阴罗敷70MW农光互补项目等EPC总承包项目和大唐蒲城桥陵农光互补发电项目,南昌污水处理厂、山东诸城中机恒辉二期农光、安顺革寨泵站分布式光伏等多场景柔性光伏支架产品供货和技术服务项目,实现了陡坡山地,深水宽大鱼塘,工业建筑等多场景与农光、林光、渔光等多形式“光伏+”复合应用。
柔性光伏支架多场景项目应用
▲山地项目代表(贵州关岭岗乌新铺项目)
▲平地农光光伏项目代表(山东诸城恒辉项目)
▲鱼塘渔光项目代表(广东恩平项目)
▲分布式污水处理厂代表(南昌污水处理厂项目)
风劲帆满图新志,砥砺奋进正当时。未来,贵阳院柔性支架团队将继续贯彻土地集约开发的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光伏与各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光伏领域新质生产力,为推动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