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交流培训会在曲靖市沾益区圆满落下帷幕。此次盛会吸引了全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省级指导专家组专家、各州市及项目重点县相关负责人与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寻农业绿色转型的新路径。

培训活动采用“实地观摩+技术培训+座谈交流”的创新形式,让参会者全方位感受沾益区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双轨利用的独特魅力。
活动首日上午,参会人员深入沾益区白水镇、盘江镇的秸秆综合利用现场。在曲靖康庄肥业有限公司的发酵车间,机器轰鸣,自动化生产线高效运转。企业负责人陈保荪介绍,粉碎的秸秆经接种自研菌剂,30天左右的好氧发酵就能变成有机质含量超40%的优质有机肥。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该公司2024年回收处理农作物秸秆10960余吨,生产有机肥4万余吨,产值达2000万元,产品远销老挝、缅甸等周边国家,还带动周边农户增收约190余万元。

在盘江镇中村村委会陶家营的玉米地旁,大型机械有序进行秸秆捡拾、粉碎、打包作业。曲靖市沾益区茂源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桂鹏瑞介绍,合作社购入的三台青贮设备,使每天处理秸秆的效率比传统人工提升了50倍。2024年收集处理青贮玉米6700余吨,养殖规模从600头扩大至900头,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超200万元,形成了“种植+回收+养殖”的循环产业链。
下午的技术培训与座谈交流环节,省级专家、市县代表与企业负责人围绕秸秆综合利用展开深入探讨。专家指出,沾益作为珠江源头第一城,气候条件和产业基础为秸秆利用提供了天然优势。沾益2024年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达101.11万亩,秸秆资源总量约33.65万吨,可收集量29.96万吨,畜禽养殖规模庞大,青贮饲料需求旺盛,“肥料化、饲料化”路径精准匹配本地需求。

沾益区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站长顾珊瑜分享了本地机制创新经验。通过“政府扶持龙头企业+村集体组织收集+农户参与售卖”的模式,构建了覆盖全区的秸秆收储运体系。2021年以来,累计扶持企业、合作社6家,购置设备40余台(套),建成示范点3个,收集加工秸秆28000余吨,辐射20余个村委会3000余户农户,带动增收1000万余元,秸秆综合利用率提升至95%以上。
参会代表纷纷表示,沾益把秸秆处理从“环保难题”变成“产业亮点”,为全省提供了“技术可行、效益可观、农户愿意”的范本。师宗县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站长赵元侠表示将把沾益的经验带回本地。
顾珊瑜透露,下一步将继续扩大秸秆综合利用规模,推动秸秆基料化、燃料化试点。秸秆综合利用虽看似农业生产的“末端小事”,实则是关乎生态保护、产业升级与民生改善的“系统大事”。沾益区将以此为契机,探索秸秆多元应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珠江源头生态保护与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扫一扫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