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代锂电池!科学家展出新型核电池:一次充电可续航数十年
4月2日,据国外媒体报道称,科学家们正在利用放射性碳制造微型、长寿命的核电池。这些贝塔伏特电池的寿命可能比锂电池更长,并且无需充电即可为设备供电数十年,为未来能源提供更安全、更清洁的能源。来自韩国大邱庆北科学技术院(DGIST)的科学家们近日展示了一款基于贝塔伏特效应原理的原型电池,希望可以...
4月2日,据国外媒体报道称,科学家们正在利用放射性碳制造微型、长寿命的核电池。这些贝塔伏特电池的寿命可能比锂电池更长,并且无需充电即可为设备供电数十年,为未来能源提供更安全、更清洁的能源。来自韩国大邱庆北科学技术院(DGIST)的科学家们近日展示了一款基于贝塔伏特效应原理的原型电池,希望可以...
北京时间3月7日凌晨,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清洁能源材料与器件团队侯宇教授、杨双教授等在《科学》杂志发表了题为"钙钛矿晶格的石墨烯聚合物增强,用于耐用的太阳能电池"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了钙钛矿光伏不稳定性的关键机制--光机械诱导分解效应,提出石墨烯-聚合物机械增强钙钛矿材料的新方法,...
"这套太阳能制冷系统即使在没有出太阳的时候,也能维持制冷数天时间。"近日,在位于云南师范大学的中国-老挝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联合实验室,教授李明正向老挝留学生博士研究生潘婉丽(Phavady Phoodthahaksa)讲解太阳能制冷的相关知识。图为李明(左)为潘婉丽(右)讲解太阳能制冷相关知识。中新网记者 杜...
11月20日,12th bifi PV Workshop Zhuhai 2024 国际峰会在珠海正式开幕,爱旭股份首席科学家王永谦博士出席题为"BC技术对未来光伏行业的重大影响"的圆桌论坛。他表示: "BC代表的就是单结晶硅电池最终的技术路线,我认为BC技术是最完美的晶硅电池技术。"*以下为精华版全文*爱旭选择BC技术并非偶然。因为...
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新能源电池特别是绿色二次电池,正成为能源领域的热点。日前,位于嘉定菊园新区的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传出消息,李驰麟研究员团队成功提出一种电极氧掺杂和电解液配方调控的双重策略,可助力实现高倍率、大容量、长寿命、低极化的可逆锂-氟化...
自19世纪以来,硅藻土(也被称为硅藻土)一直被用作液体过滤器的材料。硅藻土还用于制造保温材料、研磨抛光剂、清洗剂和驱虫剂。根据德国霍克应用科学与艺术大学(希尔德斯海姆/霍尔兹明登/哥廷根)和阿尔及利亚奥兰大学一组研究人员的研究,这种材料可以扩展用于制造太阳能电池。沉积物主要由含有无定形二...
新华社天津10月1日电 (记者张建新、栗雅婷)针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高温工作条件下运行稳定性差这一领域难题,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袁明鉴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Edward H. Sargent合作展开深入研究,成功制备出兼具高能量转换效率与高运行稳定性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标志新一代光伏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6月11日,在"SNEC PV+第十七届(2024)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大会暨展览会"(简称"SNEC")期间,隆基绿能创始人、总裁李振国荣膺"全球太阳能领袖",隆基绿能首席科学家、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徐希翔博士被授予"全球太阳能科学家"荣誉。该评选活动由全球绿色能源理事会、全球太阳能理事会、亚太新能源行...
美国托莱多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设计了一种四端(4T)叠层太阳能电池,其顶部器件依赖于禁带宽度可调的钙钛矿吸收层,底部电池使用商业化的窄带隙碲化镉(CdTe)吸收层技术。科学家们表示: "人们已经在钙钛矿-硅、钙钛矿-CIGS和钙钛矿-钙钛矿叠层电池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而对钙钛矿-碲化镉叠层太阳能电池的探索...
记者日前从华东理工大学了解到,该校清洁能源材料与器件团队自主研发了一种钙钛矿单晶晶片通用生长技术,将晶体生长周期由7天缩短至1.5天,实现了30余种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半导体的低温、快速、可控制备,为新一代高性能光电子器件提供了丰富材料库。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金属卤化物...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因优异的光电性能等特点,在新一代光伏发电领域颇有应用前景,已实现26%以上的光电转换效率。然而,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的结晶过程较为复杂。中间相的参与,如混合溶剂相和δ相,使得制备出均匀和高结晶度的钙钛矿膜具有挑战性,并导致晶格畸变、随机取向和俘获中心产生。结晶调控被...
俄罗斯圣彼得堡国家信息技术、机械学与光学研究型大学(ITMO)的研究人员在《应用材料与界面》(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发文报告了一种方法,可以使用透明材料制作太阳能电池,同时保持其效率。这项新技术通过添加杂质来改变材料的性能,无需使用昂贵的专用设备生产。太阳能领域最令人...
记者2月18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徐集贤教授团队与合作者,针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长期普遍存在的"钝化―传输"矛盾问题,提出了一种命名为PIC(多孔绝缘接触)的新型结构和突破方案,实现了p-i-n反式结构器件稳态认证效率的世界纪录,并在多种基底和钙钛矿组分中展现了普遍的适用性。相关研究成果17...
近日,复旦大学科研人员创建出一种新型钙-氧气电池,可在室温条件下充放电,稳定运行700次循环,展现出高安全性、较低成本等优势,并为可穿戴电池织物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相关成果已在线发表于《自然》主刊。科研人员表示,最新创建出的钙-氧气电池主要由金属钙负极、碳纳米管空气正极和有机电解质三个部...
韩国科学家近日研发出新型聚合物材料,成功实现了一种可拉伸的有机太阳能电池。这种材料的最大特点在于,即使在拉伸超过其原始状态 40% 的情况下,光电转换效率依然能够保持 19%。这种新型导电聚合物具有很高的光伏特性,可以像橡胶一样拉伸。这种新开发的聚合物有望成为下一代可穿戴电子设备的电源。该...
2023年12月25日,泉为科技 (股票代码: 300716)召开了股东大会,就在上周其实际控制人褚一凡女士刚刚公布对公司进行定增的消息。据悉,这次定增完成后,褚一凡将拥有泉为股份36%的表决权,这也预示着泉为科技在公司实际控制权上的进一步集中,本次定增向市场释放了积极的信号,说明泉为科技股东及管理层对于...
据《日本经济新闻》12月21日报道,日本千叶大学研发出一款用储量丰富的金属铝制造的蓄电池。与锂电池相比,铝电池面临的资源供应风险更低,且在同样的重量条件下,铝电池蓄积的电量可能是锂电池的数倍。虽然延长电池寿命的问题依然有待解决,但这种使用储量丰富的资源生产的电池一旦能投入商用,无疑将成为...
近日,在第34届国际光伏科学与工程会议(PVSEC-34)暨20届中国光伏学术大会上,隆基绿能首席科学家、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徐希翔博士,成为本届大会PVSEC Award两位获奖者之一。国际光伏科学与工程会议(PVSEC)是由国际光伏顾问委员会于1984年发起创办的国际性著名的光伏学术会议,涉及光伏科技、市场研究、推广...